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程序员圈里有个耳熟能详的段子,大致是说妻子叫程序员老公出去买两个西瓜,并交代他如果看到哈密瓜的话,就买四个回来。
结果程序员老公买了四个西瓜回来,因为他把哈密瓜看作了判断条件。
无论是同行,还是外行,说起这个段子都略带疾风之色,我很好奇,就问他们:“你们究竟在笑什么?”
他们说:“他傻呀,明明很简单的一句话,他却理解成了程序逻辑 If…Else…,真是做程序员做久了,脑子做傻了。”
再说另外一件事,也有几分相似。
程序员小张与小李,一起去某企业面试,题目是让他们手写二进制数据集,小张不会,小李搞定了。很多人都说小李是大神,这种变态的题目居然能够搞定。
我又好奇,问他们:“你们在崇拜什么?”
他们说:“这种只有机器能看懂的东西,他居然能用手写的方式写出来,这难道还不值得膜拜吗?你来,你行吗?”
不好意思,我不行,我是人,是用情感驱动的人,而不是用逻辑驱动的机器。
去年年底,我曾写过一篇 #预测程序员未来 # 的文章。
周末与朋友喝茶,不知道被哪个话头一岔,谈起了这篇文章与上面的两个段子。
或许是因为朋友不是技术圈内之人,他说不太明白其中的价值观是什么?两个人类,都像机器一样在思考,一个被嘲笑,一个被膜拜,为什么呢?
想起某次内部分享,我说:“人类与动物,都是依靠感情驱动的,而机器是靠逻辑驱动的,但现在让却要求人类去学习机器的逻辑,这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事情。”
想想的确是这样,人在工作中需要快乐,而快乐必须建立在幸福感的基础之上,那么如何才能有幸福感?有的人,需要得到鼓励,得到夸赞才能增加自己的幸福感。有的人,需要与自己的父母、亲属或种群建立密切关系,通过社交得到认同感,随即便活力倍增。而有的人,则需要时常寻找新的答案,解决新的挑战,才能使他充满激情。
其实,这些都属于情感的范畴,可机器只需要加满油,有充足的能量,他便会永远根据已设定好的规则或逻辑永远运行下去,直到能量耗尽。
不会吐槽,不会抱怨,更不会摔耙子不干了。
说到这,想起《终结者 2》中萨拉.康纳的那段话:“抬头看着端枪站岗的终结者,他突然想到机器没有情感,也不会害怕,更不会退缩,只要 CPU 没有损坏,他会一直保护着约翰.康纳,或许在这种环境下,他更适合做约翰的父亲。”
说到这,朋友苦笑了下说,你瞧瞧现在满大街的人,似乎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谁给钱就听谁的指令,就好比加满油的机器,你给他一条命令,他便会执行,然后另一个人给他更多的钱,再给他一个命令,他甚至可以反向把之前那个人杀死。
这跟《终结者系列》中,被人类捕获的机器人,随即被植入新程序,反向去攻击敌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无非人会假装清高,心口不一,背后捅刀,而机器不会。
看看那些所谓的企业家们,经常在大会与访谈中大谈自己的创业史,用动人的故事情节敲打着每个人的心,而观众们也配合的不错,不是抹眼泪,就是擤鼻涕,还时不时来一句 “我深有体会……”。这还不算,结尾的时候还要来一碗梦想、初心与责任感的温暖鸡汤。
你们有理解中间的意思吗?我来翻译下,就是希望我们站在人类情感的角度被打动,然后再瞬间切换成一台机器那样的忘我执行,为企业提供所谓的效能。
像人类一样被感动,像机器一样去工作,是许多企业理想中的人选。
尤其像程序员这种,既要逻辑思维好,对长时间集中力要求高,又不允许有任何情绪波动而影响执行效率的岗位,本来就不适合人类这样的物种。
在我看来,在不久的将来,除少部分人际交往沟与业务建模的工作需要人类来完成之外,其他技术岗位均将被机器所取代。
回头看看,程序员这个工种也才出现了三十年,红利时期也就这十五年,就像古代的三百六十行一样,也会随着历史的变迁随之裂变、转化,甚至消失不见。
有人说,你这番言论纯属悲观教条主义,这都是生活所迫,我们又不想,谁不想快快乐乐的生活?
常听人说:“当我赚到多少钱之后,或当我到五十岁之后,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我将从明天开始快乐。”
技术圈里不是有人说吗?有很多东西,如果你出生的那一刻没有,余生你再怎么努力,或许也不会再拥有。
想想也是,随着互联网红利的逐渐消失,对年轻一代的很多程序员来说,想在北、上、深拥有一套房,跟你努力不努力有什么关系呢?别说什么 996 了,就算 24 小时坐在电脑前,把网线插身上,也不可能买得起。
有句话说得好,“知足常乐,攀比要命”,但一般凡人很难做到,毕竟人类的基因中就带着傲慢、嫉妒与仇视。
不过,或许世界正因如此多元化才更加的精彩。
你看,乐观者发明了飞机,悲观者发明了降落伞,有的人选择科研,而有的人则选择文艺。
说到这,突然想起我去年写过的一篇文章, 寒冬不可怕,你想不明白自己职业发展的终极归宿才可怕 。
适合自己,也许才是最好的。
本文转载自头哥侃码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D3hrjQ2mEmwPOLc4pn3s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