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7 日,“AI 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交易所科创板上市,股票代码 688327,行价为 15.37 元,开盘后股价一路大涨 56.93%,截止收盘市值约为 159 亿。
这意味着,云从科技成为了继商汤科技之后,“AI 四小龙”中第二家上市企业。
因为疫情防控原因,此次上市仪式是由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的。
在上市仪式上,云从科技董事长、总经理周曦博士表示:“云从科技是一家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打造高效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提供行业解决方案的高新科技企业。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通过对全链的 AI 技术整合能力以及规模化高效的 AI 生产力的全面连接,为客户提供高效的人工智能服务。自公司成立以来,我们便十分注重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现已拥有自主可控且不断创新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并实现了从智能感知到认知、决策的核心技术闭环。云从科技具有全力自主的研发能力,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生产力,和清晰明确的商业化落地能力以及纯内资股权架构等多个特点,已实现了核心技术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目前公司深耕多元应用场景,逐步建立品牌优势,在金融、治理、出行等领域已实现成熟落地应用,公司全面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成立仅七年,融资超十轮
成立于 2015 年的云从科技是“AI四小龙”中最“年轻”的一个,其创始人 &董事长周曦是一名 80 后博士。2011 年,周曦放弃留美,选择回国,来到重庆研究 AI。云从科技正是脱胎于周曦参与的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项目,后来将总部迁到广州。
虽然成立仅 7 个年头,但云从科技的融资能力却不容小觑。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几年中,云从科技经历了至少 11 轮融资,累积融资额已超过 53 亿元。
2015 年,彼时刚成立的云从科技就获得了广州佳都科技、杰翱资本的 6000 万元天使轮融资。同年年底,云从科技又获得了近 2 亿元的 A 轮融资近 2 亿元。
2017 年,随着 AI 的大热,云从科技作为“AI 四小龙”之一获得了众多资方的青睐。元禾原点、广州基金、越秀产业基金、顺为资本、普华资本、兴旺投资、老股东杰翱资本、佳都科技等纷纷站在了云从科技的背后,并为其投出了 5 亿元,此次 B 轮融资为云从科技在 AI 圈里站稳脚带来了更多可能。
2018 年,云从科技 B+轮融资超 10 亿元,融资规模和 B 轮相比扩大了一倍,粤科金融、中国国新控股、广州基金、联升资本、渤海产业基金、张江星河、前海德昇、越秀金控等近 10 家机构纷纷跟投。
2019 年,云从科技又获得了新鼎资本、金泉投资、众安资本、善金资本等机构的支持。
2020 年 5 月,云从科技 C 轮融资 18 亿元,投资方包含中网投、上海国盛集团、南沙金控、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工商银行、海尔金控、信中利、工银亚投、高捷资本等等知名机构。彼时有报道称,云从科技有望在 2020 年底上市。
此外,包括一些尚未对外披露的融资情况,有知情人士透露云从科技的融资轮次超过十次。
尽管有资本的加持,但云从科技的上市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刚刚获得 C 轮融资的云从科技却被通知已被美国商务部纳入“实体清单”之中,其核心芯片供应受阻。一位投资人提到,当时担心可能对后期业务拓展有影响。2020 年 8 月,云从科技在广东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同年 12 月递交招股书,但很快又被美国列入制裁名单。
2021 年 7 月,其 IPO 申请获得上会通过。但直至 2022 年 4 月云从科技 IPO 注册才获批,全过程共历经 20 个月,漫长的等待后,云从科技终于成功登陆科创板。
3 年亏损超过 20 亿,风口还是泡沫?
公开资料显示,云从科技成立于 2015 年 3 月,该公司及核心技术团队曾先后 9 次获得国内外智能感知领域桂冠,并于 2018 年获得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云从科技专注人工智能算法研发及应用,并依托核心技术打造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同时面向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多个领域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云从科技是唯一一家全内资AI企业。据悉,云从创始人周曦在创业之初就坚持只接受国有资本的注入,原因在于为了避免国家重点行业的敏感性。
尽管有雄厚的资本和强大的技术能力做背书,但云从科技仍然摆脱不了三年亏损 20 多亿的宿命。
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 2019 年、2020 年、2021 年营收分别为 8.07 亿元、7.55 亿元、10.76 亿元;净亏损分别为 6.9 亿元、8.44 亿元、6.64 亿元;扣非后净亏损分别为 7 亿元、8.67 亿元、7.53 亿元。
据招股书称,造成公司短期内无法实现盈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云从科技表示,公司所处人工智能行业一方面面临着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的竞争,其中既包括核心算法技术实力的比拼,也包括人工智能应用和行业解决方案的较量;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海康威视等视觉设备厂商推进对产品进行人工智能赋能转型的挑战,该类厂商在硬件研发和供应链方面有着深厚积累,使得新兴人工智能企业需不断寻求差异化优势,整体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此外,人工智能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相关技术及各应用场景的定制化解决方案迭代速度较快。公司专注人工智能算法研发及应用,依托核心技术打造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并面向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多个领域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需要结合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确定新技术和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研发方向,并在研发过程中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员,也就是说,这需要持续地“烧钱”。
2019-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 4.54 元、5.78 亿元和 5.34 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56.25%、76.59%和 49.67% 。
高昂的研发费用成为了阻碍 AI 企业盈利的“拦路虎”,不只是云从科技,“AI 四小龙”的另外“三条龙”也深陷盈利困局。
对此现状,不看好的声音认为:“现在 AI 泡沫很厉害,到处都说自己的产品很‘智能’。就像很多服务机器人,在感知、决策方面都没有多大的突破,用户体验较差。其实没有什么 AI,更多的是企业的 PR。”
资本的耐心总是有限的,以商汤科技为例,上市一年的商汤科技如今已从全球最大 IPO“神坛”跌落,市值缩水近半,云从科技此次上市后是否会走商汤科技的老路,我们不得而知。但自我造血能力如果一直跟不上“烧钱”的速度,泡沫终有一天会破掉。
评论 2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