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初创公司 HyperHQ 发布了他们的开源项目 Hyper ,Hyper 是一个可以在 hypervisor 上运行 Docker 镜像的引擎,它融合了 Docker 容器和虚拟机的优点,旨在打造一个性能更好、更安全的引擎。Hyper 与 Docker 的核心区别在于 Hyper 没有使用 Container 技术,而是通过 VM 直接运行 Docker 镜像,它是一个完全基于虚拟化的解决方案。
InfoQ:能简单介绍下 Hyper 吗?为什么你们要做 Hyper?
王旭: Hyper 是一个可以在 hypervisor 上,不安装完整操作系统,直接运行 Docker Image 的运行引擎。Hyper 可以在 hypervisor 上运行一组相关的 Docker Image,而不是一个,也正是 Kubernetes 所阐述的 Pod 的概念——不是一个虚机,不是一个胖容器,而是一组关联的容器。再进一步说,Hyper 致力于成为一个平台中立、hypervisor 中立的执行引擎,除了支持 KVM/QEMU 外,接下来 Hyper 还将会支持 Xen。
Docker 的发明,给每个人以震撼,同时也有遗憾。当你看到不同的创新的时候,心境并不完全相同,对于有些,你感慨它如此卓越新颖,着实叹服;对于有些,你感慨它工作量如此巨大,令人景仰;而对于 Docker 这些,我想,很多人的感慨都是——怎么不是我。
Docker 的影响是如此深远,它以一种 App-Centric 的完整环境封装,串联了开发、测试、交付的各个环节,从此 OS 与应用被彻底解耦了,这绝对是开源 / 技术创业的一个典范。然而,Docker 使用的技术却“毫无新意”,UnionFS 已经在 Live CD 中应用了近 10 年,容器,即使是 LXC 也比 Docker 早五年,一切条件都已具备,可是却只有 dotCloud 的家伙们捡起了这个贝壳,让人不禁感慨与成功失之交臂。
随着 Docker 的火热,我们也在不断地思考——Docker 对 DevOps 的影响,OS 的本质是什么,Docker 领域还有什么创新。Mesos、Kubernetes、Novm 这些项目都有不错的发展,我们也从中得到了启发。其实 Google 的非官方项目 Novm 就是一个使用 hypervisor 的执行引擎,只是开发一直停留在业余项目的水平而已。
虚拟机的问题不在“虚拟”,而在“机”,摆脱复杂的 OS,虚机也能飞;Docker 的核心在于以应用为中心的镜像封装,而非容器,封装改变了世界,而容器是封装的运行时承载而已。有了这两方面的思路,我们就取两者的长处,成为了一个新的选择。
InfoQ:您提到,Hyper 其实就是 Hypervisor+Docker 镜像,而 Docker 是 LXC+Docker 镜像。Hyper 为什么会选择 Hypervisor?相比 LXC,Hypervisor 有什么优势?
王旭: Hypervisor 的最明显的好处就在于,hypervisor 的进程是由另一个 kernel 调度,系统调用由另一个 kernel 处理,而并非宿主机的 kernel。这样,一方面用户可以选择自己的 kernel,另一方面也增强了隔离性,hypervisor 发生漏洞,对宿主机和其它虚拟机的威胁的概率是远低于容器漏洞的,毕竟容器向用户进程暴露了太多的入口点。
虚拟机的另一个优势是,虚拟机相关的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Xen/KVM 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围绕虚拟机打造的 OpenStack 也有五年的历史了,和虚拟机有顺畅合作的软硬件上下游产品非常多,容器正在赶超,但虚拟机无疑是先行者。
InfoQ:Docker 的优势是快、轻量,你们有对 Hyper 做性能测试吗?表现如何?
王旭:对于虚拟机本身的性能,不仅我们,很多人也测试过,对于 CPU/ 内存子系统为主要约束的应用,虚拟机的性能开销非常低,在大多数测试中,都可以得到 95% 甚至 99% 以上的裸机性能。
而在 IO 层面上,虚拟机确实性能开销相对大,但这和 IO 设备关系很大,一般 IO 设备越高速,影响越明显。很多云场景中,高速设备是通过 IOV 等技术,直接透明映射给虚机,来增强性能的,而对大部分云存储设备的性能来说,虚拟机并不构成关键损失。并且,对多租户环境,如果不使用 hyper 这样的技术,那么就必然还是需要把容器放入虚拟机来进行管理。
对于容器来说,启动时间也是一项被感知的明显指标,在第一次亮相 meetup 时,我使用一台装备超低电压 i3 处理器的小盒子,1 秒钟便启动了一个完整的 ubuntu docker image,在发布的时候,这个小盒子的性能大概达到了 450 毫秒,而在一台至强 CPU 的服务器上,能达到大约 350 毫秒启动。
InfoQ:Hyper 为什么能有如此好的性能?
王旭:说来惭愧,其实我们只是展示了虚机本来能达到的能力,我们不生产性能,我们只是开销的搬运工——我们简化了硬件模型和 kernel 的硬件支持,这样就不必费力去扫描和初始化一些本没有用的设备;我们省掉了完整的 OS,这样就没有了 init 任务的影响;我们还是用了 qboot,降低了老旧 BIOS 在引导过程中消耗的空间;此外还有一些流程上的细节优化,最终呈现出了 Hyper 现在的性能。
InfoQ:你认为 Hyper 最大的创新点是什么?
王旭:我们把 App-Centric 的理念带回到虚机来,我们让虚机回到了它的原本使命——承载应用,而不是完全模拟物理机,承载完整的 Linux 发行版。
InfoQ:Hyper 与前段时间因特尔发布的 Clear Linux 有什么区别?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王旭:我们之前确实不了解 Intel 的这个项目,事后才知道他们做了一年多了,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在跑容器镜像,都在追求更低开销。
当然也很多不同,两个项目的出发点不完全相同,Intel 的项目的出发点在于追求极致性能,证明硬件能力,所以使用了很多极端优化手段,确实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 Hyper 项目一开始就致力于打造应用为中心的 hypervisor,我们使用环境中已有的 QEUM,利用已有的 kernel feature,着重打造 pod 的可管理性,维持跨平台、多 hypervisor 的支持。虽然没有使用很多极端优化,但是事实证明,这种开箱即得的性能也是不错的。
更重要的是,两个项目都是开源的,大家可以互相借鉴,做得更好。尤其 Intel OTC 一直都是 kernel 的主要贡献机构之一,相信很多 Clear Linux 的 feature 大家都可以用上,而 Hyper 由于与 Clear Linux 相似,所以也可以第一时间把这些好处带给用户,就像 Hyper 已经集成了 qboot,来提升启动速度一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