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很累?看技术新闻更累?试试下载 InfoQ 手机客户端,每天上下班路上听新闻,有趣还有料!
今天,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区块链研究室主任李鸣表示,中国已着手建立区块链国家标准,以从顶层设计推动区块链标准体系建设,预计最快将于 2019 年底完成。
“在区块链国际化方面,我们要牢牢把握自己的话语权。”李鸣称,中国曾在国际知识产权和标准等方面吃过很多亏,如今在区块链方面,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国际化区块链方面的 200 多项专利,甚至已站在世界技术前列。
事实上,区块链标准的制定,不仅关乎未来行业的顶层设计,更关乎未来区块链标准国际化的主动权。“得标准者得天下”,已成为业界共识。
目前美国、日本等国家也正在积极制定自己的区块链国家标准,志在建立国际化标准。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正加快区块链标准化的推进,中国亦参与其中。
中国加速建立区块链国家标准
根据李鸣的透露,区块链国家标准包括基础标准、业务和应用标准、过程和方法标准、可信和互操作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等方面,并将进一步扩大标准的适用性。
“区块链技术发展或将成为我国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的重要一步。”在 5 月 8 日举行的 2018 年区块链安全高峰论坛上,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俞克群曾表示,区块链被认为将引领新一轮技术创新和新的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这个“先机”就是中国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
俞克群还强调,中国建立自主可控的区块链网络,意在技术上不能受制于人,同时也可以促进区块链健康发展。
5 月 3 日,在中国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工作座谈会上,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则指出,要加快推动区块链标准体系建设,注重顶层设计,加速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
再简单梳理回顾,中国政府对于区块链技术发展的顶层设计早已有布局。
去年 5 月,李鸣曾在工信部主办的一场区块链活动上宣布,首个区块链标准《区块链参考架构》正式发布,标准起草单位包括蚂蚁金服、微众银行、万向控股等。李鸣介绍该标准是基于区块链行业发展碎片化,标准有待进一步统一的背景下发布的。
2016 年 10 月,工信部发布了《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及 2016 年 12 月区块链首次被作为战略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完成有关区块链术语和概念、参考架构、分类和本体等 8 项国际标准立项。在已立项的 8 项国际标准中,中国分别承担了分类和本体(Taxonomy and Ontology)的编辑以及参考架构(Reference architecture)的联合编辑职务。
区块链标准竞争的国际赛道
目光转向国外,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推动区块链标准化建设方面也一直走在前面。
5 月 8 日,两个美国众议院小组委员会举行了一场关于区块链技术的听证会。听证会认为,尽管目前缺乏行业标准,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
在听证会上,美国国土安全部的网络安全部门主管 Douglas Maughan 博士介绍了美国国土安全部正在开展的多个区块链试点项目,并表示挑战之一是建立支持通用标准的区块链框架。他呼吁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国际同行应继续参与合作,帮助制定适用于全球的区块链标准。
今年 3 月,美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 ( NIST ) 发布了题为《区块链技术回顾》(草稿)的报告,重点介绍支撑比特币和其它数字货币的区块链技术及其广泛的应用。在区块链标准化领域,NIST 正在积极参与基于协商一致的、符合国家和国际水平的文献标准制定工作。
而作为最早将比特币等加密币合法化并对纳入监管的国家,日本在区块链标准化方面也早有布局。
早在 2016 年,日本就在国际上提出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国际标准的想法,经过反复酝酿,后来由澳大利亚牵头把日本的这一提议提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并于 2017 年 4 月在 ISO 正式成立了一个关于区块链分散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的标准化委员会 ISO/TC307。
2017 年 4 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了日本区块链标准具体的评估方法。评估方法包括了 32 个与区块链技术特点紧密相关的指标。
另一个发展国际区块链标准的先锋则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标准局在 2016 年 4 月就曾呼吁制定全球 ISO 区块链标准。在 2016 年 9 月,澳大利亚标准局被 ISO 任命主导国际技术委员会来创建统一的区块链技术方法。
此后澳大利亚标准局在 ISO 成立了标准化委员会 ISO/TC307,并于 2017 年 3 月 2 日公布了《区块链标准路线图》,成员区块链标准的开发将在标准化委员会 ISO/TC307 的监督下进行。
总的来看,目前国内外均有相关的组织机构正在做区块链相关标准的研究工作,相信在不久将来在标准和技术研究方面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感谢杜小芳对本文的审校。
给InfoQ 中文站投稿或者参与内容翻译工作,请邮件至 editors@cn.infoq.com 。也欢迎大家通过新浪微博( @InfoQ , @丁晓昀),微信(微信号: InfoQChina )关注我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