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团参谋长曾鸣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任何产品、任何企业、任何服务可能都面临着一个在互联网时代怎样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而营销方式的改变,战略方向的选择,商业模式的变化,都绕不开“互联网化”。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 + 模式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步加大。它颠覆了传统的业务形态、商业模式和思维模式,使得传统企业的转型迫在眉睫。然而,面对转型,很多企业完全是一头雾水。转型,关乎着一个企业的存亡,不转型又只能坐等被市场淘汰。
其实,传统企业也有它的优势,比如成熟的业务体系,完善的企业管理及人才优势等。所以,与其说是传统企业要转型,不如说是更好地适应大环境及趋势的变化,尝试与互联网融合,吸收一些互联网的先进技术。转型不仅是企业运作模式的改变,更是企业人员思维方式的创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抓住机遇来帮助传统企业转型,而传统企业也更需要借助互联网企业的力量,加速转型与突破。
然而,转型不是纸上谈兵,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能够价值互换与协作才是转型成功之根本。转型之路充满各种阻力与痛点,该如何看待?又该如何化解?怎样做才能保证企业能够成功转型?为此,InfoQ 采访了香港管理局 CIO 蔡阳先生,看看他是如何看待传统企业转型,他对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团队有着怎样不同的看法,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又该如何合作才能双赢。
采访当时,恰逢蔡阳先生参加 2016 年 12 月中国技术开放日美国站活动归来。也许,我们会从他的回答中发现更多不一样的亮点。
采访嘉宾
蔡阳,现任香港医院管理局CIO,管理着香港最大的IT 部门之一,开发运行着全球领先的医疗管理系统。曾在SITA、IBM 和东航等国际性企业担任CIO 或董事。
InfoQ:蔡总曾在 SITA、IBM 和东航等国际性企业担任 CIO 或董事职位多年,从您的视角来看,CIO 和 CTO 这两个职位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随着传统企业的转型,未来 CIO 的工作内容是否也会发生变化?
蔡阳:CIO 往往服务于甲方,CTO 更多地服务于乙方。他们最大的分别在于 CIO 为业务增值,需要的是业务 + 技术 + 管理,CTO 为技术产品增值,需要的是技术 + 研发。
Gartner 最近定义 CIO 打造的技术平台,已经从打造传统的一个企业信息系统平台变为打造四大平台,即:企业信息平台 (基于企业内部网络和 PC 终端) + 用户体验平台 (基于外部网络和消费级终端)+ 生态系统平台(基于云的行业平台)+ 智慧城市平台(基于物联网的互动平台)。
随着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CIO 已经不能依靠传统的供应商和集成商,而需要与更多互联网企业对接合作,直接引进互联网的技术和能力。我们探索实践了多种方式:
- 加入像 Geekbang 那样的技术社区和开源社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这种方式来保持与互联网企业在技术上的同步。
- 与香港的几所对医疗创新有深入研究的大学合作,他们需要我们在医疗服务中的大量痛点和数据。当然,我们也需要他们的技术和算法。
- 通过科技园等渠道与创新企业直接沟通,不过由于技术转移法规上的限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合作方式。
InfoQ:我知道你服务过很多的传统企业,也深入了解过很多的互联网企业。您认为这两种类型的企业,研发团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现在都在谈企业创新,那对于传统企业中的技术团队,这其中的挑战是什么?
蔡阳:传统企业拥有大量对业务理解比较深刻的系统分析员,他们对系统的分析是基于现有业务模式的改进和升级;而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团队对业务认知处于边学边做的阶段,并且天不怕地不怕敢于颠覆。对于企业创新,传统企业的技术团队需要多向互联网企业学习,敢于推倒现有的业务模式,敢于另辟蹊径。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团队文化的改变,譬如由于医疗系统对质量和信息安全的追求,我们的团队一直奉行过度的项目管控。为了让创新项目能够在医管局生根发芽,我们引进了适用于创新项目的管理模式和流程,实现低管控,多创新,容忍失败,让技术和创新成为团队的主旋律。
我和自己的团队从去年起开始深入了解开源技术和互联网开发流程,并将其引入到高度复杂的医疗信息系统开发中。还有,鼓励并组织团队人员多参加一些技术分享大会,与外界互联网技术人员多沟通和交流,拓宽团队人员的思维与眼界。比如,每年两次的 QCon 大会我们每次都会派 10 个技术专家参加并做内部分享,大家都觉得引进互联网的技术对我们太有帮助了。不过即使每年派 20 人参加 QCon 这种技术分享和交流大会,我们还是需要 50 年才能派 1000 个技术人才全部参加。所以,未来我们还需要多向互联网界的朋友学习。我想未来总有一天,互联网企业的能力和人才将全面融入到传统企业中。
InfoQ: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都会觉得传统企业的技术相对落后很多,您认同吗?如果落后,本质的原因是什么?要实现变革,应该如何落地?
蔡阳:如果大家有这样的感觉,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 传统企业的业务和信息系统建立时间较久,需要等足够的预算才能改造升级。
- 传统企业追求的是性价比和长期回报,先进但是昂贵的技术未必值得采用。
- 传统企业的信息技术有成百上千个技术单元整合而成,企业信息化能力依靠的是整体能力;而互联网企业往往精于几个技术,然后做到极致。
其实,技术落后未必代表能力落后,CIO 最关键的能力是能够根据有限的预算打造出最优的技术方案组合,实现对业务和效益的最大支撑。
InfoQ:您所服务的香港医院管理局研发团队有一千五百人,可以谈谈您是怎么着手优化团队文化,以适应互联网转型战略的?这其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蔡阳:香港是一个商业城市,但是医院管理局能够拥有一个用 20 年时间自主开发三代系统的医疗科技团队显得尤其可贵。自 2015 年起,我们便开始了坚实的 IT 转型。没有借助任何咨询公司,我们通过自己管理团队的能力,设计启动了 3 年转型计划。我们每年都要开十多场转型设计 workshop,与管理团队一起集思广益,为自己设计转型路线。我们还建立了打造世界级 IT 部门的愿景和目标,通过多个转型精英团队,带领大家从四个方面转型:人,技术,流程和文化。
香港的 IT 员工民主意识比较强,员工意见处理不及时就可以投诉到公司高层甚至媒体。虽然每个员工对于转型的诉求各异,但是,我感觉他们还是非常希望能够达成一个共同的理想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InfoQ: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都各有优势,您认为传统企业中有哪些可以值得互联网企业借鉴的地方?
蔡阳:2015 年,中国互联网经济占 GDP 的比重是 7%,而剩下 93% 的 GDP 都来自于传统企业。这说明传统企业毕竟还是国家经济的主流,传统企业也有互联网企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
- 对业务的不断学习,员工忠诚度和对员工能力的长期培养。
- 用有限的预算打造出具有最佳信息体系的能力。
- 解决一个行业问题的 IT 整体规划能力,等等。
IT 已经成为传统企业运营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服务,作为甲方的信息部,他们还具备了超强的综合能力素质:
- 能够打造经得起时间考验并可以不断演变的 IT 构架。不允许推倒重来,每次新的投资均是对以前投资的完善升级。
- 能够全盘把控技术方案。很多时候,对过去投入的兼容,技术服务商的能力和稳定性,以及与自身 IT 战略的匹配性,往往比炫酷的技术更加重要。
InfoQ:问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您会在您的企业考虑去 IOE 吗?您怎么看待去 IOE 这件事?如果要去,可能的路径会是怎么样?
蔡阳:我们没有明确的去 IOE 策略,但是我们有明确的 5 年 IT 战略,包括未来的技术路线图和供应商战略。由于技术发展趋势,开源和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大企业信息化的主流,传统的供应商也的确受到了不少挑战。由于大企业将 IT 长期投入在了传统供应商产品上,所以全面去 IOE 不容易。我们的思路是:
- 引进开源和建立内部技术社区,锻炼自身团队的能力。
- 打造未来各体系的技术路线图,用开源系统代替商业系统。
- 从非核心系统开始,每年逐步实施技术升级。
InfoQ:作为甲方的 CIO,您是怎样评估乙方的产品的?
蔡阳:我们有超过 300 个技术供应商,包括各种软硬件服务。除了可量化的预算和技术指标,我们还有非常看重的几点:
- 与我们 IT 战略的匹配性。譬如我们在某一领域的战略究竟是 Buy 还是 Build, 这往往决定了我们的评估是以购买产品为主,还是以购买服务为主。
- 与我们技术构架的匹配性。譬如我们过去开发了大量的基于 SOA 技术的产品,我们很关注新产品与之集成的能力。
- 看乙方产品的未来发展。我经常邀请乙方的 CTO 来我办公室介绍他们的产品路线图。
- 看乙方的用户社区,参加他们的用户大会,评判他们的用户满意度,并评估自己在社区中究竟有多少发言权。
还有,我见过上百个我们产品供应商和服务商的 CTO。其实,CIO 挑选一个产品,就是在挑选一个 CTO 作为合作伙伴。
InfoQ:非常感谢蔡阳先生接受我们的采访,希望 2017 年 4 月的 QCon 大会能够和您及您的团队再相见!
感谢木环对本文的审校。
给InfoQ 中文站投稿或者参与内容翻译工作,请邮件至 editors@cn.infoq.com 。也欢迎大家通过新浪微博( @InfoQ , @丁晓昀),微信(微信号: InfoQChina )关注我们。
活动推荐:
2023年9月3-5日,「QCon全球软件开发大会·北京站」 将在北京•富力万丽酒店举办。此次大会以「启航·AIGC软件工程变革」为主题,策划了大前端融合提效、大模型应用落地、面向 AI 的存储、AIGC 浪潮下的研发效能提升、LLMOps、异构算力、微服务架构治理、业务安全技术、构建未来软件的编程语言、FinOps 等近30个精彩专题。咨询购票可联系票务经理 18514549229(微信同手机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