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亿级用户规模自研业务的上云实践解读,立即报名 了解详情
写点什么

对话机器学习大神 Yoshua Bengio(下)

  • 2014-06-06
  • 本文字数:7693 字

    阅读完需:约 25 分钟

Yoshua Bengio 教授(个人主页)是机器学习大神之一,尤其是在深度学习这个领域。他连同Geoff Hinton 老先生以及 Yann LeCun(燕乐存)教授,缔造了2006 年开始的深度学习复兴。他的研究工作主要聚焦在高级机器学习方面,致力于用其解决人工智能问题。他是仅存的几个仍然全身心投入在学术界的深度学习教授之一,好多其他教授早已投身于工业界,加入了谷歌或Facebook 公司。

作为机器学习社区的活跃者,Yoshua Bengio 教授在美国东部时间2 月27 日下午一点到两点,在著名社区Reddit 的机器学习板块参加了“ Ask Me AnyThing ”活动,Yoshua 回答了机器学习爱好者许多问题,干货频频。故作此整理,供远在地球另一面的国内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爱好者学习讨论,所有问答的先后顺序由 Reddit 用户投票决定。以下为问答下半部分:

问答上半部分: http://www.infoq.com/cn/articles/ask-yoshua-bengio

:据我所知,您是机器学习领域唯一公开的以深度学习来研究社会学的科学家。在你那篇大作“ Culture vs Local Minima ”中,您的阐述非常精彩,我有如下几个问题期待您的解答:

  1. 文章中您描述了个体是如何通过浸入社会来自学习的。众所周知,个体通常无法学到很多大局观念。如果您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你有能力,设定一些观念,让所有个体从童年就开始学习,您会如何选择这些观念?
  2. “文化浸入”的一个必然结果,会让个体意识不到整个学习过程,对它来讲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作家 David Foster Wallace 曾经生动的将其比喻为“鱼需要知道水是什么”。在您的观点里,这种现象是神经网络结构的副产品还是它的确有一些益处?
  3. 您觉得文化趋势是否会影响个体并且导致它们赖在局部优化情况?比如各种宗教机构和启蒙哲学之间的争端,家长式社会和妇女参政之间的冲突。这种现象是有益还是有害的?
  4. 您对于冥想和认知空间如何看待?

答:我不是社会学或者哲学科学家,所以大家在看待我的回答的时候,需要用分析和辩证的眼光。我的看法是,非常多的个体固守自己的信念,因为这些信念已经变成了他们身份的一部分,代表了他们是怎么样的一个群体。改变信念是困难而且可怕的。我相信,我们大脑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试着让我们的所有经验和谐并存,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世界观。从数学的角度来讲,这个问题和推理(Inference)有关系,即个体透过观察到的数据,来寻找合适的解释(隐变量)。在随机模型里,推理过程通过一种给定配置的随机探索完成(比如马尔科夫网络是完全随机探索)。冥想之类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帮助了我们提升推理能力。冥想的时候,有些想法灵光一现,而后我们发现它具有普适意义。这恰恰是科学进步的方法。

:在讨论和积网络(sum product network,SPN)的时候,Google Brain 小组的一个成员告诉我他对可计算的模型(tractable model)不感兴趣,您对此有何看法?

答:各种学习算法都不同程度地有很多不可计算性。通常来讲,越具有可计算性的模型的模型越简单,但是从表达能力上来讲就越弱。我并没有确切的计算过,和积网络将联合分布拆分之后,会损失多少计算能力。通常来讲,我所知道的模型都会受到不可计算性的影响(至少从理论上看,训练过程非常困难)。SVM 之类的模型不会受到此类影响,但是如果你没有找到合适的特征空间,这些模型的普适性会受到影响。(寻找是非常困难的,深度学习正是解决了寻找特征空间的问题)。

网友补充:什么是模型的可计算性?

就和积网络来讲,可计算性的意思就是,模型的推理能力在加入更多变量的时候,在计算要求上不会有指数级别的增加。可计算性是有代价的,和积网络只能表现某些特定的分布,详情可以参考 Poon 和 Dmingo 的论文。

实际上,所有的图模型都能够表示成因子的乘积形式,深度信念网络也一样。图模型的推理,其可计算性主要取决于图的宽度(treewidth)。因此,低宽度的图模型被认为是可计算的,而高宽度则是不可计算的,人们需要使用 MCMC、信念传播(BP)或者其他近似算法来寻求答案。

任何的图模型网络,都可以转换成类似和积网络的形式(一种算数电路,AC)。问题在于,在极坏的情况下,转换生成的网络通常都是指数级别。所以,哪怕推理是跟网络规模线性相关的,在图模型大小增长的情况下,计算性也会呈指数下降。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指数级别的,或者说高宽度的图模型可以被转换成紧致(compact)算数电路,使得我们仍然可以在其上进行推理,即可计算,这个发现曾经让图模型社区非常振奋。

我们可以把 AC 和 SPN 理解成一种紧致的表示图模型上下文无关的方式。它们能够将一些高宽度的图模型表示成紧致形式。AC 和 SPN 的区别在于,AC 是通过贝叶思网络转换而来,SPN 则是直接表示概率分布。所以,取代传统图模型的训练,我们可以将其转换成紧致电路(AC),或者学出来一个紧致电路(SPN)。

  1. 为什么深度网络会比浅层网络效果更好?众所周知,有一个隐含层的网络实际上是一个全局逼近器,添加更多全联通层次通常会改进效果,这种情况有没有理论依据呢?我所接触到的论文都声称确实改进了效果,但是都语焉不详。
  2. 在您没有发表的想法里面,您最中意哪一个?
  3. 您曾经审阅过的最可笑或者最奇怪的论文是什么?
  4. 如果我没弄错的话,您用法语授课,这是个人爱好还是学校的要求?

答:全局逼近器并不会告诉你需要多少个隐含层。对于不确定的函数,增加深度并不会改进效果。然而,如果函数能够拆分成变量组合的形式,深度能够起到很大作用,无论从统计意义(参数少所需训练数据就少)来讲,还是从计算意义(参数少,计算量小)来讲。

我用法语教书是因为 Montreal 大学的官方语言是法语。不过我的毕业生里面四分之三都不是以法语为主要语言的,感觉没什么影响。关于在 Montreal 生活,我的学生写了一个生活描述,提供给申请的同学们参考。Montreal 是个很大的城市,有四所大学,非常浓厚的文化氛围,贴近自然,生活质量(包括安全)全北美排第四。生活成本相对其他类似城市也低很多。

:众所周知,深度学习已经在图像、视频和声音上取得了突破,您觉得它能否在文本分类上也会取得进展呢?大部分用于文本分类的深度学习,结果看起来跟传统的 SVM 和贝叶思相差无几,您怎么认为?

答:我预感深度学习肯定会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实际上影响已经产生了,跟我在 NIPS 2000 年和 JMLR 2003 年的论文有关:用一个学习出来的属性向量来表示单词,从而能够对自然语言文本中单词序列的概率分布建模。目前的工作主要在于学习单词、短语和句子序列的概率分布。** 可以看一看Richard Socher的工作,非常的深入。也可以看看 Tomas Mikolov**的工作,他用递归神经网络击败了语言模型的世界纪录,他研究出来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单词之间某些非线性的关系。例如,如果你用“意大利”这个单词的属性向量来减去“罗马”的属性向量,再加上“巴黎”的属性向量,你能得到“法国”这个单词或者相近的意思。类似的,用“国王”减去“男人”加上“女人”,能得到“王后”。这非常令人振奋,因为他的模型并没有刻意的设计来做这么一件事。

:我看到越来越多的杂志报道深度学习,称之为通往真正人工智能(AI)的必经之路,连线杂志是“罪魁祸首”啊。鉴于人工智能在七八十年代的低潮(当时的人们也是对此期望颇高),您觉得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研究者应该做一些什么来防止类似再次发生呢?

答:我的看法是,还是要以科学的方式来展示研究进展(就这一点,很多标榜自己从事深度研究的公司都做不到)。别过度包装,要谦虚,不能将目前取得的成绩过度消费,而是立足一个长远的愿景。

:首先您实验室开发的 theano 和 pylearn2 非常赞。四个问题:

  1. 您对于 Hinton 和 Lecun 转战工业界啥看法?
  2. 比起私人公司里闷头赚大钱,您觉得学术研究和发表论文的价值在于?
  3. 您觉得机器学习会不会变得和时间序列分析领域一样,很多研究都是封闭的,各种知识产权限制?
  4. 鉴于目前判别式神经网络模型取得的进展,您觉得产生式模型未来能有什么发展?

答:我觉得 Hinton 和 Lecun 投身工业界,会带动更多更好的工业级神经网络应用,来解决真正有趣的大规模问题。遗憾的是深度学习领域可能短期少掉很多给博士申请同学们的 offer。当然,深度研究领域的第一线还是有很多成长起来的年轻研究者,很愿意招收有能力的新同学。深度学习在工业界的深入应用,会带动更多的同学了解和理解这个领域,并投身其中。

个人来讲,我喜欢学术界的自由,而非给薪水上多加几个零。我觉得就论文发表来讲,学术界会持续产出,工业界的研究所也会保持热情高涨。

产生式模型未来会变得很重要。你可以参考我和 Guillaume Alain 关于非监督学习方面的文章(注意这两者并不是同义词,但是通常会一起出现,尤其是我们发现了自动编码器(auto-encoder)的产生式解释之后)。

:在您工作的启发下,我去年用概率模型和神经网络完成了关于自然语言处理(NLP)的本科论文。当时我对此非常感兴趣,决定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目前我在攻读研究生,还听了一些相关课程。

但是,过了几个月,我发现 NLP 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有意思。这个领域的研究人员都有那么一点迟钝和停滞,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片面看法。您觉得 NLP 领域的挑战是什么?

答:我相信,NLP**** 里面真正有意思的挑战,即“自然语言理解”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设计学习算法来表示语意。例如,我现在正在研究给单词序列建模的方法(语言模型)或者将一个语言里的一句话翻译成另一个语言里同样意思的一句话。这两种情况,我们都是在尝试学习短语或者句子的表示(不仅仅是一个单词)。就翻译这个情况来讲,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自动编码器:编码器(比如针对法语)将一句法语句子映射到它的语意表示(用一个通用方法表示),另一个解码器(比如针对英语),可以将这个表示依照概率分布映射到一些英文句子上,这些句子跟原句都有一样或者近似的语意。同样的方法,我们显然可以应用到文本理解,稍微加上一点额外的工作,我们就可以做自动问答之类的标准自然语言处理任务。目前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主要的挑战我认为存在于数值优化部分(训练数据量大的时候,神经网络很难训练充分)。此外,计算方面也存在挑战:我们需要训练更大模型(比如增大一万倍)的能力,而且我们显然不能容忍训练时间也变成一万倍。并行化并不简单,但是会有所帮助。目前的情况来讲,还不足以得到真正好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好的自然语言理解,能通过一些图灵测试,并且需要计算机理解世界运行所需要的很多知识。因此我们需要训练不光仅仅考虑了文本的模型。单词序列的语意可以同图像或者视频的语意表示相结合。如上所述,你可以把这个结合过程认为是从一个模态向另一个模态的转化,或者比较两个模态的语意是否相似。这是目前 Google 图片搜索的工作原理。

问:我正在写本科论文,关于科学和逻辑的哲学方面。未来我想转到计算机系读硕士,然后攻读机器学习博士学位。除了恶补数学和编程以外,您觉得像我这样的人还需要做些什么来吸引教授的目光呢?

答:

  1. 阅读深度学习论文和教程,从介绍性的文字开始,逐渐提高难度。记录阅读心得,定期总结所学知识。
  2. 把学到的算法自己实现一下,从零开始,保证你理解了其中的数学。别光照着论文里看到的伪代码复制一遍,实现一些变种。
  3. 用真实数据来测试这些算法,可以参加 Kaggle 竞赛。通过接触数据,你能学到很多;
  4. 把你整个过程中的心得和结果写在博客上,跟领域内的专家联系,问问他们是否愿意接收你在他们的项目上远程合作,或者找一个实习。
  5. 找个深度学习实验室,申请;

这就是我建议的路线图,不知道是否足够清楚?

:教授您好,蓝脑项目组的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对人脑的逆向工程来建造一个能思考的大脑。我听说 Hinton 教授在某次演讲的时候抨击了这个想法。这给了我一个印象,Hinton 教授觉得机器学习领域的方法才更可能造就一个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

让我们来假想一下未来的某一个时候,我们已经创造出了真正的人工智能,通过了图灵测试,它活着并且有意识。如果我们能看到它的后台代码,您觉得是人脑逆向工程造就了它,还是人造的成分居多?

** 答:我不认为 Hinton 教授实在抨击人脑逆向工程本身,即他并不反对从人脑中学习如何构建智能机器。我猜测他可能是对项目本身的质疑,即一味的尝试拿到更多大脑的生理细节,而没有一个全局的计算理论来解释人脑中的计算是如何进行和生效的(尤其是从机器学习的角度)。** 我记得他曾经做过这么一个比喻:想象一下我们把汽车所有的细节都原封不动的复制过来,插上钥匙,就期待汽车能够在路上自己前进,这根本就不会成功。我们必须知道这些细节的意义是什么。

问:有没有人将深度学习应用到机器翻译中呢?您觉得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什么时候才能在商业机器翻译系统中取代基于概率的方法呢?

答:我刚开了一个文档,罗列一些机器翻译方面的神经网络论文。简单来说,由于神经网络已经从语言模型上胜出了 n-grams,你可以首先用它们来替代机器翻译的语言模型部分。然后你可以用它们来代替翻译表(毕竟它只是另一个条件概率表)。很多有意思的工作都正在开展。最宏大和让人兴奋的是完全摒弃现在的机器翻译流水线方法,直接用深度模型从头到尾学习一个翻译模型。这里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输出结果是结构化的(是一个单词序列的联合分布),而不简单的是一个点预测(因为对于一个原句来说,有很多翻译的可能性)。

网有补充资料:纽约时报有一篇文章谈到了从英语到普通话的,微软出品。

:教授您好,我在各种项目里应用最多的还是决策树和随机森林。您能给讲讲深度学习对比而来的好处么?

答: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阐述为什么决策树的普适性比较差。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决策树(以及其他机器学习算法)将输入空间划分,而后每个区域分配独立的参数。因此对于新的区域以及跨区域的情况,算法的效果就会变差。你没办法学到这么一个函数,能够覆盖比训练数据要多的独立区域。神经网络没有这个问题,具有全局特性,因为它的参数可以被多个区域公用。

:在深度学习领域,您有什么好书或者论文推荐?

答:好文章太多了,我们组内有一个给新同学的阅读列表

:今日的机器学习技术是否会成为明日人工智能的基石?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大困难在哪里?是硬件还是软件算法的问题?您对于 Ray Kurzweil’预言 2029 年机器会通过图灵测试怎么看? 他还写了一篇打赌的文章呢。

答:我不敢说 2029 年机器会通过图灵测试,但是我能确定的是,机器学习会成为研发未来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

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大问题,是改进机器学习算法。要想得到足够好的机器学习算法,有很多困难,比如计算能力,比如概念理解上的。比如学习一些联合概率。我觉得我们在训练超大规模神经网络的优化问题上,还是浮于表面。接着就是增强学习,非常有用,亟待改善。可以参看一下最近DeepMind公司的工作,他们用神经网络来自动进行八十年代的 Atari游戏,非常有意思。文章发表在我组织的 NIPS的讨论会上。

:您对 Jeff Hawkins 对深度学习的批评有什么看法?Hawkins 是 On Intelligence 一书的作者, 该书 2004 年出版,内容关于大脑如何工作,以及如何参考大脑来制造智能机器。他声称深度学习没有对时间序列建模。人脑是基于一系列的传感数据进行思考的,人的学习主要在于对序列模式的记忆,比如你看到一个搞怪猫的视频,实际是猫的动作让你发笑,而不是像 Google 公司所用的静态图片。参见这个链接

答:时间相关的神经网络其实有很多工作,递归神经网络模型对时间关系隐性建模,通常应用于语音识别。比如下面这两个工作。

[1] http://www.cs.toronto.edu/~hinton/absps/RNN13.pdf

[2] http://papers.nips.cc/paper/5166-training-and-analysing-deep-recurrent-neural-networks.pdf

还有这篇文章: http://arxiv.org/abs/1312.6026 .

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序列也有所考虑: http://arxiv.org/abs/1306.2795

:深度学习到底在什么领域很有前途?什么领域是它的弱项呢?为什么栈式 RBM 效果很好?其原理能否解释清楚?还是仍然类似魔术黑箱一样?聚合学习和深度学习之间有何联系?

:完全不是魔术黑箱。我相信我已经给出了栈式RBM或者自动编码器为何有效的解释。参见我和 Courville 以及 Vincent**** 的文章 http://arxiv.org/abs/1206.5538

除了 dropout 技术的解释以外,我不知道聚合学习和深度学习之间的关系,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http://arxiv.org/abs/1312.6197

:根据我的理解,深度神经网络训练上的成功跟选取正确的超参数有关系,比如网络深度,隐含层的大小,稀疏约束值等等。有些论文基于随机搜索来寻找这些参数。可能跟代码写得好也有关系。有没有一个地方能让研究者找到某些特定任务的合理超参数呢?在这些参数的基础上,可能更容易找到更优化的参数。

:可以看上文关于超参数的部分。James Bergstra 继续了这部分工作。我觉得有这么一个数据库,存储着许多推荐的超参数设置,对于神经网络训练是非常有好处的。Github上面的 Hyperopt项目,做了类似的事情。hyperopt 项目聚焦于神经网络、卷积网络,给出一些超参数设置的建议。以简单的因子分布的形式给出。比如隐含层的数量应该是 1 到 3,每一层的隐含单元数目应该是 50 到 5000。其实超参数还有很多,以及更好的超参数搜索算法等等。下面是更多的参考论文:

http://arxiv.org/abs/1306.2795

http://arxiv.org/abs/1312.6026

http://arxiv.org/abs/1308.0850

http://papers.nips.cc/paper/5166-training-and-analysing-deep-recurrent-neural-networks.pdf

:有没有什么应用,传统机器学习方法都失败了,而深度学习成功了?

答:有一个构造出来的应用,由两个简单的任务构成(物体检测,逻辑推理),该应用聚焦于隐变量的内在表示,传统黑盒机器学习算法都失败了,有一些深度学习算法结果还不错,但也有深度学习算法失败了。可以看看这篇文章。这个应用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比那两个任务随便一个都复杂得多。

:Bengio 教授,在深度学习中,有那么一类方法,采用比较高级的数学如代数和拓扑集合。John Healy 几年前声称通过通过范畴论(Category Theory)改进了神经网络(ART1)。您对于这类尝试有什么看法?是儿戏还是很有前途?

答:可以看看 Morton 和 Montufar 的工作,参考附加材料:

http://www.ece.unm.edu/~mjhealy/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summary?doi=10.1.1.98.6807

热带几何以及概率模型中的热带几何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summary?doi=10.1.1.242.9890

:Bengio 教授,我即将完成计算神经学的博士,我对于神经科学和机器学习交叉产生的“灰色地带”非常感兴趣。您觉得脑科学的那些部分和机器学习有关?您想要了解脑科学的什么方面?

答:我认为,理解大脑的计算过程跟机器学习强相关。我们尚未知晓大脑的工作机制,它的高效学习模式会对我们设计和实现人工神经网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机器学习领域和脑科学的交叉区域。

英文原文: http://www.reddit.com/r/MachineLearning/comments/1ysry1/ama_yoshua_bengio/


感谢包研对本文的审校。

给InfoQ 中文站投稿或者参与内容翻译工作,请邮件至 editors@cn.infoq.com 。也欢迎大家通过新浪微博( @InfoQ )或者腾讯微博( @InfoQ )关注我们,并与我们的编辑和其他读者朋友交流。

2014-06-06 23:456814
用户头像

发布了 268 篇内容, 共 111.0 次阅读, 收获喜欢 23 次。

关注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发现更多内容

Shell 文本处理一则

wong

Shell sed grep

有的线程它死了,于是它变成一道面试题。

why技术

源码分析 面试 jdk源码 线程池

工作的创新能力

punkboy

产品 重新理解创业 产品经理 创新突破 创新

Java 走过的创新25年

田晓旭

Java25周年

游戏夜读 | 如何管理公司?

game1night

【大厂面试02期】Redis过期key是怎么样清理的?

NotFound9

Java 数据库 redis 架构 后端

重学 Java 设计模式:实战适配器模式

小傅哥

设计模式 小傅哥 重构 代码质量 代码坏味道

【译】5 个你需要知道的 JavaScript 小技巧

零和幺

Java 大前端 技巧

深入理解JVM内存管理 - 堆和栈

CHEN川

堆栈 深入理解JVM VM参数

LeetCode | 1. Two Sum 两数之和

Puran

Python C# 算法 LeetCode arts

程序员的晚餐 | 6 月 2 日 红烧鸡爪的味道

清远

美食

Java 最新的JDK14.0.1调试成功

程李文华

http 四种鉴权方式简介,未来可能还会出现第 5 种鉴权方式:全息生物验证

李艺

HTTP

程序员都惧怕的故障域

松花皮蛋me

Java 问题处理

centos7分区命令parted的用法(大于2T)

唯爱

ARTS 01 - 技术人的理想主义

jerry.mei

算法 Vue 练习 ARTS 打卡计划 ARTS活动

架构演变之路:为何要搞微服务架构?

arthinking

Kubernetes 微服务 dubbo SpringCloud

坚持ARTS-week2

王钰淇

ARTS 打卡计划

什么时候去面试

escray

微信小程序开发 | 如何在小程序中使用自定义 icon 图标

彭宏豪95

微信小程序 学习 编程 大前端 IT

缓存与存储的一致性策略:从 CPU 到分布式系统

伴鱼技术团队

缓存 系统设计 cpu 系统架构 架构模式

谈谈控制感(13):为什么是旁观者清?

史方远

读书笔记 个人成长 心理学 随笔杂谈

【vue-openlayers】弹窗

德育处主任

html Vue 大前端 openlayers ol

LeetCode | 2. Reverse Integer 整数反转

Puran

Python C# 算法 LeetCode arts

带你学够浪:Go语言基础系列 - 8分钟学控制流语句

程序员柠檬

后台开发 Go 语言

吉德热泵烘干机解放阳台,引领生活品质新风尚

infoq小陈

Docker 容器优雅终止方案

米开朗基杨

Docker

手撕编译原理:汇编语言不会编

贾献华

路漫漫其修远兮

无心水

洞悉MySQL底层架构:游走在缓冲与磁盘之间

arthinking

MySQL 数据库 MVCC

【Sentry搭建之 docker-compose】

卓丁

DevOps Docker-compose CI/CD sentry

对话机器学习大神Yoshua Bengio(下)_数据库_张天雷_InfoQ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