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初,回顾过去一年,几乎所有的旧秩序和规划都显得苍白。科技进步,直接捅破了政治、金融、军事领域所有的玩法,让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规则变得一钱不值。而且,当下的最重要的技术趋势之一——区块链,正在引导我们走向全面的失控和未知。
1. 成也 Token 败也 Token
Token 是区块链技术最巧妙的实践,他将人类社会的商业场景转化为区块链层面的数据和价值,来驱动计算机执行。
以太坊的上线造成了发行门槛大幅降低,也造就了 2017 年以来 ICO 的繁荣。忍受多年清贫生活的链圈公司先后发行自己的 Token,链圈和币圈迅速融合,并引起了互联网圈、VC 圈和主流金融圈的进入。但是公链的性能、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可扩展性、智能合约等都还远谈不上成熟,还没法把区块链理论上的能力释放出来。上千的 TPS 算是较好的性能指标,但还是无法承载互联网上主流的商业活动。于是更多的公链项目打着“超越以太坊”、“商用级公链”、“世界级交易速度”的口号被推出,纷纷声称解决了困扰以太坊网络的拓展性不足的问题。
同时加密货币让更多的眼光集中到了公链。但是一条像以太坊这样的典型的公链,除了可以发行加密货币之外,还应该有大量的 DApp 和智能合约存在。根据 DappRadar 上的统计,DApp 数量不足总 1000,24 小时内的活跃用户为 8000+。这些应用还主要集中在博彩、游戏和高风险金融交易(如 PoWH 3D)上,相对于 APP 的实质性应用场景,这些场景相当之小众。根据一名研究员的调查,以太坊和 EOS 目前共有八个分散应用程序(DApp),其中只有 300 多个活跃用户。没有程序员、没有用户的公链,再高的性能指标都没有意义。
比起性能提升,公链还需要的是生态建设与社区建设, Token 让更多人关注到公链,Token 成为了激活区块链生态的关键,这几乎已经是业界共识。Token 价值上升带来财富效应,吸引更多投资投机者加入到区块链生态。没有 Token,区块链所想要营造的社区生态很难激活。但实际情况上大部分人仅仅却是只关注价格,而没法去参与建设。Token 在实际中被简单理解成了币,公链发展成了炒币的过程,造成了区块链领域的乱像。创业团队发币骗钱,不在技术上下功夫,将精力主要用在了市值管理上。投资者不在乎公链的技术与应用,只在乎币值的涨跌。国内的主要公链,链上项目多是数字资产相关,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很少,真正落地并得到一定规模的商用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据彭博报道,Juniper Research 警告说,加密货币领域的许多指标都指向市场将崩溃。比特币的价格下降到 6000 美元,以太坊的价格也随之到了 200 美元以下。比特币交易量从 2017 年底的平均每天约 360,000 枚下降到 2018 年 9 月的 230,000 枚。同时,每日交易金额这期间由超过 37 亿美元降低不足 6.7 亿美元,市场严重萎缩。“简而言之,考虑到对比比特币固有估值,以及许多交易所的运营实践的担忧,为我们认为该行业正处于崩溃边缘。”
以太坊的创办者 V 神也在推特上签名:“不要抛弃以太坊”,但此时的以太坊以及它的未来已经陷入迷局。
2. 银行中兴起的区块链组织
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曾这样来评断公有链:
第一,公有链是否为“公众所有”?公有链非常强调去中心化的理念,也非常强调是属于公有资产,并不归属于某个个体、某个企业。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市面几条主要的公链,如比特币、以太坊、EOS,算力基本上集中在几个大矿池手中,所以公有链是否真正为“公众所有”,要打个问号。
第二,公有链是否真正在服务“普罗大众”?最新的全球人口数据显示,全球人口 76 亿,网民 40 亿。真正参与全球公有链人数大约是 2000 万。据介绍,这是微众基于比特币、以太坊钱包的数据总结出来的,也得到了行业一定认可。基于此,马智涛指出,真正参与使用公有链提供服务的群体还是非常少,占总网民比例很低。
第三,公有链能否承载“数字社会”使命?2017 年全球数据统计,全球范围里面管理的数据规模大概在 230 亿个 TB。微众银行的股东腾讯也在运行对外的公有云服务,它们可承载的数据规模大概是 480 万 TB。而从功能角度来讲最丰富的以太坊,目前它承载的数据量小于 1TB。先不看它提供的功能多样性、应用多样性,单单看它承载的数据量,公有链离真正能够承载“数字社会”使命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第四,信任是否只能通过算法来建立?人类社会经过了多年演变进化,已经形成了多套信任机制,比如政府的信用、法律体系、监管制度等。马智涛认为不应该全部放弃这些体系,推倒重来。“算法可以增加信任,但它不是唯一建立信任的手段。我们还是应该回过头,结合社会上已有的机制,共同建立信任。”
区块链技术是经过比特币验证过的一项技术,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具有争议性,但是对技术的前景大家还是比较看好。联盟链所面对的用户群主要是银行、保险、证券、商业、协会、集团公司及其上下游企业等。据 IDC 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区块链市场份额中,金融业所占份额最大,为 60.5%。银行曾一度被认为是最适合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领域,IBM 曾在推特上预测,2018 年将有 91% 的银行会运用区块链技术。银行区块链部署涉及面很广,应用场景包括:数字钱包、贸易融资、房屋租赁、公益扶贫、跨境支付和数字票据等。区块链也需要翻越几座大山,安全、性能、可用,将业务落地,还有盈利,而银行环境下还需要强监管,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合法合规。公有链已经触发了金融机构的底线,所以大家不可能去选择它。而联盟链有准入机制,监管节点、身份认证、去代币,和当前强监管的环境还是吻合的,所以大家选择联盟链来坚固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
在 2015 年 9 月的时候,一家总部位于纽约的初创公司 R3,他们发起了 R3 联盟。在成立之初不断的吸纳到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金融机构如高盛、富国银行、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全球 42 家银行的参与。它的会费动辄就数百万。他们宣称要用技术变革整个金融业。R3 的产品 Corda, 用于管理金融机构之间的法律协议,限制各方看到的信息。Corda 是最像银行的,它具备弱全局时序和半中心化的属性。
随后 Linux 基金会于 2015 年 12 月主导发起推进区块链数字技术和交易验证的开源项目 HyperLedger,成为跨行业的区块链技术标准,现已有来自各行业企业在该平台上贡献了代码,覆盖金融,银行,物联网,供应链,制造、科技等众多行业的重量级企业。2016 年,Chinaledger 和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金链盟”)成立,广发银行、华夏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等国内十余家商业银行宣布加入。金融虽是最适合区块链落地的行业,但同时也是最难落地的行业。
联盟链曾百花齐放,比起公有链,需要在安全、隐私、性能、应用型、可靠性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打磨和加强。比如说安全方面,银行作为国家的法定交易所、金融机构以及有价值数据的机构,不可能把数据、隐私、财务信息全部放在公有的环境上。但目前为止,联盟链技术还是着力于核心与协议层面的技术发展,作为一种综合解决方案仍显不足,在技术定型与落地上都还存在非常多的掣肘。对作为基础设施的联盟链技术,还没有一个得到同行业公认的测评标准,且各行业对区块链技术在功能与性能上也无清晰需求。不同业态的多样化业务需求对联盟链的通用性提出了极高要求,既存的“模板”都有被“作废”的可能。另外,如何从底层设计上平衡联盟链中的各方利益及话语权,践行权力分配与管理也是一大难题。就连 R3 也曾闹过退会风波,在金盟链圆桌会议上,深圳市金莲盟秘书长李绅这样说过:“当时在国内联盟组织很多,现在已经不多了,所以我的感触现在是吹尽狂沙始到金。”
3. 联盟链是公链的倒退?
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在回答“联盟链是否只能服务联盟成员”时是这样说的:“这也是一个误区,联盟链不是只能服务联盟成员。”马智涛表示,现在科技公司都会向外界提供服务。因此,联盟链的参与机构在组成联盟的同时,同样可以通过互联网面向公众提供服务。
那么联盟链和公链是什么样的关系,联盟链是否是公链的一种倒退,或者是伪需求?金链盟圆桌会议上, 张一锋发表了他的看法,表示目前比较现实的将区块链进行大规模商用的方式,只有联盟链,没有其他的路可选,他表示:“区块链的技术贡献都是来自于公有链。你可以用分布式账本、用联盟链、用许可链的方式,来对现有传统银行的某些系统做改造,提升一些边际效益,但是它不是一个崭新的商业。在联盟链上、在分布式账本上,是不可能做出崭新的商业来。无论是公有链、联盟链等,现实来说现在的公有链的技术离现实落地是有距离的,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选就是俗称的联盟链。如果我们从记账节点来讲,今天类似联盟链这种形式把广泛记账收敛为少数节点”。“公用链有它的优势和在未来非常高的价值,但是这个阶段做公用链面临着大量的技术问题,这需要我们真正花精力在公用链的底层技术上。我相信公用链的价值,只是我认为公用链在当前阶段可能更需要做技术而不是场景。”
而腾讯云区块链首席架构师敖萌博士是这样来解释两者关系的:“公有链是总账,联盟链是总线。联盟链相当于一个企业间的信息总线,而且是跨越时空的信息总线。企业间需要传递信息时,把信息扔到总线上就可以了,而且稳定、不可篡改。现在的互联网非常发达,但是两个企业之间没有办法对接信息,确认信息源自官方而非篡改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成本。传统的怎么做?强势企业要求弱势企业打开一个接口,银行要求对方如果想拿到银行的贷款就需要开辟 ERP 系统,这个是很不公平的。 ”
虽然不同机构有不同的联盟链,但是以后很可能会使用跨链技术产生互联互通,解决当前的各种“联盟链”构成的许多彼此割裂开来的区块链“孤岛”问题。打通不同的行业和应用场景,这个其实是区块链真正在应用里非常重要的一点。
从技术上来看,在联盟链的几个领军企业中,架构设计都趋向模块化、分布式事务、分片(账本、事务)、子链,依靠代码重新封装可以实现标准化的可插拔,也将公有链项目的研究的新设计吸收进来,比如解决区块链的隐私保护问题的环签名、同态加密、零知识证明技术。而联盟链的技术和软件工程思想,又给公有链技术予以启发和由此诞生了如分片处理和状态通道的策略技术。二者是互相促进,并肩前行的。(技术对比参考 https://www.8btc.com/article/118203)
比起绝大多数公链目前都仍在开发与 POC 阶段,联盟链因参与成员可预先掌握,更容易实现落地,相对来说商业化进程也更为明朗。因此,国内以 BATJ 为领头的联盟链企业,打造出了国内自行组建、更贴近国内产业需求的区块链服务。
以太坊 V 神将公链的希望寄托于“未来的经济危机”,而联盟链项目却有机会被深入和落地,很大原因在于现在很多商业领域的土壤会更适合联盟链落地和生长。因为有联盟链的存在,反而更能促进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有人说公链和联盟链未来会融为一体,那么联盟链就是公链落地的另一种方法,也是区块链技术的希望所在。
评论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