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看到“责任病毒”这个词汇时,既觉得诧异,又有些好奇。“责任病毒”是个什么玩意儿?“责任”怎么会是病毒呢?在说某人“负责任”的时候,我们不是总带着赞许和欣赏的口气么?
将 Deborah Hartmann 的书评读过一遍之后,我恍然大悟,上述疑问也烟消云散。“责任病毒”的表现是:“某组织中特有的错误的决策过程,实际上也是从个人行为层 面开始发生的。我们中绝大部分人,做任何事,都希望赢得胜利,或是掌握控制权,或是避免陷入尴尬的境地;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耗费了大部分精力来适应周围的 人:在需要站出来起领导作用的时候,却选择了随大流;需要将事情委托给别人完成的时候,却自己‘英勇地’做了很多事情;该站出来发言的时候,却保持沉默。 陷入这样的境地之中,我们在尽职尽责和退避三舍之间踌躇不定,变得要么过度负责,要么不敢负责。”觉得似曾相识,对么?起码我看到这段话的第一感觉如此。
一个组织和团队,如果其中的人大部分都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想法,“事 不关己高高挂起”,又怎能指望形成一个团结向上、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团队呢?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此,目前任职多伦多大学 Rotman 管理学院系主任的 Roger Martin 洞若观火,在他的《责任病毒:我们如何与控制欲患者、胆小鬼一起,发挥合作的真正能量》一书中,为我们展开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并从事实和理论 两个方面,对任由“责任病毒”发展、会对组织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了阐述。
“责任病毒”,虽然体现在组织中的个人身上,但是其根源,却深深扎根于组织的核心文化之中。文化之变更,对于一个组织来讲,是最困难的。作者 Roger Martin 并不想盲目、直接地对组织进行伤筋动骨的变革,而是建议各位使用他提供的“抗病毒工具箱”,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从各种小的细节开始,寻找撬 动组织僵化价值观、提升团队协作效果的支点,以图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中你还可以发现,他的理论和方法与敏捷方法论有着诸多的共同 点。
某个伟人曾经说过:“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现如今,人们更多地用“革命”一词来哗众取宠,“共同目标”却早已被 抛在脑后。然而,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要想通过成员的努力,取得好的结果,没有“共同目标”是绝对不行的。有了“共同目标”,知 道要“做什么”,还要知道大家共同应该“怎么做”。在这一点上,相信 Roger Martin 的这本书,一定能够帮您排忧解惑。
更多内容,请参见 InfoQ 为您独家提供的文章:《书评:责任病毒让恐惧削弱了协作的效果》 。
作者简介:郑柯,目前任职《程序员》杂志社高级编辑,有志于在中国的软件开发业界推广Agile 的理念和方法论,笃信以人为本,关注Ruby,关注敏捷,关注人。 参与InfoQ 中文站内容建设,请邮件至 china-editorial@infoq.com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