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化的出现本来是为了应对物理机的不敏捷性,但是现在的虚拟化也成了不敏捷的“代言”,因为有一个比它更敏捷的概念出现了:容器化。
无论从在基础架构、应用,还是在人员流程方面,业内都希望开发更快、运维规模更大,同时整体架构更加稳定。容器化显然比虚拟化更轻、更快,更适应现在应用现代化的要求。但整个 IT 世界,并不能完全抛弃原来传统的方式,永远都是敏捷和稳态两种状态并行和交替的。
根据红帽的调研,很多用户系统是在遗留的虚拟化环境和用云原生容器化环境共存的情况下运行的。究其原因,从虚拟化技术到云原生容器化技术,企业要做结构性的改变,应用开发方式、IT 运维管理等都要随之改变。
因此,业界出现了用云原生技术去管理和编排原先传统虚拟化资产的方式,这项技术也被称为“容器原生虚拟化”,核心是利用容器化技术来解决虚拟化技术的进化缓慢、规模化增长支持、技术锁定、成本不断攀升、安全风险等问题。
在容器原生虚拟化方面,红帽近日发布了基于开源项目 KubeVirt 的 OpenShift 虚拟化产品。
KubeVirt 是红帽于 2016 年启动的开源项目,KubeVirt 底层使用了成熟的 KVM 技术,目的是在 Kubernetes 容器中调度、运行和管理 VM。同时,它也是 CNCF 孵化级的项目,得到了很多厂商支持和用户认可。
作为 KubeVirt 的企业版本,红帽的 OpenShift 虚拟化做了更多的安全验证,在稳定性、安全性和性能调优等方面远优于社区版本,更加适合企业在生产环境使用。
作为OpenShift家族的一员,用户在 OpenShift 里可以无缝实用 OpenShift 虚拟化产品。OpenShift 虚拟化就是在 OpenShift 平台上面统一运行和纳管虚拟机和容器,包括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应用发布、调度等。
具体来说,利用 OpenShift 虚拟化实现虚拟化应用迁移到容器化,主要是先让用户将虚拟机引入到 K8s,在 OpenShift 上统一管理虚拟机和容器,之后在一个平台上管理和交付混合应用(虚机+容器),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自主决定逐步将虚拟化应用实现容器化改造。
红帽有两条虚拟化产品线:OpenStack、RHEV( 红帽企业虚拟化)。OpenShift 虚拟化就是 RHEV 的延续,OpenShift 虚拟化的开发团队也是当年 RHEV 的研发团队。
OpenShift 虚拟化直接使用了 RHEV 的底层,因此其所有进程跟原来在 RHEV 虚拟化完全一致,相比虚拟机上加容器的做法,性能更高。OpenShift 虚拟化还支持 namespace 级别的隔离,相比操作系统级别要轻一些。
红帽方面表示,OpenShift 虚拟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敏稳合一”。用户有任何需求时,能够很快响应需求、快速交付应用。将容器原生虚拟化功能放到 OpenShift 上,可以让开发者不必处理不同平台间的异构问题,将更多生产力专注到商业价值上。
另外,一致性的管理使得整个流程更加有效,减少了运营、开发和基础设施成本,优化 IT 资源也降低了复杂性和成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