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经常性的会看到朋友圈传播 IT 技术人的焦虑,抓紧学习 xx 语言 xx 工具,xx 应用没有前景,30 岁是人生的转折点,35 岁被裁员。。。三年前看到这些,一年前也有这些,最近貌似越来越多了。
可能是因为互联网内容越来越丰富,可能是微信的群聚效应和大家自主分享的越来越频繁,而一个普通人每天能够摄入的信息量对比 10 年前并没有数量级的提升,所以我们早已经被我们所关注的内容淹没,过载。
我是个做「设备运营」的人,非 ATM(美团)B(字节)H(华为)这些大厂(进不去啊),刚过 30。
从最初的系统集成,到服务器厂商售后,到现在的设备运营,一直以来都是搞设备的。
年纪到了,自然也就随大流不断吸收这些焦虑,
看到系统集成越来越不好做,服务器厂商的利润越来越薄,看到了互联网厂商不断补贴来争夺市场份额,直至成为寡头霸主,也看到了 IT 行业从蓝海逐渐变成红海。。。
只是仔细回想自己过往十年,好像也就释然了。
过去 10 年
10 年在校时,全校乃至整个大学城都在传播学习思科认证的大潮,红帽、微软当时都还式微。
各种社团赞助,横幅,xx 培训机构,培训后推荐就业。。。
那个时候就咬牙报名了个 NA+NP+RHCE+MCSE 的培训,开始了早出晚归的生活。
11 年正式加入了 IT 行业大潮,捧着 NA+RHCE+国家网工多张证书开始了正式工作。
身边也有一些考过 IE 实验的童鞋,拿着发着光的 IE 证书,简直是顶礼膜拜。
但感觉各种路子对比起来,找到工作的人,好像工资差别不会很大,坐标福州,少的 2k5,多的 4k,一个学校见不到几个 4k offer 的(当时小弟见识有限,到后来我才知道 C9 大学+一线城市,是我们 double 起跳,后悔当初没有读好书)。
集成商,做桌面虚拟化方案,代理 VMware/Citrix 产品,公司有工厂,生产自己的瘦客户端。
写方案、搞测试、做实施、自学,每天都很充实,当然还伴随着涨工资。
想起当时的网工类的招聘需求:
普通点的,只要学过 NA,懂得交换机路由器配置就行了
进阶点的,会要求做过项目,熟悉路由协议
(大家可以翻翻现在的招聘需求,看有什么差别)
13 年回到厦门,买房、成家(跑题了)
工作换到了服务器厂商做售后,许多童鞋问我,为啥不做售前呢?集成商出来的天生会觉得售前赚更多吧。虽然确实是这样,奈何面不上额。
当初面售后,过了简历后,面试只要知道服务器是什么,脑子灵活,应对客户刁难场景能够有理有据应对就行了。(现在再去面,要求就放宽很多了)
在厂商 3 年,从服务器,到存储,到交换机,支持了所有企业级产品,每天搞到新鲜的问题,总觉得活力满满。会把新鲜、有趣、普适性的案例,邮件总结给小伙伴们;会把客户的不合理要求丢给老板处理;会把多个产品线小伙伴拉到一起共同解决问题。
外企厂商给我感觉最爽的是,有完善的培训,新人都会让你过一遍,每年有十来天时间的培训预算。对于之前习惯囫囵吞枣百度谷歌的我来说,系统性的学习简直是梦寐以求的啊。(当然身边也有培训完还不会装系统的童鞋,看自己了)
基本只要有点底子,学起来都很快,再加上积极主动,很多原来看似高深的知识也是触手可及。
考试券也是一项福利,申请就有,满足大家学习热情,也是给与大家引导。反正现在的我是享受不到了。
16 年到了现在这家公司,CDN 厂商,为业务提供设备支撑。
设备选型,测试、性能评估,线上海量设备利用率分析,可用性的分析,设备批量故障、疑难杂症的处理。如果看着觉得有些晕,那就对了,搞了五年设备/方案的我,刚来到互联网企业(算是吧),一开始茫然无措,不知道能做些啥,觉得有些不适应。
我的思考
首先是对软件技术一片空白
每每要和产品运营同鞋评估新应用的性能需求、对现有应用的性能瓶颈排查、对海量设备做整体利用率分析。。。他不懂我,我不懂他,聊了半天也擦不出火花。
接着是对工作节奏(好听点的名称叫 时间管理)没有把控
能做的事情多了,每天都被人找,久了就疲于应付,每天感觉都很累,但一回顾就不知道自己做 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领导希望我能有所产出,也讨论了未来方向,事情却难以快速推进。总是被各种突发情况打扰,去帮忙解决别人的事情。
最大的问题是不知如何展现自己价值
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中,该如何发展呢。技术人往往第一个念头是我要技术精深,觉得技术足够牛逼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得到大家赞赏。现实却往往是,你再牛逼,不合群、不能推进项目,也是枉然。
有段时间又发现,老人走了不少,怎么来的新人基本是应届生啊,剩下的也是 3 年内的。整个部门老人寥寥无几。部门渐渐的在做新陈代谢。
看起来设备方面并不需要 10 年经验,反思自己做的活,如果我自己带的话,来个 3 年经验,聪明点的,三个月就能接走我 80%的活了。
以前是想自己还有进步的空间吗?现在部门真的需要我吗?
现在的我有所长进有所提升,依然焦虑着。
看到很多行业的优胜劣汰,昨天谁赢了,今天谁又死了。。。
这些都与我关系不大,我只想运营好我的设备们,在保证一定可用性前提下,综合的降低成本,服务好上层业务。有时候想想手底下有几万台机器,看着新来的小朋友用起了新技术、看着又有新机器/新技术上市了、看着机器问题又被修复了,这不也挺有趣的嘛。
如果你的工作看上去并没那么有趣,如果你觉得太闲,或者无谓的忙碌,请你沉下心,先放下绩效、放下项目、放下领导的交代,从身边发觉一些有趣的事情,或者创造一些有趣的事情,让自己聒噪起来,给自己一点成就感,让每天有点不一样的变化。
现在招聘比以前更难
下面说说自己的感慨。
回看 16 年招聘 JD,重新制定着现在的 JD,审视整个市场的变化。
三四年前的互联网大潮,是一片蓝海,大家都在思索变化,大行情是跳了比蹲着好。然而现在更多人才是选择观望。地域上,人才更集中了,北上深收走了绝大部分的 IT 人才,其他城市人的人才少了。可能因此北上深人才竞争更为激烈,而其他城市更多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吧。
一方面感叹人不好招,一方面降低标准寻求合适的候选人。
以前会要求精通服务器配置、性能,独立处理过生产过程中的故障,会 Linux 会 shell,知道如何测试整机、各配件。。。
现在不精通没关系,了解些网络设备可以弥补;没独立处理大故障没关系,有思路有逻辑能表达也行;linux、shell 只要求有用过,会最基本的命令;机器测试这些都变成加分项,更在乎团队的稳定性。
所以,你看,一方面是找不到工作(我想只是大部分人短期内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一方面是招人难。现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在我看来,这个行业只是从当初的一个新兴行业转向了成熟,寡头垄断大局,而各细分领域有不同的企业占据一席之地。从当初的粗放式发展进入更精细化的管理。实现利益最大化。A 厂的社招人头是缩减了,但 E 厂的需求一直很旺盛,其他各家的招聘需求也是经常看到,大家的选择也是更多了。有进有出,有来有往,这是常态。
结尾
有点需要提醒的是,看招聘没问题,但别把 JD 当热闹看,要看看大厂岗位需求方向是什么,大厂的 JD 往往写的更精准,其需求也往往是发展方向,同时其内容也是我们评估自己发展方向的基础。
在半山腰的人,看到山顶有人,继续前进就是了,路一定能通到山顶;
在山脚下的人,看到半山腰有人,也请快步前行吧,这段路都被踩成大道了;
在山顶的人,可能只能望着远处兴叹,继续前进的路在哪里呢。。。
前些天看到国内鞋服行业的报道,在前些年倒闭大潮(特别是福建的企业)之后,不少企业活下来,有苟延残喘的,但也有浴火重生的。安踏,就是后者,不,说他一直坚挺着更合适。从营业额、利润率、市场扩展步伐,他始终在前进着。
本文转载自技术锁话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ZRdcjqXLGbD0Cq_Zl6iqw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