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面试了一位来应聘研发岗位的小伙子,人长得高高大大,浓眉大眼,给我的初次印象非常不错。
整个面试过程进行了约有一个小时左右,气氛还算不错,无论是技术经验的真实性,还是语言的表达能力,他都表现的非常不错。
根据惯例,在面试的最后环节,除了向候选人介绍公司业务与技术团队的发展历程,我一般还会顺便传达一下团队文化,比如风风火火的 “1024 活动” 呀,还有王者荣耀比赛中的精彩片段等等。
说这些有两个目的,一来是炫耀下团队的互联网气氛,二来是缓和下面试过程中较为严肃的对话气息,让整场面试在欢快的节奏中得以收尾。
出门前,小伙子问了我一句:“因为我家离这比较远,所以冒昧的问下,咱们这一般都几点上班啊?”
我回答说:“按照规定是 8 点 45 分打卡,但由于技术团队加班较多,很多人都 9 点之后才会陆续到岗。”
小伙子很疑惑,反问:“打卡?咱们不是互联网公司吗?上班还打卡?不是弹性工作制吗?”
这一连串突如其来的问号,让我有点发愣,顺口回了句,“不是”。
送走了他,正好是午休时间,我戴上耳机,听着轻音乐,走在去吃饭的路上,开始思索这四个问号。
什么是弹性工作制?啥叫上班不用打卡?到大街上随便拉个人来问问,估计他会说,就是只要任务和业绩达标,每个人都可以自行安排作息时间,并在完成任务之后,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这种做法很棒,它有助于激发员工的潜力,毕竟给员工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和氛围。
思绪到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段子。
有家互联网公司,老板不知道哪根神经坏了,一声令下,整个公司从第二天起都执行弹性工作制,每个人,每个团队都可以自由安排作息时间。结果到了第二天清晨,时钟跨过了十点半,这位老板踏进办公室大门,屋内静悄悄,空无一人,他居然是第一个来公司上班的员工。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不要轻易去挑战或考验人性,尝试着去理解人性本恶,不用纠结,也不用想着去挑战它。
也许有人觉得,这种上班不打卡的弹性工作制,特别适合天天坐在电脑前的程序员,只要有电脑,找个舒适的办公点插上网线,只要保障规定的时间段在线,没必要规定必须在某某时间段来到公司集中办公。
思绪到这,又让我想起了一个事件。
当年,雅虎 CEO 梅耶尔上任不久,就把员工在家办公的特权全部免除。想想也是,如果程序员在家办公,程序员与业务之间的沟通交流就会变少了,外加程序员通常喜欢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慢慢会依赖上文字、图片等可视化程度不够高的沟通方式,大大影响沟通效率,加大互相之间的信任阻力。
再说了,如果缺少了沟通与信任,还谈什么凝聚力和执行力?
在我看来,如果公司允许上下班不打卡,更多意味着工作没有固定上班时间,忙的话随叫随到,如果不忙的话就是正常时间下班。可有意思的是,搞技术那么多年,除了天灾闹病之外,我还真没见过有人提前下班的,倒是见过不少天天鼓吹弹性工作制,却没把事情做好,还天天上班迟到的。
也许有人会说,对付这种人,给他上重一些的 KPI,严格规定交付时间不就行了?
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程序员与销售不同,比如张三和李四的年度销售目标同为 300W,张三一跺脚,达到了 350W,李四运气不佳,才做到 250W,不用说,张三就比李四强,不仅提成高,而且还能得到一些精神上的荣誉。
但对国内的许多程序员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 “用最少的资源,最快的效率,最低的成本,完成业务需求到技术实现之间的执行转换”。看看这段话,大部分都是形容词,啥叫最少?啥叫最快?啥叫最低?如何衡量?
无论你的 OKR 与 KPI 设计的怎么天衣无缝,都无法逃脱最后 “人员正态分布” 与 “领导主观判断” 的事实结果。
什么?人家 Google 就做能做到?摸着胸口问问自己,你的公司是 Google 吗?你的老板叫拉里.佩奇吗?
另外,许多程序员每天都做着重复性的任务,大量的 Ctrl+C 与 Ctrl+V,这种工作模式本来就容易滋生思想上的懒惰。而且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想要找到那些厌倦于这种重复性任务的程序员,时不时主动站出来利用业余工作时间搞个工具来自动执行的人,不仅难找,还难以留长。
因此,我觉得,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企业,都应该设有上下班打卡的制度,从公司角度可以理解为一项行政标准,但可以把 “是否迟到或早退” 的权利下放给部门负责人,毕竟他们才最清楚小伙伴们的工作情况。
这样做,不仅起到了约束的作用,而且还略带弹性化,可谓一举两得。
平时短短十五分钟的路,今天我居然走了三十分钟,果然一心不能二用,今天打算给自己点份甜品,下午应该会有个好心情。
啊?原来你们想知道来面试的那位小伙子最终有没有成功入职?
没有,虽然我们发出了 Offer,但他却因为某些原因去了其他公司。
具体什么原因?他没说,我也没问。
本文转载自头哥侃码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sh3ck7lNaNRjoXjtk5FcQ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