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 switch:
switch(firstChar) { case ‘N’: nextFirstChar = ‘O’; break; case ‘O’: nextFirstChar = ‘P’; break; case ‘P’: nextFirstChar = ‘Q’; break; case ‘Q’: nextFirstChar = ‘R’; break; case ‘R’: nextFirstChar = ‘S’; break; case ‘S’: nextFirstChar = ‘T’; break; case ‘T’: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 default: }
出于多年编程养成的条件反射,我对于 switch 总会给予更多的关照。在那本大名鼎鼎《重构》里,Martin Fowler 专门把 switch 语句单独拿出来作为一种坏味道来讨论。研习面向对象编程之后,看见 switch,我就会联想到多态,遗憾的是,这段代码和多态没什么关系。仔细阅读这段代码,我找出了其中的规律,nextFirstChar 就是 firstChar 的下一个字符。于是,我改写了这段代码:
switch(firstChar) { case ‘N’: case ‘O’: case ‘P’: case ‘Q’: case ‘R’: nextFirstChar = firstChar + 1; break; case ‘T’: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 default: }
现在,至少看起来,这段代码已经比原来短了不少。当然这么做基于一个前提,就是这些字母编码的顺序确确实实是连续的。从理论上说,开始那段代码适用性更强。但在实际开发中,我们碰到字母不连续编码的概率趋近于 0。
但这段代码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我开始研读上下文,原来这段代码是用当前 ID 产生下一个 ID 的,比如当前是 N0000,下一个就是 N0001。如果数字满了,就改变字母,比如当前 ID 是 R9999,下一个就是 T0000。在这里,字母也就相当于一位数字,根据情况进行进位,所以有了这段代码。
代码上的注释告诉我,字母的序列只有从 N 到 T,根据这个提示,我再次改写了这段代码:
if (firstChar >= ‘N’ && firstChar <= ‘S”) { nextFirstChar = firstChar + 1; } else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 }
这里统一处理了字母为 T 和 default 的情形,严格说来,这和原有代码并不完全等价。但这是了解了需求后做出的决定,换句话说,原有代码在这里的处理中存在漏洞。
修改这段代码,只是运用了非常简单的编程技巧。遗憾的是,即便如此简单的编程技巧,也不是所有开发人员都驾轻就熟的,很多人更习惯于“平铺直叙”。 这种直白造就了代码中的许多鸿篇巨制。我听过不少“编程是体力活”的抱怨,不过,能把写程序干成体力活,也着实不值得同情。写程序,不动脑子,不体力才怪。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 switch 出现在眼前,请提高警惕,那里多半有坑。
作者简介:
郑晔,ThoughtWorks 公司咨询师,拥有多年企业级软件开发经验,热衷于探索各种程序设计语言在真实软件开发中所能发挥的威力,致力于探寻合理的软件开发方式,加入 ThoughtWorks 公司后,投入到敏捷开发方法的实践之中,为其他公司提供敏捷开发方法方面的咨询服务。他的 blog 是梦想风暴。
查看原文:代码之丑(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