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cox 的 CTO,Jonathan Fletcher 在 2017 年 6 月于伦敦举办的企业运维峰会(DevOps Enterprise Summit,DOES)上表示,向云端迁移是Hiscox 公司全面拥抱端到端运维的催化剂。
Fletcher 的演讲题目是“抱歉运维,我们没有忘记你们 - Hiscox 的故事,第二部分”。这次演讲继续了他2016 年的演讲,加入了他们在发展中的新看法:虽然他们将每次发布需要的人力从8 人降低到2 人,将部署次数从一周两次增加到每天50 次,将部署时间从4 小时降低到20 分钟,然而他们没有改进IT 运维:所有的成功都出于开发团队的持续部署管线。Hiscox 重新考虑了运维人员在DevOps 中的角色,研究如何将他们的经验发扬光大,并认定使用云是建立灵活、可靠和低成本基础架构的基本策略。
Fletcher 说他们使用的云服务商是 Azure,因为他们观察到,亚马逊的 AWS 和微软 Azure 很明显是这一领域的领导者。由于他们目前大量使用微软的技术,他们选择了 Azure。
一开始 Hiscox 考虑不重构,直接打包上云,不使用云的优势:后来他们决定尽快转移,过后修复。这代表到 2017 年底,Hiscox 承载着大量业务的 3 个最大的系统,将转移到 Azure 运行。
到 2020 年,Hiscox 希望 IT 部门可以从传统上的执行部门,转变为可以在策略提供上具备竞争优势的新角色。Hiscox 希望通过租借 IT 服务以分摊成本,而不是自行搭建服务。
我们有幸可以与 Fletcher 进一步讨论。
InfqQ:观众很喜欢你提出的“非 IT 的 IT 团队”这个表述:你准备如何进行这一计划?
Jonathan Fletcher: 从 IT 的角度来说,这个过程在于在 IT 中统一工具、工序和想法,并使用统一平台;然后将 IT 与商业部门深度结合;最后 IT 将不作为单独团队存在,将 IT 技能嵌入公司的业务价值流中。在 Hiscox,IT 部门有总预算:使用云后,我们让业务团队自行决定花费。
观察我们的孩子们如何使用 IT 很有趣:我两岁的孩子很喜欢使用 iPad。大学毕业生可以不搞 IT,但是已经有了足够的 IT 技术:所以下一代商业中,IT 技能会越来越普及。
使用云服务,而不是自己搭建服务是符合自然的发展方向。使用 SaaS 并通过所有的尽职调查以确保产品可用,和自己设计并搭建平台是完全不同的技术:使用云会减少我们的 IT 接触点。
InfqQ:很多读者都在 IT 部门听到过“不是我的活”这种推辞,你认为这是 DevOps 的反面模式。你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Jonathan Fletcher: 这个问题和文化相关:大家需要齐心协力,有一种人人都对成功负责的态度。职能筒仓会造成推诿的情况。敏捷宣言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人人都是大团队的一员,而不是单打独斗。
InfqQ:你提出,云优先可以加速 DevOps 变革。这两点有什么联系?
Jonathan Fletcher: 虽然不使用 DevOps 也可以上云,问题在于是不是应该这样做。有可能只是把问题换了个地方。使用云后,会有更多时间打磨交付的方式,在速度、质量、安全和性能上加以提升。
InfqQ:你提出,使用 DevOps 是公司抢得先机的重点。为什么?
Jonathan Fletcher: DevOps 围绕的是 IT 部门的角色转变。原来的 IT 部门只是执行者,现在的关系是双向的。如果原来需要 8 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只需要 20 秒就可以完成,对企业而言意味着什么?保险行业在于理解风险,也就是数据问题:如果我们能更好的理解数据,就可以更好的服务顾客。
InfqQ:DOES 中的很多公司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很难让运维人员参与,因为 DevOps 由开发人员执行。为什么会这样?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Jonathan Fletcher: 我们开始关注运维,因为我们要改变发布流程,推出更多改进。持续交付理论很受欢迎,因为这个理论符合敏捷开发:敏捷这一概念来自软件开发。运维人员也应该参与:脱离瀑布流,使用自动化工具,使用精益化工具和价值流程图(VSM),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对于运维人员来说这是飞跃性的进展。可以做的事情包括,更多的培训,横向掌握技术和指导:教会运维人员这些技术,让他们放手去做。
InfqQ:你觉得今年的企业运维峰会上最宝贵的意见是什么?
Jonathan Fletcher: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ITSM)和软件生命周期管理(ALM)的对比引发了很多讨论,因为这两件事区别很大:谁想在提交支持请求时写一个用户故事呢?
查看英文原文: Hiscox CTO Emphasises DevOps Is About Survival
感谢冬雨对本文的审校。
给InfoQ 中文站投稿或者参与内容翻译工作,请邮件至 editors@cn.infoq.com 。也欢迎大家通过新浪微博( @InfoQ , @丁晓昀),微信(微信号: InfoQChina )关注我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