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软件开发项目中,由于地理位置邻近、文化差异小,近岸模式比离岸更有竞争力。这是 2012 年 11 月 19 日,Karl Flinders 在 ComputerWeekly 上提出的最新观点。这篇文章的主要论点有:
- 敏捷要想成功必须坚持团队和客户的紧密、持续沟通。
- 地理位置越邻近,意味着团队在相同或相近的时区工作,有利于增强沟通。
- 相似的文化背景可以减少误解,有利于更敏捷灵活地沟通。
除了提出这一有趣的话题以外,此文在观点佐证方面乏善可陈,只列举了些个人趣闻,还带有对某些东欧近岸供应商持有偏见的嫌疑。敏捷方法论将共驻一地和沟通奉为首位,最强调让开发团队和客户在同一地点工作。由此推理可知,表面上看,敏捷不适合离岸或近岸服务。
不过,实践出真知,许多敏捷团队都在和离岸或者近岸供应商合作。那么近岸服务是否更适合敏捷团队呢?首先,我们来确定一下近岸服务的定义。 Wikipedia 上的定义是:
近岸服务是指“业务或 IT 流程转包给附近国家或地区的公司(这些公司往往与你公司所在的国家或地区临界)”,[1] 从而双方都能从以下一个或者多个方面得益:地理位置、时差(时区)、文化、语言、经济、政治或历史渊源。[2] 通常转包的工作会是业务流程或者软件开发。
不过,某些近岸却并不符合 Flinders 先生的观点。例如,地理位置上讲,日本离俄罗斯非常近,但文化相似性方面可能去之甚远。一个日本公司想要和一个 Vladivostok(海参崴)公司做近岸敏捷软件开发的话,估计达不到近岸服务所谓的增强沟通的优势。
类似地,有些国家地理位置相距较远但文化差异小。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都拥有非常相似的文化背景、政治体制、法律体系和传统。然而瞄一眼世界地图就知道,它们彼此间的地理距离显而易见。
那么如果文化和地理位置邻近都不是离岸或者近岸敏捷供应商竞争力的关键判断标准,又该是什么呢?下面是从 CIO 杂志上的《离岸敏捷开发的七个技巧》和 ComputerWorld 上的《你的外包商够敏捷吗?》这两篇文章中采纳提炼的一些观点:
- 进行远程沟通以及分享的设备和相应的规范十分完善,员工们对此也驾轻就熟。
- 合作伙伴定期拜访参观,希望“认识并了解”对方的业务及人员。
- 公司真正接纳并推崇敏捷软件开发方法论。
- 合作伙伴最好有时区重叠以便于协调每日会议。
- 敏捷离岸开发不能完全自主管理,自成一家。需要有一个主动的经理,当流程脱节时承担协调工作。
一旦选择用供应商,敏捷团队有必要坐下来研究社区发布的离岸敏捷开发的经验教训。那么,亲爱的读者,还有什么是一个优秀的离岸或近岸敏捷供应商所必备的标准吗?你有什么自己的敏捷离岸或近岸开发经验教训可以和大家分享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