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用例的粒度一直是软件测试领域的热点问题,无论是粗粒度还是细粒度,都各有利弊。最近,淘宝测试团队针对该问题举行了内部辩论会,相关内容值得借鉴和思考。
正方观点:测试用例的粒度应该细点,主要体现测试细节。主要论据:
- 测试用例的编写就像是织网,而 BUG 就像是鱼,网织得越密,捕捉到的 BUG 就越多。
- 测试思想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一个新人来说,这种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体到每个项目,更需要用更精细的用例来保证测试的覆盖率。
- 设计详细的用例便于执行,便于新人理解,便于知识传承。
反方观点:测试用例的料度应该粗点,主要体现测试思想。主要论据:
- 粗并不等于简单。测试用例的粒度粗点,是建立在我们对需求完全理解,对设计完全掌握的基础上的粗粒度。这样我们可以避免繁琐的流程,提高测试执行的效率,把握重点需求。测试粗粒度可以避免陷入机械性的测试。
- 粗粒度的测试设计可以使我们把重点关注于设计,可以让测试往前走,在时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高效地进行测试,保证产品质量。
随后,双方展开了自由辩论,其中不乏精彩的言论:
反方:思想就像大脑,测试用例是骨骼。在时间有限,资源有限时,必须要有所取舍,抓住主干测试,所以我们会追求白盒覆盖率而不是路径覆盖率。测试技能的提高是测试思想的不断丰富,测试手段的不断完善,而不是用例越写越细。 正方:在测试领域有 8:2 原则,80% 的 bug 源于经常修改的 20% 代码,测试用例的数量提升有利于减少这种 bug 遗漏。并且,越精细的用例越便于定位 BUG。
反方:就是因为我们的用例过细,导致在时间,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导致覆盖率低,没有发现尽可能多的 BUG,相反,如果我们在测试设计的时候,放得粗,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测试思想上,这样就可以提高测试覆盖率,发现更多的 BUG。测试用例的设计要先搭一个整体的框架,然后再逐步完善。
最后,评委做了总结发言:
…从管理者角度来看,还是希望测试用例的粒度细点好。 测试用例的粒度取决于项目质量的要求、时间的要求、用户的要求。如果时间充足,就可以把用例写细一些,时间紧张,就写粗些。有个词叫测试艺术家。就是要我们掌握质量与效率之间的平衡。
我们的用例不管是细还是粗,它都是为了达到最终目的——保证产品质量。测试用例写粗点还是细点,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当我们刚学车的时候,什么时候打方向盘,什么时候踩离合,什么时候踩油门。都需要教练一步步教,要一步步来,这些都很明确的。当开车有一段时间后,什么情况下要做什么动作都会很自然,一气呵成。当我们的新人在进行测试的时候,需要很明确地知道怎么做,这时候用例就得细些。当成为一个很熟练的测试工程师的时候,设计用例时就不必纠结于这些细节了。每个阶段不同,做事方式就不同,只要满足结果就好。
淘宝内部辩论会结束了,但是对于测试用例的粒度的研究还在持续,读者对于这个问题怎么看?欢迎加入到讨论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