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ll Things Open 2015 上, Autodesk 的开源战略总监 Guy Martin (以下简写为 GM)和 SanDisk 的开源战略总监 Nithya Ruff (NR)给出题目为“ Many ways to move the needle in open source ”的报告。在此之前, OpenSource.com 的 Robin Muilwijk 对二者进行了采访。GM 和NR 就采访中提到的首次接触开源的时间、企业引入开源的挑战以及开源的好处等方面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回答。
与“开源”的首次接触
谈及该话题,GM 回忆起了当年在 Sun Microsystems 工作的时候。那时,GM 参与的 Javacar 项目正好需要来自公司内部在硬件、视觉设计以及市场化等方面提供支持支持。当时,他们的项目团队只有 3 个人,必须要依靠已有的项目或者其他项目组成员才能推进 Javacar 项目。于是,他们就构建了一个 15 个人的社区,来相互帮助,最终完成项目。GM 表示,他当时对开源还没什么概念。但是,通过 Javacar 项目,他认识到了这种工作方式可以以最小的资源来完成项目。后来,GM 在 Motorola 工作时,正式开始进行企业内部开源(Inner Source)的工作。同时,他也开始为 PHP 和 Scuttle 等开源项目作出贡献。
NR 与开源的首次接触则源于 1998 年在 Silicon Graphics(现在的 SGI)工作的时候。SGI 为开源社区贡献了包含 XFS 和部分 OpenGL 在内的数百万行代码。NR 当时参与了 Linux 战略相关的工作,了解了开源证书、开源社区以及贡献的意义等等。NR 表示,他当时非常幸运的遇到了 Linux 战略团队的领头人 Dave McAllister 和 Samba 项目的负责人 Jeremy Allison 。他们教会了 NR 有关开源社区的一切、如何与开源社区及其成员一起工作等。此外,NR 还特别提到了《 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 》这本书。该书详细讲解了 Linux 和开源相关的内容。NR 认为,正是这些人和事物将他带入到了开源的世界。
把“开源”带入到企业的挑战
GM 表示,把开源带入到 Autodesk 等企业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如何让员工和企业领导认识到开源的重要性,并具有开源意识。GM 在 Autodesk 开源方面的工作就是制定牢固的发展战略,使得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开源所带来的好处。其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培训员工的开源意识。
NR 也表示,作为一个硬件公司,SanDisk 引入开源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让公司决策层认识到开源的好处,从而从公司内部产生对开源的需求。公司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逐渐引入开源软件和工具。等员工对开源所有了解后,再通过外部雇佣、内部选拔等扩大开源团队,并逐渐和开源社区加强交流。
合作开发和开源带给 Autodesk 和 SanDisk 哪些好处
GM 在 Autodesk 的另外一部分工作就是负责企业内部开源。他表示,对于一个拥有超过 150 个产品的公司,合作开发在产品研发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 Autodesk 的很多产品开始与云相关。可重用组件对保证用户体验变得十分重要。内部开源很好的保证了这些组件的开发进度和质量。
NR 认为,合作开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就如闪存对于云、大数据和数据中心的重要性一样。SanDisk 通过合作开发解决了很多应用于硬盘的软件移植到闪存的问题。NR 总结开源的好处为四个方面:减少研发花销、加快市场化进度、提高研发效率和加速软件创新。
开源是否应该放入小学的培养理念中
针对该问题,GM 和 NR 表示一致认同。他们认为学校应该加入一些开源项目,来让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这些项目可以让学生从小认识到合作的好处和重要性。NR 甚至已经通过一个原来的 IISME 会员、现在的小学校长,把开源理念传输到了小学。
对于新人的建议
GM 认为,新人应该谦虚、勇敢。一开始,人们都希望能够迅速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新人应该谦虚、多些耐心,等到积累一定程度再提贡献。此外,新人应该勇敢去提问和交流,并不惧怕失败。其实,开源社区的人都很友好。对于迫切希望学习和作出贡献的新手,人们总是乐于提供帮助。
NR 则表示,新人可以多参加一些 OSCON、LinuxCon 和 All Things Open 等开源会议。通过会议,新人可以很快了解开源的含义,并与社区中的其他人多些交流。
最后,针对此次演讲,GM 和 NR 希望 ATO 的听众能够从中更多的了解开源,也希望能够让听众加入开源社区时更加从容。
感谢郭蕾对本文的审校。
给InfoQ 中文站投稿或者参与内容翻译工作,请邮件至 editors@cn.infoq.com 。也欢迎大家通过新浪微博( @InfoQ , @丁晓昀),微信(微信号: InfoQChina )关注我们,并与我们的编辑和其他读者朋友交流(欢迎加入 InfoQ 读者交流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