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a Bini 说这个世界不会再有新的大(big)语言了,因为开发者要根据其问题域来选择不同的语言。同样,Martin Folwer 说开发者选择语言的根据是它能做什么,就像他们选择框架一样。另一方面,Joe Winchester 说你只能精通一种语言。
Ola Bini 在一篇最近发表的文章中详细分析了 Haskell、Java 和 Ruby 的类型系统的优劣,对这些语言进行比较并非不可能,但却很难:
现在我们有三种语言。一种静态检查较强,比如 Haskell。一种静态检查较弱,比如 Java。还有一种是动态检查的,如 Ruby。从我的角度来说,他们分别善于不同的方面。甚至在同一个领域里他们都不会互相竞争。对他们进行比较真的没有什么太大意义。
Ola在多语言中找到了希望:
一个优秀的程序员通过其判断来提供最佳值。这包括为工作选择最佳的语言。如果 Ruby 使你能用比 Java 快 5 倍的速度完成同样的功能,你需要考虑一下这是否可接受。另一方面,Java 的 IDE 使得维护变得很简单,但是通过使用 Ruby 代码,你需要维护的代码量只有 Java 的五分之一。这种交换可接受吗?有些情况下,是的。
最后他建议:
成为优秀的通晓多种语言的程序员。这个世界不会再有新的大语言了,你需要调整思维适应这个环境。
Joe Winchester 在 Java 开发者杂志上给出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他相信:
你只可能精通一门语言——如果什么都会,那其实就是什么都不会。
Joe 回想起 Smalltalk 社区所做的尝试:让 Java 运行在他们的虚拟机上(Universal Virtual Machine——UVM),这一切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最后他说:
我们需要完善 Java,而不是对 VM 做一些手脚,更不是仅仅为了适应几年前就已不存在的语言而徒增复杂性。
如果我们不把 Java 看做一门语言,而仅仅看做是一些“Java 技术”之类的东西的话,那么我们正在用其他语言来减弱 Java 的能力,并提高了构建优秀软件的成本。
另一方面,Martin Folwer 也提到我们可能正在走进这样一个时期:
我们看到项目中使用了多种语言,开发者选择语言的根据是它能做什么,就像他们选择框架一样。
我们难道回退到 80 年代晚期和 90 年代初期那种语言争论的时代了吗?我想我们将看到多语言的争论,但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在 80 年代晚期,语言之间很难实现紧密的交互。现在人们将很多精力放在使得不同语言能紧密交互的环境构建上。脚本语言本来就与 C 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实现 JVM 和 CLR 平台的交互。人们在库的构建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以使语言能忽略它们的不同。
去年在 InfoQ 上有一篇文章讨论到 DSLs 是否会终结单语言开发。
你的想法如何?多语言和 DSLs 会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不给新的“下一代的大语言”留下任何余地吗?
查看英文原文: Will Polyglotism and DSLs make Java the Last Big Languag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