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专家和《可用性工程》的作者 Jakob Nielsen ,最近提出了这样的担心:敏捷方法对使用传统方式设计可用性会造成威胁。他说敏捷对可用性的最大威胁是,“它是一个由程序员提出的方法,主要关注系统开发的实现方面”。
Alistair Cockburn 说这种说法完全不对:
- 谁提出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点是否够好。
- 这引起社区中“我们对他们”的分裂,而不是“我们加他们”的合作。
- 与 Nielsen 提到的其他威胁不同,他并没有提出解决方案,所以把“我们对他们”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留给我们,这是不能接受的。
建议方案: 好的观点拿来用就行了——不要担心它们的出处。像 Kurt Morris在敏捷可用性发贴中说的:“一旦消除了“我们对他们”的敌对心态,你就会见到令人惊羡的成果。”
Nielsen 继续提出这样的问题,敏捷习惯把故事分成更小的任务,这允许以不一致的方式开发功能,有可能掩盖了总的用户体验。他说,最糟糕的是“用户界面最终会看起来像缝缝补补”。Nielsen’s 的解决方案是:
- 快速重复地执行可用性测试。他说“每周测试完全可行,即使在最短的 sprint 开发周期,也肯定能让你整合用户的多轮反馈。”
- 采取并行轨道,让可用性工作比开发工作更早一步完成。
- 采用不需编码的低仿真原型 (比如纸),把前面花费的时间减少到最小。
Jeff Patton 提炼了 12 个可用性的最佳实践 (与 Nielsen 的相呼应):
- 驱动:用户体验从业者是客户或者产品所有者团队的一部分
- 前期研究,建模,设计——但是只需要够用就行了
- 分解大块设计工作
- 采用并行轨道开发,提前工作,后期跟踪
- 从复杂故事中争取设计时间
- 培养用户验证小组,以方便持续用户验证使用
- 在单独轨道中进行用户持续研究,与开发分离
- 平衡用户多个活动的时间
- 开发前采用 RITE 方法对用户界面进行迭代
- 低真原型
- 把原型当作详细说明
- 成为设计的协调者
Jeff 描述的 RITE (pdf) 方法来自于微软的游戏工作室:“RITE 与传统的可用性测试不同,它强调极快的变化,并验证这些变化的有效性”。具体来说,一旦发现问题,方案受到影响, 从业者就修改用户界面 (原型或者应用程序)。在另一个参与者到来之前,诸如重命名按钮、修改菜单条目文字这样的变化经常发生。更复杂、但是很明显的变化是 越快越好,这样变化就能被尽快地测到。
除此之外,Jeff 发现他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于我开始在敏捷团队内工作,我变得喜欢协同设计。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从大规模人群中收获信息并对信息建模。我发现自己同一群群的用户和开发者一起工作,撰写用户场景,起草用户接口设计。”
最后, Alistair 说道 (在提到开发者 / 可用性分歧时):“谨记住,‘只有我们’。”
查看英文原文: Agile Usability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