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IDC 公司联合国内软件厂商普元在北京对外发布了《软件商成长路线图》白皮书。该白皮书为 IDC 在 2008 年 3 月至 5 月间对 40 家中国大中小软件开发商访谈所得,其中分析了国内软件厂商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对策,并结合两个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说明。
根据 IDC 2007 年的调查,目前中国的软件服务产业依然相对滞后,这一产业的规模仅占整个 IT 产业比重的 25.8%,而同期全球的这一比重为 61.3%,美国的这一比重更是高达 69.9%。那么制约中国软件服务业或者软件厂商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哪里呢?在《软件商成长路线图》白皮书中,IDC 对此做了总结:
- 软件开发按时完成率低:……在参与此次调查的产品型软件开发商中,产品按时完成率低于 80% 的企业占总数的 60%;而由于对项目进度的控制较产品进度的控制相对容易,调查中的服务型软件开发商的项目完成率情况略好于产品型软件开发商,其项目按时完成率低于 80% 的企业仍占总数的 53%。
- 人员流失影响企业发展:……从数量上来说,中国软件人才整体供过于求。但从质量上看,中国软件开发商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口和人才流失问题,尤其是对高端软件人才缺乏吸引力,高端人才流失到国外软件开发商的现象显著。
- 企业资源结构不平衡:……IDC 的调查显示,“技术当家”的思想仍然大面积主导着中国的软件开发商,直接造成了企业在资源分配上对技术层面的倾斜,而忽视了在项目管理、客户关系以及拓展市场等软实力方面的资源投入。
随后 IDC 以提升软件开发商的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从业界模型和调研等两个方面归纳了软件开发商(注:在本白皮书中,IDC 将产品许可证占软件服务相关总收入的 60% 以上的软件开发商定位为产品型,否则为服务型)的四阶段模型并对此进行了分析。比如对服务型软件开发商而言,其竞争力阶段分为关注客户关系、关注项目管理、关注市场拓展、关注资源整合等;而对产品型软件开发商来说,其竞争力阶段分为关注技术、关注产品、关注客户和关注利润等。
比较有意思的是,与往常所听到的各大技术厂商不断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力度略有不同的是,IDC 的调查显示,在目前多变的市场环境下,软件商的核心竞争力是在对客户业务的理解和快速交付上,而非解决技术架构问题。而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IDC 建议软件商对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进行分离,其原因在于:
技术平台对于软件商的价值,从技术层面来看,无疑可以直接提高软件开发的复用度和敏捷性;从管理层面来看,则可以降低对人员的依赖性并最终提升软件的规模化、流水线式的生产能力。
最后,根据目前开发商中所普遍存在的三类平台如自由平台,开源平台和第三方商业平台等,IDC 就如何进行选择、部署等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IDC 发现,软件开发商采用技术平台的成本,更多集中在使用之中。自由平台的维护需要持续的投入,不断的更新,而平台开发人员的成本以及对他们的依赖,对公司来说也造成了额外的成本。如果考虑开源框架的初期学习成本和后续服务的获取成本,其零获取成本也不再突出。技术平台作为次核心能力或非核心能力,从总体拥有成本和专业分工角度来审视,IDC 推荐软件开发商采用第三方商业技术平台产品。
关于该白皮书的更多详情,读者可从 GoCom 技术社区下载浏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