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川
“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现在已经没人会去关心中本聪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下发布比特币了吧,然而,我还是想跟你再谈一谈。
时间倒回到 2006 年,那年的三月份,电影《V 字仇杀队》在美国上映了,匿名者从此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几乎是同一时间,美国次贷危机的苗头开始显现,当然,等大家都意识到危机,已经是 2007 年 8 月的事情,美国信贷风暴,引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连锁地震,最终演变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2008 年是金融危机最浓烈的时刻,雷曼公司破产,道指狂泄,美国政府无奈出台政策接盘。这正是电影《大而不倒》的背景。政府接盘,则意味着要么用纳税人的钱为贪婪的资本家买单,要么开动机器印钞,大家的钱被动稀释。
无论哪种情况,广大民众都是受害者。然而,作为个体,他们单个的力量太小了,面对庞然大物的资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利益受侵害。2009 年 1 月 3 日,泰晤士报头版头条写道:首相第二次对处于崩溃边缘的银行进行紧急救助(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英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方式与美国相似,也以牺牲民众的利益来拯救大资本,算是次贷危机的余波。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这句话被中本聪写进了比特币的创世区块,泰晤士报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名留青史。
在我看来,比特币是中本聪对华尔街的宣战,两者的差距,犹如堂吉诃德挑战风车。但是每一个在背后的比特币支持者,都像是带着面具的匿名者,虽然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诉求,但他们的联手,最终将比特币推向了成功。
当我第一次了解比特币背后的技术,不禁为它精妙的设计而惊叹,深厚的技术 + 天才的设想,奠定了我们今天区块链的基础,就像程序员献给这个世界的一首诗。
但是,今天的你可能并没有欣赏诗的心境。稍微关注一下所谓“币圈”的新闻,就能看到各种牛鬼蛇神狂魔乱舞,这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区块链的评价。
有些技术人在研究了区块链技术之后发现,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并不需要区块链,甚至很多打着区块链旗号的项目,使用传统技术实现更加快捷可靠。
有位投资人说,现在做区块链,需要有信仰。信仰来自于对技术的信赖,也来自于它所描绘的远景。
抛开各种忽悠和画饼,我认同的远景包括:
Code is law。这句话有几层意思。2004 年左右有一本书问世,叫做《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它认为底层代码,就如同现实世界的物理常数,决定了世界(网络空间)的形态,如果想一下现在区块链的各种共识机制导致不同的治理模式,就很好理解。另一层意思,法律在网络时代也要数字化,而数字化的形态就是代码化,最终也许我们将用代码来起草法律。最后,网络时代需要网络法律,而这个法律最好用代码的方式来执行,比如图片侵权,如果按传统形式从确认到执行的流程太长了,但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实现自动识别自动处理。
数字化生存。这是自有网络以来不少人的梦想,而区块链让我们离这个梦想更近了一些。在数字化生存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虚拟资产,而现在我们的虚拟资产分散在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手中,由它们掌控,不属于个人,也无法保值,各种围墙花园高高耸立。区块链为我们指明了打破围墙花园、改变互联网秩序的一种可能性。
有了信念之后,你能以平常心去面对币圈的浮躁,然后你会发现,还是有不少正经人在研究未来的区块链技术,有不少正经公司在探索区块链可能的应用场景,这就是我在筹备 BCCon 过程中最大的心得。
有篇唱衰区块链的文章里,作者将区块链比作2000 年左右的Java 和XML:
区块链目前这种现状让我想起了以前。在 21 世纪之初,科技行业的很多高管都在推行 Java 和 XML。尽管这两个都只是技术,不是真正的产品,但很多高管坚持要用,根本不管这两项技术跟他们的工程师想要达成的目标多么不匹配。
是的,2000 年的 Java 可能的确不适合这些公司,但是 Java 现在的地位如何呢?
目录
我们为什么要上链?
专访章乐焱:金融区块链都经历了什么?
中心化 or 去中心化?聊聊交易所的辩证发展
区块链 Hyperledger Fabric 的落地挑战与阿里云探索经验分享
V 神访谈:区块链的工程突破点是提高可扩展性,解决拥堵问题
怎么判断自己的企业是否需要区块链?
评论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