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成长的烦恼:浅谈面对创新的焦虑
作者 科大讯飞 AI 研究院研究主管 崔一鸣
中国在各大国际顶级会议上的论文数频频创下新高,甚至超过欧美地区的论文数量,同时在国际各类人工智能比赛中屡获佳绩,成为目前当之无愧的人工智能“科研大国”。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人工智能源头技术创新上距离欧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我们还不是人工智能“科研强国”。
前些天有幸听到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电气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CSAIL 实验室主任 Victor Zue 带来的关于“麻省理工学院创新理念”的报告,其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他说:“创新不是教出来的。”
这一点我非常认同。
创新并不是像我们在学生时代上课一样,通过别人的教授就能够学会的。在国内的大环境下,创新显得尤为珍贵。为什么?论文指标、科研指标、企业 KPI 当头,使得很多研究最后流于形式。就以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形势来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创新虽然不能通过别人的教授来学会,但是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有助于创新的产生。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很多时候“营造创新环境”只停留在字面上,在思想上“鼓励创新”,实际还是“唯指标是从”,这一点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改进。营造创新环境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是需要可持续的不断推进才能达到的目标。
怎么创造鼓励创新的环境?我想从两方面去剖析这个问题。
首先,作为管理者要真正的包容“失败”。从客观角度讲,企事业单位都面临不同种类的业绩、科研指标,真正做到包容“失败”是很困难的。但科学研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更多要面临的是失败。作为管理者的睿智就在于能否真正有足够长远的眼光,对于有研究价值的科研工作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包容,而对于流于形式的研究能够做到当机立断。
另外,作为一线的科研人员要不断的提升个人的研究素养和对未来研究发展的洞察力。同时要打开研究视野,多去关注其他领域的研究动态,有助于产生不同领域的思维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同时,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靠谱的人,因为只有靠谱的人才能做出靠谱的事。对于靠谱的事如果出现“失败”,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会包容这样的“失败”。而如果是因为自己的研究失误导致科研任务的“失败”,那么得不到包容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所以,想要创造更加理想的鼓励创新的环境,是需要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事。一方面管理者要打开心胸,能够包容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失败”的发生;另一方面科研人员要努力成为一名靠谱的人,避免做“不靠谱的事”,犯“不该犯的错误”。两者不断地良性循环才能使科研环境逐渐得到优化。
目录
生态评论
IBM 医疗 AI 死于难产:NLP 搞不定医学问题!
重磅访谈
时隔 25 年重访开源大神 Linus:流量时代的“技术大师”
落地实践
虚拟主播上线!多模态将改变人机交互的未来
推荐阅读
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幕后英雄:29 岁女算法工程师
企业机器学习平台
阿里重磅发布大规模图神经网络平台 AliGraph,技术架构和算法独家解读
精选论文导读
完爆旧方法!Facebook 开源图神经网络库 PBG,无需 GPU 搞定数十亿节点图嵌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