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正磊是微软 Visual Studio Business Applications 团队的总经理,也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服务器与开发工具事业部开发工具的总经理。1992 年加盟微软后,她一步步从程序员成长为微软全球2000 多名总经理中为数不多的华人之一。近日InfoQ 有幸就Visual Studio 研发过程中敏捷相关的话题独家专访了潘正磊,本文是采访的摘录。
在Visual Studio 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微软研发团队很好地应用了敏捷,那么在从传统的开发方法到敏捷的转型过程中,微软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作为Visual Studio 整个研发过程的亲历者,潘正磊提到这也是一种“被迫的”结果。很多.NET 领域的开发人员都比较清楚,Visual Studio 2005 产品比预期发布的时间延迟了近一年的时间,另外产品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一发布就开始不停地进行打补丁。按照潘正磊的话说,她认为Visual Studio 2005 是一个比较失败的产品。经历了2005 版的挫折之后,痛定思痛,研发方面负责人对下一代产品提出两个新的要求:高质量、准时交付。整个研发团队也进行了一次大的转型,开始采用敏捷,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Visual Studio 2008 从CTP(社区预览版)开始,用户反馈就非常好。
具体而言,和以前动辄对整个产品推翻重来不同的是,Visual Studio 2008 研发时采取了在保持核心内容不变的同时,提供新的功能。对Visual Studio 整个产品体系来说,CLR 相当于地基,.NET Framework 相当于钢筋结构,而Visual Studio 就是这个大楼,三个方面联系在一起,如果同时对这三个均做修改,那么要完成这个建筑是非常困难的。于是研发团队确保对CLR 做最少的改动,对.NET Framework 做小幅度的延伸,地基和结构稳定之后,不断从社区收集对产品的期望和反馈,然后生成原型文件。然后明确用户的真正需求,通过多次迭代逐渐完善产品。其结果就是原计划9 月份发行的Visual Studio 2008,10 月份就上市了,比2005 版有了很大的进步。
对于Visual Studio 这样的大型项目,如何去控制它的进度?工具在里面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潘正磊结合开发过程中对Team Foundation Server 的应用进行了阐述。TFS 可以自动产生一些报表,显示哪些功能已经完成,哪些功能还需要继续测试,以及测试的覆盖率是多少,还需要增加哪些应用场景等,不同级别的人员可以看到不同的视图。另外,不论团队大小,都会有很多的约定存在,这些约定如果只是让工程师记住的话,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工具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比如在研发过程中,我们曾经实现过这么一个工具,作为工程师,在将你的代码嵌入之前,你需要经过六七个不同的步骤,每一个步骤都会告诉你注意什么。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保证所嵌入的代码比较完善,不会出现解决了一个Bug,却有更多Bug 出现的情况。不过潘正磊也强调,工具虽然重要,但其起到的也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最关键的还是使用它们的人!
InfoQ 中文站近期会发布本次采访的完整视频,敬请期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