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1 月 1 日 QCon 上海的“大测大悟”专题下,盛付通质量控制中心总监俞炜将分享他在规划软件测试团队的使命、发展目标、具体实践、人员培养和绩效评估等方面的经验。
为了让大家事先了解他计划分享的内容,InfoQ 编辑邀请俞炜进行了一系列问答如下。
InfoQ: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目前负责的工作,以及自己在测试领域做过哪些方面,关注过什么?
俞炜:目前负责质量保证团队,团队职责包括软件测试 / 性能测试、配置管理、自动化测试架构、研发工具和测试环境支持。我具有 10 年以上软件测试实践经验、7 年团队管理经验,曾经从无到有建立起近 60 人的软件质量保证团队,领导测试技术创新实践,指导 Web 应用功能测试面向模型的自动化框架,实现测试和开发并发进行,推动软件组织持续交付能力的提升,并引导团队实施敏捷开发和测试实践。主要关注软件测试和自动化、流程改进、敏捷研发、持续交付等具体实践以及质量保证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InfoQ:你目前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俞炜:目前主要关注互联网研发团队如何更加有效的实施敏捷研发和质量保证,主要包括敏捷测试实践、TDD 和 ATDD 技术、持续集成过程实施等,以及如何改造一支偏传统的软件测试团队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要。
InfoQ:感觉在过去一年,自己接触到的、关注的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
俞炜:在互联网企业,软件测试团队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以 Facebook 为代表的工程师文化主张开发自己来保证质量,淡化测试人员的角色,而敏捷实践又替代传统软件测试理念和方法,对测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种文化和思对软件测试领域形成了冲击,引起了很多争议。虽然很多测试领域专业人员、团队管理者普遍认同软件测试发展的大方向,但由于各个企业不同的文化和人员素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又困难重重。
InfoQ:简单介绍一下你计划在本次 QCon 上分享的话题吧。
俞炜:本次 QCon 会议我主要总结一下在互联网企业内的软件测试团队面临的挑战,在软件测试先进理念以及敏捷思想的指引下,结合以往团队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以现有团队为实例,分享我是如何规划软件测试团队的使命、发展目标、具体实践、人员培养和绩效评估等,从而实现软件测试团队价值最大化。
InfoQ:为什么你认为这个话题是重要的、值得关注的?听众可以从这个分享中获得什么?
俞炜:虽然很多新的测试思想理念为大家所熟知,但如今我们很多软件研发团队还以相对比较传统的模式在运行,这个话题虽然不能解决所有团队的问题,也不是最好的方案,但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或者以此为鉴,了解不同团队的差异,从而审视自身在团队管理中哪些做得已经很好,哪些可以做得更好。
InfoQ:正如您所说,“开发取代测试”的这个观点在几家大的互联网公司里会比较流行、被更多提倡。您觉得互联网领域的一些实践是更加先进的模式吗?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跟“传统”研发团队的区别——包括人员的素质,开发、测试的流程方式等。有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业务毕竟以“快速”作为核心竞争力,而其他领域却未必需要跟着这样做,不知道您怎么看?
俞炜:这个观点确实比较流行,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公司本身比较灵活、开放,容易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和方法,同时 Google、Facebook 作为最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他们具有很强的典范作用,而且具有说服力,互联网追求快速、实效,确实很多传统行业不会有这么大的压力或者动力去做这样的改变。
但这种模式表面上看人员减少了,但实际的投入成本和产出方面到底会怎样,需要更好的进行评估,是否能够成功要根据企业文化环境、人员素质、管理能力相结合,我认为 Google 或者 Facebook 能成功,本身也有很大的先天优势,包括国外程序员的职业素养本身比较高,他们员工都是最顶尖的技术人才,所以能够成功。至于本土企业能否和他们一样,这需要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更有效的方式。
我也在研究如何衡量测试人员的投入和产出,希望来比较不同模式的效果,不过目前还只有一些萌芽想法,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摸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