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浏览器 user-agent 简史

  • 2017-12-24
  • 本文字数:1809 字

    阅读完需:约 6 分钟

很多人都知道浏览器的 user-agent 字符串,服务器端通过这个字符串进行客户端的浏览器、操作系统、加密等级、浏览器语言、渲染引擎和版本信息的识别。从 1993 年 NCSA 发布首款浏览器 Mosaic 以来,这个字符串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变化,以下是 user-agent 字符串的演变简史。

1993 年,NCSA 公司发布了首款浏览器 Mosaic,使用“NCSA_Mosaic/2.0(Windows 3.1)”作为 user-agent 字符串。

后来 Mozilla 浏览器问世,“Mozilla”意即“Mosaic Killer”,意思是要成为 Mosaic 浏览器的终结者。Mosaic 自然不太高兴,于是 Mozilla 就把名字改成 Netscape,并把 user-agent 改为“Mozilla/1.0(Win 3.1)”。那个时候 frame 标签很流行,Netscape 支持 frame,但 Mosaic 不支持,于是出现了“用户代理嗅探”,如果字符串中带有“Mozilla”字样,服务器就发送 frame 给浏览器,否则就不发送。Netscape 还开起了微软的玩笑,笑称 Windows 是“缺少调试的设备驱动器”,微软很生气,于是开发了自己的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r,希望能够成为“Netscape Killer”。

IE 也支持 frame,但它的 user-agent 字符串中没有包含“Mozilla”,所以服务器不会发送 frame 给 IE。微软没有太大耐心,他们就想着怎样才能尽快让服务器也能向 IE 发送 frame,于是他们把 IE 声明为与“Mozilla 兼容”的浏览器,并使用了“Mozilla/1.22(compatible;MSIE 2.0;Windows 95)”的字符串。这样,IE 就能够收到 frame,微软现在开心了,但其他人却一头雾水。微软将 IE 捆绑在 Windows 上销售,销量比 Netscape 要好得多,于是第一场浏览器大战爆发了。

Netscape 在这场大战中落败,不过经过了一场浴火重生,变成了 Mozilla。Mozilla 开发了 Gecko 渲染引擎,并把 user-agent 改为“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0; en-US; rv:1.1) Gecko/20020826”。

再后来,Mozilla 变成 Firefox,并把 user-agent 改为“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1; sv-SE; rv:1.7.5) Gecko/20041108 Firefox/1.0”。Gecko 开始多元化发展,其他浏览器也开始使用它的代码,并使用了“Mozilla/5.0 (Macintosh; U; PPC Mac OS X Mach-O; en-US; rv:1.7.2) Gecko/20040825 Comino/0.8.1”这样的字符串,还有一个是“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1; de; rv:1.8.1.8) Gecko/20071008 SeaMonkey/1.0”,它们都想把自己伪装成 Mozilla。

Gecko 越来越好,但 IE 没有,于是出现了新一轮的用户代理嗅探,声称自己使用了 Gecko 内核的浏览器总能收到更好的 HTML 代码,但其他浏览器就没这么好的待遇。

Linux 的拥护者感到很伤心,因为他们开发了 Konqueror,它使用了 KHTML 引擎,他们认为它比 Gecko 好。可惜的是,它不是 Gecko,所以收不到好的页面。于是 Konqueror 开始佯装“Gecko”,使用了“Mozilla/5.0 (compatible; Konqueror/3.2; FreeBSD) (KHTML, like Gecko)”作为 user-agent 字符串。

然后 Opera 也来凑热闹了,它宣称”我们应该让用户来决定使用哪个字符串“,于是 Opera 增加了一个菜单项,为用户提供多个选择:“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6.0; Windows NT 5.1; en) Opera 9.51”、“Mozilla/5.0 (Windows NT 6.0; U; en; rv:1.81.) Gecko/20061208 Firefox/2.0.0 Opera 9.51”、“Opera/9.51 (Windows NT 5.1; U; en)”。

苹果开发了 Safari 浏览器,以 KHTML 为基础,添加了很多新特性,并创建了一个分支,叫作 WebKit。为了能够获得 KHTML 页面,Safari 称自己为“Mozilla/5.0 (Macintosh; U; PPC Mac OS X; de-de) AppleWebKit/85.7 (KHTML, like Gecko) Safari/85.5”。

经历了惨败,IE 再次回归,这次它把字符串改为”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8.0; Windows NT 6.0)”,这样就能够接收到好的页面。

谷歌后来开发了 Chrome 浏览器,它使用了 WebKit,有点像 Safari。为了获得 Safari 那样的页面,它佯装自己是 Safari,于是使用了字符串“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1; en-US) AppleWebKit/525.13 (KHTML, like Gecko) Chrome/0.2.149.27 Safari/525.13”。

user-agent 字符串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只因为各个浏览器在争相“佯装”对方。

查看原文 History of the browser user-agent string


感谢郭蕾对本文的审校。

给InfoQ 中文站投稿或者参与内容翻译工作,请邮件至 editors@cn.infoq.com 。也欢迎大家通过新浪微博( @InfoQ @丁晓昀),微信(微信号: InfoQChina )关注我们。

2017-12-24 18:003080
用户头像

发布了 322 篇内容, 共 147.6 次阅读, 收获喜欢 148 次。

关注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发现更多内容
浏览器user-agent简史_语言 & 开发_Aaron Andersen_InfoQ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