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由在 UnitedStack 运维团队负责人余兴超在 3 月 21 日 OpenStack Meetup 活动的部分演讲整理而成。
一个参数引发的故障
2014 年,我曾写过一篇 blog,题目为《一个 purge 参数引发的惨案——从线上 hbase 数据被删事故说起》。在写下这篇文字前,我的心情是如此的忐忑,虽然早就明白运维工作如履薄冰,但没有料到这么一个细小的疏漏竟会带来如此严重的灾难。
这个 Puppet 参数的“坑”我也遇到过,幸运的是当时是在开发环境中。这样的一个案例引发了我很多有关运维的思考。
这个故障本可以从多个层面上去避免:
- 部署逻辑的上线,需要经开发和测试环境的验证;
- 不应盲目使用第三方模块,使用前应充分阅读源码或者 README 文档;
- 上线流程做好权限分离,保证有合理的审批机制。
首先有一个观念需要矫正。有些人认为部署逻辑不属于开发范畴,往往编写后不经测试就直接上线。其实只要涉及到代码的变更,无论是业务逻辑还是部署逻辑,都需要通过开发环境和测试环境的验证。那么,到底应该如何避免类似故障的发生呢?
分离与解耦
分离是关键:合理的分离可以对复杂逻辑和环境进行解耦,可以设立明晰的安全边界,可以更好地细化工作。
- 环境的分离 环境涵盖了部署逻辑与业务逻辑的环境,它们分别被划分为 dev、test、production 三种环境;其中,生产环境又被进一步细分为 pre_production(预发布)和 production(正式)环境。
- 仓库的分离 仓库分离是源自于我们在软件包管理上所经历过的血和泪的教训:
首先,根据包的类型划分为 3 类仓库;
其次,每个仓库也需要根据环境划分为 devel、test、products 三个子仓库;
最后,每个集群拥有完全独立的软件仓库;
3. 部署逻辑和数据分离 我们要对配置管理工作进行划分,目的是为了解耦,并降低维护成本。具体还说我们把配置管理工作划分为三类,具体如下:
部署逻辑管理: modules 软件和服务的配置管理代码集合;
部署数据管理: hieradata 涵盖了所有集群软件和服务的定制化数据;
节点角色管理: manifests 所有被管理的服务器的角色定义集合;
4. 角色的分离 角色分离是为了实现 OpenStack 灵活的部署架构。因为我们前面已经提到,我们可以对 OpenStack 的部署架构进行随意的调整。目前,我们一共涵盖了 49 种元角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组合。比方说,Controller = API + MySQL + MQ + MC;Comb = Compute + OSD + OVS。
5. 权限分离 权限分离的目的是为了设立安全边界。
无论是部署逻辑、部署数据或变更脚本,都需要通过版本控制工具管理,其中部署数据项目只有少数员工拥有访问权限,因为其中包括了敏感的密码或者密钥信息;代码要进入仓库,必须通过项目负责人的人工审查,这与 OpenStack 社区的代码开发流程是相同的;要执行线上业务变更,根据变更的类型和级别,须通过相关负责人的审核;最后,我们为不同环境的集群提供统一入口,后端划分独立的配置管理服务器,每台服务器有不同的访问权限。
借助开源的力量
我们前面提到 Openstack 项目众多,即使我们做到了统一,做到了解耦,做到了隔离,这只能说我们把这个架子搭好了,还有那么多的模块需要投入精力去开发。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目前我们通过 git submodule 的方式管理了:85 个 puppet module、67698 行的 puppet 代码、79868 行 ruby 代码和 19371 行的 yaml 格式数据。那么关键点在于哪?是加班吗?
当然不是!我们需要借助开源的力量。Puppet-Openstack 项目是 OpenStack 社区推出的一系列的 puppet modules,旨在提供 OpensStack 各服务的配置管理。
(https://wiki.openstack.org/wiki/Puppet-openstack) stackforge/puppet-openstacklib stackforge/puppet-openstack-specs stackforge/puppet-openstack_extras
这些是 Puppet 的公共库以及 Blue Print Collection 项目,在 Havana Desigin Summit 上,我们决定开始把一些公共的代码抽取出来,作为 Puppet-Openstack 基础模块的公共库,提高代码的复用率。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个开源项目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它的用户数和活跃度。那么我们就来看看 Puppet 项目的用户。Mirantis Fuel 和 RedHat Packstack 是目前主流的 OpenStack 部署工具。其中,Mirantis Fuel 的部署逻辑使用了 Puppet-Openstack 模块,当然 Mirantis 进行了一些定制化的修改,主要在 HA 方面,同时它提供了灵活多变的部署方式。RedHat Packstack 则直接使用了 upstream 的 Puppet-Openstack 模块。
这是在 Juno Operator Puppet Session 上做的一个统计,我们可以看到思科、欧洲原子能、Godaddy、甲骨文、时代华纳等公司都在使用这个项目。当然,通过这张表我惊奇地发现大家更喜欢用 Ubuntu。
这张图来自 Openstack 社区的官方用户调查,关于部署工具占有率的最新数据统计。可以看到,在所有规模的 Openstack 集群部署调研中,Puppet 的占有率排名第一。
UnitedStack**** 如何参与社区?
参与社区的目的是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我从自己的角度来回答主要有三点:首先,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源代码;第二,能够掌握项目的发展动态;第三,能够有效提升项目的代码质量。
UnitedStack 在社区做了不少的工作,就拿最近一个比较重要的变更来说,是关于配置管理的改进和变迁的。事实上,社区在如何改善配置文件的管理上,持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我们在 2014 年提交的数个 Patch 让配置参数的管理变得更加灵活。
配置文件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有效、灵活和低成本。在早期,配置文件的管理是“模板统治一切”的时代。要管理 nova.conf 中的 libvirt_type 选项,首先在 nova 模块的 templates 文件夹下的 nova.conf.erb 文件,使用 ERB 语法在里面添加以下一行代码:
然后,在 nova 模块 init.pp 中,使用 file resource 来管理 nova.conf 配置文件。
然而,通过模板来管理配置文件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以 nova.conf 为例,算上注释文件,代码超过 1700 多行。这个庞大的模板文件是非常难于维护的。
后来,社区中出现了拼接(Concat)的方法来取代模板,它把一个模板拆分为多个子模板进行管理,然后再进行拼接。OpenStack 的配置文件是标准的 INI 格式,每个配置文件由多个 section 组成。例如,在 swift 的 proxy-server.conf 中有 [default]、[pipeline:main]、[app:proxy-server] 等。
concat 模块将配置拆分成了子模板,然后使用 concat::fragment define 把这些 Template 拼接起来。使用方式和 file resource 来渲染 template 类似,唯一的区别就是 order 参数,指明这片(fragment)配置在目标配置文件中的顺序,升序排列。
事实上,拼接方法的出现只是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并没有带来实质的变化。
使用模板进行配置文件管理的最主要缺点就是繁琐:每次添加一个新变量,都需要修改三个不同的代码文件。
在 template 文件里添加上这个新变量:
<%= @new_variable %>
在 class 文件中添加这个变量:
$new_vairable = ‘hello’
最后在 hieradata 文件中对其赋值:
xxx::new_vairable:: ‘hey’
对于一个成熟的项目来说,配置变更并不频繁,使用模板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于快速迭代、频繁变更的 Openstack 项目来说,模板将成为一个梦魇。PTL 曾经做了一个统计,在 G 版前的过半提交都是和配置选项有关的。
因此,在模板之后,社区使用 Ruby 扩展了一种自定义的资源类型,来管理配置选项。新方式的成本是,新增一个配置选项需要修改两个配置文件。以 nova 为例,社区开发了 nova_config custom resource type。在管理 libvirt_type = ‘kvm’选项时,无需在模板里定义,直接在 class 中定义:
nova_config { ‘default/libvirt_type': value => $libvirt_type;}
但是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 新增一个配置选项 = 在两个配置文件中各添加一行代码。
懒是程序员的天性。有没有一种办法不需要事先定义,并且只需要声明一次就能添加一个配置参数的呢?比方说,某些 plugin 或者 driver 的配置选项缺失了,例如 cinder 的 solidfire,neutron 的 ibm plugin 等等;还有一定自定义参数。 例如,我们针对 Neutron、Nova、Ceilometer、Keystone 做了定制化修改,添加了大量的自定义选项。
驱使我这样去做的动力是 UnitedStack 活力十足的网络组同事。这些同事每天都会在协作平台上给我分上一堆非常有趣的任务,其中和配置相关的任务我大致分成了一下三类。
- 在测试环境中,在 abc 配置文件中添加参数 x
- 把参数 x 的值修改为 y
- 删除参数 x
被折腾了两个多月后,我终于厌倦这样烦躁的重复劳动了,开始思考人生。我曾经和 iweb 的 Mathieu(社区的一位核心开发者)对此也进行过讨论和尝试,因为他也饱受相同的痛苦。
我们在 2014 年 6 月提出了一个关于灵活管理自定义参数的 BP,它的代码其实很简洁,核心在于 create_resouces 函数所做的迭代,类似于编程语言中的 for 循环。Puppet 3.5 之前还不支持这种语法的迭代(虽然有 trick 可以做到)。create_resources 接受两个参数,第一个是 resource name,第二个是带有多组键值的 hash 数据。
下面是一个调用的用例(不需要在 Puppet 代码中预先定义,直接调用即可):
nova::config class:用于管理自定义参数
nova::config 的调用用例
我在社区的邮件列表发起了一个关于更好地管理自定义参数方法的讨论,社区将这个议题作为一个单独的 Topic 放入 Atlanta Design Summit 的 Puppet section。参见: https://etherpad.openstack.org/p/ATL-ops-unconference-RFC 。我还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 Openstack 配置文件管理的变迁之路》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另外,相关的 Mail List 讨论参见:
https://groups.google.com/a/puppetlabs.com/forum/#!topic/puppet-openstack/H-uIbE_I_QQ。
这就是 UnitedStack 在参与社区方面近期所做的一些工作。我们既是 Puppet-Openstack 项目的用户,也代码贡献者。最后,还想强调我的一个个人观点:“与其等待,不如主动追赶”。
【注】演讲者余兴超是 UnitedStack 运维团队负责人、OpenStack 社区核心开发者,目前负责 UnitedStack 运维组的工作。他努力追求极致的运维管理服务技术,同时也是 OpenStack 多个项目的深度参与开发工程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