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在保洁公司工作期间, Kevin Ashton 产生了将 RFID 芯片安装在消费品中来自动监控库存水平的想法。Kevin Ashton 使用“Internet of Things”一词作为一篇演示文稿的标题,之后它无意中就成为了流行词。Kevin Ashton 也被称为物联网之父。
Kevin Ashton 最近发表了他本人对一些物联网相关主题的观点,其中包括令人惊讶的主题,例如标准在云计算中扮演的角色和“奇点”的前景——这个经常被 Tesla 和 SpaceX 的 CEO Elon Musk 和天体物理学家 Stephen Hawking 提起的概念:人工智能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过人类的智力水平并且我们应该防止它的发生。以下是对他本人一些观点的总结。
- 物联网不是为一个烤箱开发 App经典的误解是,[物联网] 是烤箱告诉冰箱或烤箱通过一个 App 告诉你它已经准备好了。为什么这是一个有趣的误解呢?人们已经习惯了将电脑当做人类可以与之交互的东西。你告诉电脑一些事情,也许它会告诉你一些事情当做反馈。这是非常经典的二十世纪对电脑的看法。
物联网真正的概念是:它是可以收集自身信息的信息技术。通常它使用这些信息去做一些事情,而并非是为了反馈给人们一个结果,它 [仅仅] 是做了一些事情。“噢,我的冰箱是空的,我的冰箱将会告诉我,‘我是空的’”,这不是真正的物联网,物联网可以观察事物并在它的基础上采取一些行动,同时不用打扰到你。那才是我们真正要去实现的。
2. 物联网是用来连接数据的许多企业,包括重工业和制造业企业使用传感器连接电脑已经有一段历史了。现在他们正在从封闭的设备(他们像一个封闭的盒子,比如工业机器人,它有既定的程序,但不能共享信息,只能将信息存储在本地)向互联网设备(这种设备的信息是标准化的,它可以收集和发送信息到数据中心)转型。信息通过网络汇聚到数据中心,也就是我们称之为云的地方。数据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节点,会有一些软件在某个地方访问这些信息并作出处理。
3. 关于拥有即时数据我们看到的另一个转型是不再认为数据只是存在于电子表格中的东西。二十世纪经典的商业数据表述是:我有一些数据系统。它可以是 SPA,或者其他东西。你可以用它发布一些报告,基本上是指一个电子表格,或者将它导出到电子表格中。如果愿意,你甚至这些表格打印出来平铺在桌子上。你也可以把它变成一些饼图或一些 PPT,展示给领导以作出决策。其实,这是一个可怕的数据处理方法,当然,在今日也不再有效,即使是在只有很少数据量的情况之下。
我们正在从传统的电子表格和它的分析方法转变为自动化的分析方法,它需要比家用计算机更多的计算能力。它还需要更多的信息,这就意味着任何经过授权的系统都可以访问它,并以该系统拥有的任何方式去处理它。
4. 标准不再重要标准是二十世纪的术语。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标准,物联网就不能快速蓬勃发展。
可现实却是我们已经生活在后 Google 时代了,如果你有足够的智能算法你就不需要标准。你可以分析数据,观察数据,对它做智能聚类分析和异常管理,并得到一个反馈回路,基于人们的反应来自动提升你的算法。你最终得到的是一个不需要标准的世界,因为算法能够计算出如何理解不通的来源。人们没有试图去规范自己来使得 Google 起作用,而是试图找出 Google 是如何运作的,以使得自己在 Google 的搜索结果中有更高的排名——这比标准的会议更加高效。
如果你有一个像 Google 或者 Facebook 那样每小时都在进化的算法,那么这个算法就是新的标准。
5. 别担心,我们还远没有接近奇点诚实地跟你说,这是胡扯。人工智能和圣经一样久远。从我们开始写作算起,或者还早于它。
我们总是认为认为创造的一些物种会比我们聪明,会吃掉我们,我们有这种原始恐惧。基本上这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害怕有人在认为创造一些物种。Steven Hawking 和 Elon Musk,他们都是非常聪明的人,但他们不是计算机科学家。他们只知道计算机能够做什么,他们却犯了同一个错误。我们确实不知道意识如何运作。如果没有意识,没有为自己设定目标的能力,也没有一个与同类合作的理论等等这些东西,那么人工智能是不可能成为现实并接管这个世界的,它只会存在于 Hollywood 的机器人中。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所需要的基础科学和相关的技术来创造这样一种有目标设定和由意识驱动理论驱动的意识行为的机器。我们还差得很远呢。
物联网和其它的技术一样,是一种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好和更久的技术。我们人类是一种利用技术生存的物种,我们依靠技术来生存。
总结
通过物联网之父 Kevin Ashton 的表述,我们从他本人的角度了读到了物联网的一些新颖的基础概念。同时,我们也得到了与 Steven Hawking 和 Elon Musk 关于人工智能截然相反的看法。
感谢杜小芳对本文的审校。
给InfoQ 中文站投稿或者参与内容翻译工作,请邮件至 editors@cn.infoq.com 。也欢迎大家通过新浪微博( @InfoQ , @丁晓昀),微信(微信号: InfoQChina )关注我们,并与我们的编辑和其他读者朋友交流(欢迎加入 InfoQ 读者交流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