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InfoQ ·《行知数字中国》
采访人|霍太稳,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兼 CEO
采访嘉宾|刘松,开源分布式数据库公司 PingCAP 副总裁
开源+云服务构成了新一代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而从信息化到数字化的时代变迁中,难以跟上脚步的中小企业该如何自处?
企业想做数字化,却普遍陷入“选择困难症”,深刻变革中如何定位自己的数字化需求?数字化到底能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问题?数字化是未来经济最大的一个确定性。
过去几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在这样的“确定性下,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却面临较大阻力。受供给、需求、人才、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仍较低。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2021)》指出,79% 的中小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步探索阶段,12% 的企业处于应用践行阶段,达到深度应用阶段的企业仅占 9%。
相比之下,近几年尤其是疫情以后,大型企业则普遍对数字化有了相对充分的认识。PingCAP 副总裁刘松近期在《行知数字中国》栏目中接受采访时提到,很多企业已经把“数字化”作为一把手工程,大型央国企也都认识到数字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数字化需要一步一步地做才有效果。
“确实在历史上,IT 企业也好,互联网企业也好,会发现他们在服务中小企业的时候给它们带来价值永远是最难的。”刘松进一步指出,中小企业往往因为生存问题,对于数字化能给自身带来的价值会更敏感。在信息化时代,以电商为例,电商平台能给中小企业解决资源匹配、信息匹配的问题,但是再往下探,对于整个中小企业的数字营销、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及时获得贷款支持等方面,要如何通过数字化方法去解决?这都是数字化时代留给中小企业的关键性问题。
要寻找中小企业在数字化大潮中如何自处的答案,或许可以先追溯我们是如何走进数字化转型时代,以及数字化的本质是什么。
- 2.0x
- 1.5x
- 1.25x
- 1.0x
- 0.75x
- 0.5x
InfoQ《行知数字中国》× PingCAP 副总裁刘松 精剪版
开源、云和数字化的关系
当下,践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还是以中大型规模为主,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兼 CEO 霍太稳留意到,这些做数字化转型的中大型企业不但都用上云服务,并呈现用开源软件的趋势,“原来和他们打交道的时候,他们是绝对不会去用开源,云计算是稍微有些接触,但是绝对不会去用开源。”
为什么现在会有如此大的一个转变?对于该现象,刘松先是回顾了过去十几年的行业发展情况。
在 21 世纪初,使用开源技术的主要是互联网创业公司,LAMP 架构(Linux+Apache+MySQL+PHP)基本能解决互联网网站的需求。后来,这些互联网企业逐渐推出云计算,从亚马逊、Google 等等,国内则是阿里云首当其冲。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互联网公司首先因为开源,形成了巨大的算力和新一代的开源技术栈,但是即使在最兴盛的时期,企业用户也不敢贸然采用这类开源技术栈。直到几年前,企业用户和厂商基本都只是旁观者,像 IBM 或 Oracle 这样的传统软件厂商也是后来才关注开源和云计算。
刘松进一步分析称,“因为当中涉及的运用成本、管理成本、迭代成本对他们来说是很高门槛的,可能还包括人(的成本)。”而互联网公司在鼎盛时期平均每家都有十个左右的技术栈,还拥有上万工程师去维护这些技术栈。同时,这些互联网公司作为数字平台,有着自己的绝对收入,开源降低了整体成本,因此只需要买服务器、网络、数据中心,就能够形成全球性的业务。
这些头部互联网公司先是满足自用的需求,后来想把自己的这套东西提供给其他企业用户,发现直接“平移”是不行的,所以得用一种平台服务的模式,而这就是云计算。“很有意思的是,到今天为止,其实那些具备代表性的公有云公司有非常多的技术栈是从开源的世界逐步打包成服务的。”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十年间,公有云的地位迅速超过商业软件。如今,行业内普遍认为只有在公有云才有最大的成本效益,尤其是起步阶段的可变成本。而公有云恰恰包含诸多来自于开源的产品,这便带来两个好处,第一是总体成本比较低,第二是迭代快。
“今天我们谈到开源软件,跟 20 年前有非常大的不同。”刘松提到,“20 年前,我们当时讲 Linux、讲开源,还是停留在跟微软操作系统对抗的另外一个选择,但是今天最重要的是,技术的先锋是开源软件,因为技术更先进、迭代得更快。”
不难发现,近几年,热门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原生技术几乎都是开源的,尤其是在数据技术这个赛道,像 MongoDB、Confluent 等新一代数据技术,均从开源走向了云服务。
“开源某种意义上讲是拥有最低使用门槛的,但是需要你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云计算是最低使用门槛的,但是需要你付一定的费用。”
刘松给出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开源和云服务会变成整个数字世界的两个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创新的需求;两者结合才能带来持续降低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人人可及,哪怕是很小的应用都能够用到超强的算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
总的来说,是开源和云服务让数字化的成本大幅下降。“如果前面没有开源,没有发展到现在的云计算,谈数字化可能是空中楼阁。”霍太稳总结道。
今天,我们究竟向云索取什么
进入数字化时代,“云”也在发生变化。我们经常会问一个问题,信息化和数字化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刘松的观点是:以数据价值作为提升效率进而带来业务创新的这个根本点,就是数字化最的重要目标。在他看来,以 ERP 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数据只是被记录、被收集,是被动的产出物,但是进入数字化时代,数据成为决定效率的生产资料,所有业务都是数据驱动和数据定义的,这是信息化和数字化之间最本质的一个区别。
ERP 的本质是把物理世界的最佳实践固化到信息化的系统,其目的是通过稳定的控制方式保证效率。数据只是一个结果,它并没有变成生产资料,后来出现 Data Warehouse 数据仓库,便开始分析企业的业务数据库如 ERP、CRM 等,这样才能知道某类客户的需求,以及生产环节怎么能够达到最高效率。
因此,刘松认为,“我们前面更多的是向云计算要资源效率,租几台机器,快速上线一个应用跑起来。但是大家现在想向云计算要的是一个数据分析的能力:我能不能够用半天时间在一个 SaaS 化的数据仓库里面,建起一个数据分析(的能力)。”
他举例道,耐克如今通过 Snowflake 这类云数据仓库建立分析能力仅需几个小时或几天,但若用更早期的数据仓库,比如十几年以前的 Teradata 时代,基本需要花费一两年时间去构建一个数据仓库,同时还需雇佣一群非常有行业经验的人。
简而言之,在信息化时代,尚没有超大算力和大容量硬盘去容纳数据,因此需要在数据模型、行业经验花费许多时间。而今天,算力已经无处不在,而且成本降低了几个数量级。
“用现在的数据处理方式以及人工智能,可以更快地知道用户想要什么,应该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这些信息都不再只靠当年的行业专家获取,而是基于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获得。”刘松强调,在数字化时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相对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方式去找到对的规律,做出实时的决策。
中小企业数字化面临的选择困难症
放在十多年前,云计算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个充满争议的概念。但到了今天,没有人会再质疑云计算的价值。同样地,当下也鲜少人会质疑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它的核心目的很直接——要么保生存,要么保发展,因此企业更多的是去思考如何做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促进业务发展,实现商业增长。
但如前文所提及,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进程面临较多阻滞,面对市面上林林总总的解决方案和工具,他要如何做才能“不出大错”?
刘松认为,这两年来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情况也有一些好的迹象,他们开始用具备“上云、用数、赋智”等特点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他提出,这里面有三个重要的注意点:
其一,中小企业的企业主需要有比较强的数字化意识,从这一点来看,大多数 90 后企业家们基本具备;
其二,需要有对的工具和人,像飞书、企业微信或钉钉之类的平台和云服务平台,这几年把不少中小企业拉入了数字化大门;
其三,有没有能够针对某个企业的具体解决方案。从云服务的演进情况来看,新一代的 SaaS 已经层出不穷,但长远来看,还需要有更多的具备行业针对性的 SaaS 交付方案。比如上了协作平台之后,怎么让企业想要的个性化 SaaS 需求通过低代码的方式在平台上呈现,这也是当前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困局的主流方案。
总的来说,刘松认为中小企业在做数字化的过程中需要有个“明白人”,该角色类似“迷你 CIO”——可以站在业务需求的角度去进行梳理和思考,从最佳性价比的维度去做需求,并且能够大致知道哪些 SaaS 化的软件才是适合企业。
站在服务方的角度,刘松观察到中小企业数字化的另一个现象:“中国想做数字化的一些企业面临着选择困难症。”他进一步指出,在中国 ToB 领域选一个对的供应商太难,因为它不像电商商品,进去平台后只要选择几个参数,基本上五秒钟就能找到想要的东西。
尤其是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他们未必能说得出来。”
因此刘松设想,是否可以有一个信息交换的场所,能够把某些特定行业的企业所面临的最着急的数字化诉求充分暴露出来,如此一来,从数字服务供应商的角度看,无论是做应用、还是做基础软件的公司,就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企业数字化转型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霍太稳亦认为,企业服务领域确实有必要建立一个类似大众点评的打分机制。“这个问题我们原来单独讨论过,我曾组织 TGO 鲲鹏会会员一起讨论,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在中国要做这样一个公平公正的面向 ToB 的点评平台,难度相当之大。”
因为要解决公信力的平衡的问题,很难。
“我觉得整个中国 IT 行业,欠中国的,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小企业一个债,因为大型 IT 体系在过去这么多年,主要是服务中大型企业,包括政企、外企。后来通过互联网更多的是服务数亿 C 端的消费者,真正对中小企业起到服务作用的,更多的还是前面提到的一些信息匹配的东西,但是真正要培养他们的数字化能力,现在是有条件的。”谈话中,刘松一度感慨道。
如今市面上已经有各式各样的云服务,也有像钉钉、飞书这样的平台,工具、云服务平台都有的情况下,怎么在这上面“长出来”一个个针对行业中小企业的具体的场景能力,还是需要一些时间。
霍太稳提出,为什么大家现在更愿意服务中大型的企业?“因为毕竟他们的钱袋子还是相对宽裕一些,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他们本来赚个钱就不容易,你还要去赚他们的钱。”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目标,究其根本还是怎么解决生存问题,或是如何生存得更好的问题。
刘松坦言,“大家(数字服务供应商)还是需要一个服务的心态,不是一个赚钱的心态。而且中小企业数字化也只能用新一代的平台化的云计算加上 SaaS 服务能力,才可能做到。”
他进一步表示,纯粹以业务为导向的中小企业,它更多的是把数字化能力做成一种 Utility(效用),就是像水电煤一样,而且技术发展到今天,门槛比五六年前已经大幅降低。“我能看到的这些东西在过去的两年疫情中已经帮助不少企业来做转型,解决它们 80% 的数字化能力的问题。”
“能解决 80% 已经很好了,剩下那 20% 慢慢地在过程里面再给它迭代。”霍太稳悠悠说道。
写在最后
对每一家企业来说,数字化都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对于在信息化时代没跟上脚步的中小企业来说,在数字化时代,则有望通过享受开源和云服务带来的红利去进行转型实践,定位自身的 SaaS 需求,发掘可以发力的增长点,从而实现业务的突破。
采访嘉宾介绍
刘松,PingCAP 副总裁。拥有超过 20 年的 IT 领域从业经验,曾经担任甲骨文大中国区技术战略部总经理,阿里云副总裁等职务,长期服务于中国 IT 产业的基础软件解决方案、产品市场、云计算生态发展、产学研智库、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对于前沿技术与行业转型的结合有长期深入的观察与咨询经验,在数字化转型、产业互联网领域主导了多个图书研究报告等出版物。曾经担任工业互联网联盟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评论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