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导造卫星,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中国首个“学生造”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2022 年 2 月 27 日 11 时 06 分,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实施,火箭飞行正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此次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搭载 22 颗卫星,创造我国一箭多星发射新纪录。这 22 星中包括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高校研制的卫星。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武汉大学研制的卫星“启明星一号”是中国首个“学生造”遥感卫星。据悉,“启明星一号”研究团队的主力军是 50 名左右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其中本科生就有 20 多名。
武汉大学表示,研发“启明星一号”的点子来自一次学生的论文答辩。2019 年 9 月,在武大一次论文答辩会上,有学生提到“有很多新想法,但得不到想要的数据去验证”。武大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金光教授与巫兆聪教授商量,武大遥感学科以往研究很依赖国外数据,为何不研制自己设计的卫星,按自己需求获取遥感数据?
于是,“启明星”研究应运而生。
据《长江日报》报道,“启明星”项目的负责人金光教授曾长期在中科院长春光学所工作,是我国航天光学遥感卫星研发的领军人物,著名的“吉林一号”等卫星就是他的太空杰作。2019 年退休后,他作为高端人才被引进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给予他 1000 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2019 年经费到位,金光教授拿出其中的 500 万元作为“启明星”项目研发费用,其后又拿出 300 万元作为发射费用。算起来,“启明星”项目共花费 800 万元。
老师搭台,学生唱主角。资金到位后,武大遥感学科老师们决定将“启明星”放手让学生来做,并在武大全校范围内张贴“招贤”海报,无论是本科生,还是在读的硕士生、博士生,只要愿意从事航天,有热情研制卫星者都可以报名。
从提出想法到研制完成,共有 50 名左右的大学生参与到“启明星”设计、研发及测试。随着这颗“学生造”遥感卫星发射成功,武汉大学的学生也成功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首颗可见光高光谱和夜光多光谱多模式在轨可编程卫星
值得一提的是,这颗遥感卫星除了是我国首个“学生造”卫星,还是我国首颗可见光高光谱和夜光多光谱多模式在轨可编程卫星。
据武汉大学介绍,“启明星”是一颗 40×30×40 厘米的微纳卫星,重量只有 19.2 千克,能做到白天晚上不眠不休、十八般“遥感”手段样样精通。
白天能够获取 32 个波段的高光谱遥感,如高光谱地球表面地物影像,能够分析水体主要污染物,为水体环境监测提供预警;夜晚能够获取 8 个波段的多光谱遥感(夜间的彩色图像灯光、霓虹灯都看得见)和红外光遥感,如夜光地球表面影像,更准确分析灯光与经济关系,研究光污染对健康影响。
白天、晚上的可见光谱遥感能达到 107 公里的幅宽、21 米的分辨率,红外遥感能达到 100 公里幅宽、100 米分辨率。
同时,“启明星”也是一颗教学平台卫星,具有低成本、快响应和灵活性等特点,能够提供自由灵活的工作模式,师生们可以与卫星实时互动,进行自主测控和在轨试验,成为学生们的“空间实验站”。
未来,“启明星”卫星将为全球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免费共享数据。
两名程序员和小学生联合造火箭
大学生主导造卫星成功让卫星走下神坛,其带来的远不仅是科研意义。
无独有偶,今年 1 月 5 日,黔西南州普安县铅矿学校的学生们和两名阿里程序员,完成了一次自制气象探空火箭的发射。这枚带着孩子们梦想的火箭,被命名为“铅矿学校一号”。
据悉,这颗火箭的点子来自一名小朋友的提问。3 个月前,阿里程序员曹林和代立晨开始给贵州普安县铅矿学校的孩子们讲航天科普课。在提问环节,有小朋友大胆提了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做一个火箭?
于是在接下来的 3 个月时间里,两名程序员靠计算和尝试,以及在爱好者论坛上不断地咨询曾经做过一些相关项目的网友,经历了多次失败后,一枚长达 1.37 米,具备探测航拍遥测、大气气压、温度、湿度等能力的气象探空火箭制作成功。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程序员邀请学生们一起完成了箭体组装。随后,两位程序员在现场为学生们做了一堂现场教学。火箭的发动机,箭体,尾翼,航电装置……学生们第一次了解到了火箭的真实状态。
1 月 5 日下午,一枚小火箭在无人山区冲向云霄,也将孩子们的科技梦带向更高的地方。
从造小火箭到造太空中的卫星,少年和青年们的科技梦正在一点点的点燃与实现。“我有几行代码,在太空里”,也将传递更多人的科技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