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敏捷东欧 2016 大会上,来自于 GlobalLogic 的交付经理 Yuriy Koziy 主张组织变革应该从团队层面开始,而非始于高层管理者。
“我相信真正的变化应该是自下而上的,”他说道,“如果你关注于驱动和激励员工,或早或晚公司会发生变化。”
Koziy 提到,在实践中“自顶向下”的变革实施管理过程很少在项目团队里起作用。团队每天都在开发产品、与客户进行互动,因此变革应该在团队层面上发生。
Koziy 在 GlobalLogic 基辅办公室与一群志趣相投的工程管理人员和敏捷教练一起发起了名为敏捷极客的行动,强调拉动式而非推动式的变化策略(尤其是当变化来自于自上而下的决定时)。他们作为变革促进者从内部转变组织。敏捷极客是 GlobalLogic 内部的一种创业。
在开始自下而上的敏捷行动前,Koziy 与 GlobalLogic 的交付副总裁交谈过。这位副总裁表示敏捷转型不在他的日程表上,他需要知道怎样做敏捷转型,以及这可以带来什么好处。
当 Koziy 解释敏捷极客的目的的时候,副总裁问他需要些什么。Koziy 说当他跟中层管理者沟通时需要行政上的支持。
在准备与管理者一起开会时,Koziy 建议预先思考一下管理者们的可能的痛点。例如团队的满意度,或如何满足顾客的需要。
谈论痛点的确帮助 Koziy 说服管理者们采纳敏捷(这就是为什么预先准备是有用的)。管理者们的痛点包括产品质量、可预测性、上市速度等。
Koziy 对中层管理者们解释道,他打算对团队做的事情可以帮助团队(以及中层管理者们)更轻松一些。并且,与其把事情推到管理者身上,他采用了拉动机制,给管理者们提供了选择。他跟管理者们讨论如何推动事情完成,并要求给团队一定的尝试空间。
Koziy 的敏捷行动从工作坊开始:一个小时的破冰 / 团队建设游戏,加上两小时的回顾。团队在这其中学习到了很多,当回顾结束、从房间里出来的时候,他们渴望尝试许多行动。
敏捷极客从 6 个月之前开始,在空闲时间里向志愿团队提供 Scrum 培训,以此为 GlobalLogic 注入敏捷思想。目前团队里有八个人,已经培训了 16 个团队,包括非软件开发团队。其中一个团队是人力资源团队,他们已经成为敏捷极客的传教士,向其他人讲述敏捷是如何帮助到他们的。
继工作坊之后,敏捷极客也向项目团队提供敏捷过程和工具咨询,引导发布回顾(release retrospectives)或产品策略会(product strategic sessions)等会议,并指导管理者和团队提高客户合作。一些 GlobalLogic 的客户已经邀请敏捷极客为他们提供内部工作坊。
敏捷极客行动的一些成果包括:
- 工作坊和内部敏捷指导活动为 GlobalLogic 带来了开放。管理者们希望变化的意愿加强;
- ScrumMaster 的人数在增加。公司开始用 ScrumMaster 替代传统管理者提供服务;
- 客户看到敏捷教练的潜在价值;他们请敏捷教练帮助团队,不仅仅是在于运作项目,还包括提高产品质量、上市速度、增强交付可预测性;
- 敏捷极客行动向 GlobalLogic 其它工程中心扩散,包括新收购的。
“如果你寻求长期的成功,那么你就需要从底层开始,”Koziy 说到,“但是对于这样的一个行动,你必须在组织中得到许可和来自于管理层的支持。”如果一个经理质疑他的部门是否应该参与,Koziy 会告诉他,他的经理已经批准了。“这很有用,”Koziy 说。
在 Koziy 的演讲之后,InfoQ 问他是什么让敏捷极客变得如此成功:
- 来自于行政高层的支持。没有高层的许可,组织转型是无法实现的。GlobalLogic 基辅的行政高层大力支持敏捷极客团队的活动,因为他们意识到这对于工程师的投入,以及作为其结果,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有巨大影响。
- 用拉动式策略对待中层管理者和其团队。敏捷极客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中层管理者,诸如午餐时的闲聊、茶歇时偶发的、最终发展为在会议室里进行的为时一个小时的辅导等。顾问直率的好奇心和机敏的问题触发了管理者们一些有趣的领悟,并最终促成了对团队的敏捷培训。
一位听众问 Koziy,他是如何把回顾工作坊推销给团队,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好处。他回答道,他并没有做太多的推销——他一般会邀请团队来,并告诉他们这很有趣。不做回顾会议,人们并不会意识到他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多少东西,Koziy 说到。在回顾会议中,你会揭示真正的问题。回顾会议后,当团队决定他们打算采取的行动后,他会向他们揭示其价值。
查看英文原文: How GlobalLogic Used a Bottom-up Approach to Become More Agile
感谢张龙对本文的审校。
给InfoQ 中文站投稿或者参与内容翻译工作,请邮件至 editors@cn.infoq.com 。也欢迎大家通过新浪微博( @InfoQ , @丁晓昀),微信(微信号: InfoQChina )关注我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