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微软开源 WinObjC :本周微软开源了他们 Windows Bridges 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 Windows Bridges iOS - 中的关键内容。iOS 开发者们现在可以使用熟悉的 Objective-C 语言和微软全盘重新实现的 Cocoa 框架来在 Windows 平台上开发 app。你甚至可以直接把原来的 Xcode 项目导入到 Visual Studio 中经过调整运行,来构建一个 Windows app。这是继 Windows Mobile 中内嵌 Android 后微软为了拯救自家移动平台的又一努力,但是开发者们会不会有所转变还有待观察。
- Apple 官网改版,商店不再使用独立二级域名:最近 Apple 将原来的 store.apple.com 的停用,而将商店和购买的选项合并到了产品介绍的页面上。之前的设计其实被诟病已久,经常会有客户无法找到购买按钮。而现在用户能在同一个站点上了解产品特性并很方便地进行购买了,在设计上可以说是巨大的进步。
教程
- WWDC15 Session 笔记 - 30 分钟开发一个简单的 watchOS 2 app :Apple Watch 和 watchOS 第一代产品只允许用户在 iPhone 设备上进行计算,然后将结果传输到手表上进行显示。在这个框架下,手表充当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手机的另一块小一些的显示器。而在 watchOS 2 中,Apple 开放了在手表端直接进行计算的能力,一些之前无法完成的 app 现在也可以进行构建了。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很简单的天气 app 的例子,讲解了 watchOS 2 中新引入的一些特性 (如 complications 和 WatchConnectivity) 的使用方法。
- Using Cocoapods with watchOS 2 :watchOS 2 的依赖库现在也随着 watch app 一起转移到了手表上,这样一来,之前直接使用 CocoaPods 为 watch extension 设置依赖的方法也失效了。这篇文章说明了如何在 podspec 中添加 watchOS 2 的支持,以及在使用时应该如何更改 Podfile 以支持 watchOS 2。
- Advanced NSOperations :这篇文章从
NSOperation
和NSOperationQueue
的基础入手,阐述了基于 Operation 的思路来构建一个 app 的基本方法,思路非常新颖。这种架构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复杂的任务拆分成粒度更细的 Operation,然后再进行组装。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不少挑战和对最佳实践的探索,但是作为加深对NSOperation
的理解的话,这篇文章是绝对值得一读的。 - How Not to Crash :作者是 Omni 系列软件的开发者之一。这个系列是作者今年开始的专题,列举和分析了一些在 iOS/OSX 开发中常见的由开发者引入的导致 app 崩溃的错误代码。其中每篇文章都结合了作者自己丰富的软件架构经验和感悟,不论对于新人还是已经富有经验的 iOS 开发者,逐条对照并反思自己在开发中的做法,能有效避免在今后引入这些潜在的问题。这个系列依然在继续,可以持续关注。
开源项目
- WinObjC :虽然这个项目不知道能不能改善 Windows Phone 的现状,但是它还是本周最值一提的开源项目。虽然这个项目还处于非常前期,虽然我们可能在之后一段时间里并不使用它进行 Windows app 的开发,但项目里的一些内容还是很值得玩味的。微软在这个项目中完整地重新实现了包括 UIKit 在内的一些 Cocoa 框架,目测应该是在对 Apple 的框架进行逆向后的改写。如果你想了解一下 Cocoa 内部的实现,也许闲暇的时候看看这个项目的源码会是很有意思的选择。
- spacetime :Facebook 开源的一个实验性质的库,它可以用来实时地对 layer 进行变形操作。你可以将这个库想象为在
CALayer
上添加了一些网格,通过操纵这些网格的形状和数量来让一个 layer 呈现不同的形状,比如圆柱形或者锥形的 view。这个框架使用了CAReplicatorLayer
以及 time hierarchy 来进行实现,在一般开发中这两者都是鲜为人知的,阅读看看是如何实现的会很有意思。
工具
- Pixel Winch :一款可以在截图上测量各个元素之间距离的 OSX app,开发者可以截取模拟器或者真机上的图片来确定 UI 元素的位置是否满足设计需求,设计师也可以用它很方便地来进行一些标注工作。
感谢郭蕾对本文的审校。
给InfoQ 中文站投稿或者参与内容翻译工作,请邮件至 editors@cn.infoq.com 。也欢迎大家通过新浪微博( @InfoQ , @丁晓昀),微信(微信号: InfoQChina )关注我们,并与我们的编辑和其他读者朋友交流(欢迎加入 InfoQ 读者交流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