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驱动的微服务是一个未受到应有探讨的领域,在近日举行的µCon 伦敦2017 微服务大会上, Greg Young 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同时,他还特别强调,不应该对所有的微服务都使用事件驱动模式。相反,他建议逐个服务进行考察,并将事件驱动模式运用到真正能从中受益的服务上。
Greg Young 是一名事件驱动专家,同时也是 Event Store 的首席架构师。他认为,在创建微服务系统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设计问题是,应该每个微服务使用一个数据库,还是所有的微服务都访问同一个数据库。在存储状态时,比如使用一个关系型数据库,使用一个或多个数据库并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指出,在使用“事件库(event source)”时,多个服务使用一个事件库比一个服务一个事件库要简单许多。原因是事件排序,他还提及了 Leslie Lamport 及他的论文“分布式系统中的时间、时钟和事件顺序”。
在每个服务一个事件库的情况下,当服务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库中读取事件时,既不能保证所有的事件被以和创建顺序相同的顺序读取,也不能保证顺序和事件重放时相同。在多个服务使用一个事件库的情况下,顺序就有保证了,因为顺序是确定的。这就是“线性化(linearizing)”。该技术不能让系统更具扩展性,但却可以让系统更容易推断,Young 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都比将来可能出现的可扩展性问题更重要。
Young 指出,对于大多数系统而言,线性化都是有效的,即使是在每秒处理超过 10K 事件的时候。对于真正的高吞吐量,也许高达每秒 250K 事件,寻求另外一种设计也许就是好主意了。
由于操作会跨多个微服务,所以相关性和因果关系标识可以带来极大的好处。当一个服务引发了一个其他服务监听的事件,它们就会引发自己的事件,这会使系统产生一个难以追踪的级联事件流。但是,通过向事件添加三个标识( uuid )——消息标识、相关性标识和因果关系标识,就可以克服这个问题。
事件创建时会获得唯一的消息标识。把事件的相关性标识设置为引发该事件的事件的相关性标识,事件流中相关性标识相同的所有事件都是有着相同的根源,把因果关系标识设置为引发该事件的事件的消息标识,就可以找出事件发生的顺序。
在理解和查找错误出现的原因时,按照正确的顺序查看整体消息流的能力非常有用。这项技术也可以用于非事件驱动的系统中。通过增加一个审计服务,监听所有服务引发的所有事件并存储它们,可以获得同样的可能性。
在演讲中,Young 还讨论了其他主题,包括内存服务、复制模型及地域分布。
按照计划,明年的大会将于2018 年11 月5 号到6 号举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