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写作与减熵
池建强兄告知我他的书即将出版,作为他的微信公众账号“MacTalk”的忠实读者,必须要支持一下。“MacTalk”和我的“小道消息”差不多同时期开始进行写作,我们也经常交流写作和运营的经验,从内容流行性上来说,我的“小道消息”赢得了更多读者和一点名声,但从内容上看,“MacTalk”则对读者更有价值,所以,一有机会,我总要推荐一下他的账号。
这本书的几个主题中,我最为喜欢科技与人文的这一系列文章,阅读的过程中我也用自己的经历来印证,回顾自己从业过程中那些错误的抉择,给了我不小的启发,建议对自己职业生涯有困惑的朋友能读一下这个主题。如果是 5 年前看到这本书,我可能会更喜欢程序员与编程这个主题。而作为 Mac 用户,一系列的 Mac 技巧则直接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这篇文章就是在 MacTalk 推荐过的工具上写出来的。
或许有人觉得,写书会带来经济收入和名气,但实际上,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误解。在我们这个领域,写书的确会带来一点“好处”,但肯定比很多人预期的要小得多,对于作者来说,投入和产出简直不成比例。如若不信,也可以先算一笔经济账。假定一本讲技术人文的书能卖到 5 000~10 000 册,按照 8% 的版税来计算,也就是几万块钱的收入,这还没缴税呢。当然如果是出版电子版图书的话,则需要另作计算,但经济上的收入也不会有多高。而一个作者在这上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如果用来做点别的事情的话,比如出去做几次培训,或者是做个技术顾问收点咨询费什么的,轻轻松松也能拿到这个收入。至于“赚”名气,写再多的书怕也不如多参加几次行业会议、多做几次公开演讲赚取名气来得快。
王小波称自己的写作是一个“减熵”的过程,通俗一点说就是“吃力不讨好”。考虑到王小波曾经也是个不错的程序员,套个近乎,算是咱们这个行当的,所以这一点上 IT 人倒是容易对他的文章有共鸣,至少我就受到了一些影响。我曾在微博上说过,尽管曾被怂恿或是鼓励去写本书,但是总还下不了这个决心。一方面是考虑到经济账。另一方面,心里也有点担心总干这个“减熵”的事情是不是有点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还有一个不好意思说的原因是,我一想到像建强这样把文章重新整理一遍就头大,总是有畏难情绪。但是世界上总是有人在不停地做这种“减熵”的事情,我想这么做的人可能就是因为这是一种乐趣,一种真正的乐趣,尤其是你的文字能够帮到人、能够启发别人的时候,那种快乐难以言说。
作为读者,我能做到的事情并不多,想来想去,唯有尽可能地支持作者的创作,并且向更多人推荐这本书。顺便说一下,如果他这本书销量好的话,不排除我也会“减熵”一次。
冯大辉
丁香园技术负责人,网络 ID:Fenng
微信公众账号“小道消息”作者
注意:本迷你书收录了成书的部分章节,如需完整阅读,请购买成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