“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已经来了,“威震天”还会远吗?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将在 9 月 AI 日亮相
6 月 21 日,彭博社称,马斯克在卡塔尔经济论坛上接受彭博社总编辑 John Micklethwait 采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 Tesla Bot “Optimus(擎天柱)”原型机将在今年 9 月 30 日举行的 AI Day 上现身。
这意味着,大家很快就能一睹“擎天柱”的生产版本是什么样子,而不仅仅只是一个预览版本。
事实上,早在 6 月 3 日,马斯克就曾在推特上预告了这一消息。马斯克称,特斯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推出能够运转的人形机器人原型,他还特意为此将特斯拉的第二个 AI Day 推迟到 9 月 30 日(原本的 AI Day 时间为 8 月 19 日)。
这款名为“擎天柱”的人形机器人最早亮相于去年 8 月的特斯拉首个 AI Day ,当时,特斯拉只有该项目的一些概念图和视频。即便如此,“擎天柱”的首次亮相还是吸引了不少目光。
据马斯克介绍,“擎天柱”身高 5 英尺 8 英寸(约合 1.72 米),体重 125 磅(约合 56.7 千克),负载 20kg(手臂附加 5kg),行动速度最高可达 8 公里/小时。
马斯克称,“擎天柱”基本上可以做任何人类不想做的事情,比如执行一些危险、重复或无聊的工作。马斯克本人对这款机器人寄予厚望,他甚至表示“擎天柱”将“改变世界”,其知名程度可能超过特斯拉。
相应地,“擎天柱”项目在特斯拉内部的优先级也在迅速上升。马斯克此前称,2022 年,“擎天柱”的产品开发优先于特斯拉一些即将推出的车型,第一版机器人有望在 2023 年投入生产。
关于即将在 9 月 AI Day 上现身的“擎天柱”原型机的更多细节,马斯克在接受 John Micklethwait 采访时表示:
“我希望我们能有一个有趣的原型展示给人们。在特斯拉,我们有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团队,我正在与他们密切合作,以便在 9 月底之前准备好一个原型人形机器人。我们正在持续推进该项目。在特斯拉 AI Day 上,我们还会谈论一些其他令人兴奋的事情。我们举办这类 AI 日活动只是为了强调,特斯拉不仅仅是一家汽车公司,在我看来,我们是现实世界中领先的 AI 公司。”
另据马斯克此前采访,如果未来两年内“擎天柱”能够量产,在规模效应下,其成本比汽车还要低,预计售价 2.5 万美元(约合 16.8 万元人民币)。
“擎天柱”背后的 AI 黑科技
据悉,“擎天柱”人形机器人运用了特斯拉最先进的 AI 技术,其头部配备了与特斯拉汽车相同的智能驾驶摄像头,内置 FSD 芯片,并基于视觉神经网络神经系统预测能力的自动驾驶技术驱动,与汽车共用 AI 系统。
“擎天柱”的大脑采用极强算力的 DOJO D1 超级计算机芯片,每个 D1 芯片之间无缝连接,相邻芯片之间的延迟极低,训练模块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带宽的保留,配合特斯拉自创的高带宽、低延迟的连接器,算力高达 9PFLOPs(9 千万亿次)。
“擎天柱”面部采用一块屏幕板,可以展示信息。外表则由“轻质材料”制成,比人的皮肤更为光滑。此外,“擎天柱”还拥有人类活动水平的双手,四肢由 40 个机电执行器控制;双脚可感应反馈,实现平衡和敏捷动作。
马斯克在去年年底接受 MIT 博士、YouTube 知名科技博主 Lex Fridman 采访时表示,如果你有一个拥有 10000 台计算的巨大服务器机房,那么做神经网络并不复杂,但现在把它提炼出来让其在一个低功耗的人形机器人计算机或汽车上运行,这实际上非常困难,有很多复杂的软件工作要做。要达成这一切,既需要现实世界的 AI,又要求非常擅长制造。
“擎天柱”可以与特斯拉汽车相连,它将使用自动驾驶推理计算机。“我们为了 Model S/Y/3/X 这四款车做了很多训练,在识别现实世界事物方面的技术可以直接给机器人用。不过也有很多需要定制的执行器和传感器有待开发。”马斯克说道。
“擎天柱”成功带火机器人产业链
“擎天柱”人形机器人还未问世,就已经带火了相关概念股。
6 月 21 日,受“擎天柱”原型机将在 9 月亮相这一消息影响,A 股机器人概念板块持续走强,甚至多个相关概念股涨停。根据同花顺数据显示,6 月 21 日,机器人概念板块整体呈现资金净流入的态势,合计吸金 9.93 亿元。
CIC 灼识咨询表示,服务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工完成高重复性、枯燥乏味的劳动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人力结构老龄化给需求端带来的用工难题,另一方面可以让人类将时间投入到更具价值的工作中。在需求与符合需求的双向推动下,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进入快速增长状态。
国盛证券认为,从相关产业链分析,人形机器人涉及到自动驾驶、视觉导航、传感器技术等多个技术融合,机械产业链方面主要涉及到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伺服电机、减速机、控制系统、驱动器等)、机器视觉等方面,根据工控网数据,按成本拆分,伺服系统/ 控制器/ 减速器/ 本体制造分别占工业机器人成本的 24%/12%/35%/23%,其中上游核心零部件成本合计超 70%。随着机器代人浪潮加速,相关产业链具备较大成长潜能,尤其是上游核心零部件有望直接受益。
此外,国内机器人集成设备厂商将有望在特斯拉又一次掀起的机器代人浪潮下持续受益,并加快技术升级。
评论 2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