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30-31 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主办,北京九章云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创造智能·探索未知”杭州通用人工智能论坛-AI 基础软件前沿技术分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
九章云极 DataCanvas 公司联合创始人尚明栋在会上表示,未来大模型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路径。“算力、数据和基础软件是影响大模型多样化路径发展的三大重要因素”,未来随着算力性能逐渐同质化和标准化,数据的差异性和企业需求的个性化逐渐加大,“AI 基础软件”将成为模型训练效率和算力使用效率的决定性因素。作为模型生态系统的中坚力量,AI 基础软件将会成为大模型应用落地的最主要的效率支撑,并通过大模型+小模型的方式,形成模型训练新范式。
“底层海量的多模态数据管理与上层更加精准的分析决策需求,将推动数智融合进入深水区,为打造 AI 基础软件带来新的机遇。” IDC 中国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高级分析师李浩然预判,对于客户更加关注的开发服务平台这一基础软件,科技企业应从全生命周期组件、低代码/无代码、自动机器学习、算法模型库、可视化、部署运维六个方面进行建设,并注重与云服务、大数据组件的融合。
随着数字化升级过程中所处的数据和需求环境越来越复杂,政府和企业对基于数据所作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九章云极DataCanvas 公司主任架构师杨健称,在此背景下,以决策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数智化升级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九章云极 D-lab 开源团队多年来在以结构化数据为基底的决策智能领域不断探索和积累,累计发布了自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因果学习等相关技术的十余个开源项目,以求赋能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实现以数据为驱动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决策。在 AIGC 的技术热潮下,九章云极 D-lab 开源团队正在开展交叉型研究,加速实现 AI 前沿技术的融合创新。
“大模型+小模型”新纪元开启
会上,九章云极 DataCanvas 公司董事长方磊发表了《AI 基础软件催化大模型应用快速发展》主题演讲。
方磊表示,近期发布的大模型应用应接不暇,为行业带来新变化的遐想,甚至将重构 AI 行业。方磊提出,在中国特色的 AI 行业发展进程中,央企云、算力建设和大模型构成行业发展的“三驾马车”,在三方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互相叠加的作用下,我国 AI 行业将迎来巨大发展。
方磊指出,新基建会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央企云特别是运营商云的建设增速极快,体量已经比肩头部的云厂商,同时,新兴的央企云还将承担一部分算力新基建建设。在这种增速作用下,生态中的软硬件厂商的协作模式将发生改变,云计算的格局也将变革。
在算力方面,不仅算力本身大量的硬件投入会带来算力充沛,端到端还存在巨大的算力优化空间,算力价格不再成为鸿沟。当技术跨越奇点时刻,AI 基础软件的重要性反而更加地凸显。AI 基础软件作为模型生态系统的中部力量,将决定大模型应用落地的成本效率。
尽管大模型当前表现优异,但对于各行业使用者来说,实际应用于业务场景仍然存在较高的技术和成本门槛。方磊指出,当前迎来“大+小”的新纪元,不仅仅是大模型和小模型的融合使用,大模型的小型化,或者说以大模型为底座的小型化微调,也是一种趋势,这种方式能够以低廉的成本解决大量的问题。
“大和小是一个相对的变化。”当前大模型的参数标准并不统一,相对于参数级,模型的效果且是否能够支持快速迭代对于用户实际应用来说更为重要。用户能够在一个白盒大模型基础上快速地、低成本地微调和迭代出客制化的小模型,才能高效地实现丰富场景的大模型应用。这就再次点明了 AI 基础软件工具链的重要性。
多模态定义全新 AI 未来
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的火热不仅在提示行业的重构,方磊认为,“多模态”将打开 AI 全新的未来,此后模型跟数据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微妙、更具革命性,软件可能会被重新定义。
首先,多模态不仅仅是图片和文字,还有传感器,甚至结构化数据的叠加。多模态让我们对世界的操作实现了 AI 软件和传感器、物理世界的链接,这是 AI 第一次让我们看到人类大脑的雏形,这跟大模型一样是极具历史意义的。
其次,多模态将实现数据的统一,是向量化时代来临的标志。就像以往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把它的知识库和数据仓库联系在一起,天然地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情境,然而当前文档的向量化已经被大模型实现。这标志着在多模态的基础下,所有数据得以统一成向量数据,这将是数据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起来。这个变化是大模型反向带给数据的一场变革,而这个变革将实现我们对数据的利用能力的指数级提高。
基于上述两个对未来技术的判断,方磊指出,软件行业将同样迎来变革,软件将会被重新定义。传统的软件是一个流程自动化正向操作的工具,但是在多模态大模型的影响下,未来软件会反向地、跟着人的思路灵活组装成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服务用户,这正是九章云极 DataCanvas 公司提出的 AI 软件从帮助各行各业的“software”到“thought-ware”的变革方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