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王伟,现就职于成都任我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六年团队管理经验,从事过电商类软件的开发,对 ERP 行业有较深的了解,当下及未来重点关注技术团队的管理,项目管理方向。
曾经在 2016 年之前,我是一个不太喜欢读书的人,而且每年纸质书籍的读书的量不超过 5 本;为了自我安慰,我找到了一些数据分析统计,全中国在 2015 年,图书出版量超过二十万册以上,人均全年的纸质读书量不超过 5 本以上;当然,我就是其中那个“拖后退”的一份子。
(图片来源网络)
回顾过去读书的经历,现在总结下来,造成不想读书的原因有几点:
1、内心有压力,心里产生排斥;拿着厚厚的像教科书一样的书籍,看着,看着就想睡觉,感觉一本书老是看不完,抽不出时间,太多工作要做,忙,长此以往,更加失去了读书的欲望。
2、不知道买什么书;每次去图书馆里,看着琳琅满目的书籍,经管,励志,哲学,教辅等等;分类繁多,书籍陈列密集,完全不知道哪一本是自己需要的。
3、好像买了很多书,不知道怎么读,就算读了书,好像也并没有什么“鸟用”;我不知道现在依然不喜欢读书的人,是否和我有曾经一样的感受,但以上都是我自己真实的过往;读书这件事,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在此,我只是把自己从一个读书小白,向菜鸟爱好者转变的这个过程中,用到的一些读书小技巧,以及自己的观点分享给大家。
放下电子书,有空多看看纸质书
电子书以其方便,便宜而让人开始喜欢,而现在的手机完全就成了电子书承载的一种设备,我们上班路上可以看,公交车上也可以看,回家躺在床上也可以看;慢慢的我们发现,我们爱上的不是电子书,而变成了手机;而真正的电子书设备呢?(例如:Kindle)却静静的躺在角落里面灰尘满满;所以,与其说放下电子书,不如说是放下手机。当我们翻看着“电子书”时,一定会有很多的干扰信息会不停的吸引着我们,一会儿弹出个微信消息,“XXX,你在嘛?我想你了。”;一会儿又弹出个新闻,“XXX 疫苗又 XXXX”;这些信息,怎么可以做到专注的阅读呢?
想象一下,假如当我们开始一本纸质书的阅读时,我们是否没有了多途径的信息接收,拿着一本书,大脑是否会告诉我们,我们要正式开始进入阅读之旅了,这会瞬间,让我们更加重视这件事情,产生一种仪式感,而最重要的是信息减少对我们的直接干扰,只要我没把手机放在身边,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不会突然弹出一条信息,这会让我更加的专注,大脑也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内容,更好的去思考,更好的去进行记录。所以,放下手机,让我们进入书籍的阅读之旅吧。
理清自己的“饮食习惯”,让我们学会更加“功利性”的阅读
在我读过的书籍之中,我会引用郝明义在《越读者》一书中提到的四种饮食分类法,来区分我的书籍阅读的分类方式,只是我缩减为三种:“主食、美食、零食”。
主食, 就像“南方人喜欢米饭,北方人喜欢面食”,我会将对于我个人成长,身心健康,家庭关系,实习工具,等对工作、生活有帮助,能学到技巧方法,实用的生活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类书称之为主食类,这一类书能够让我们感觉到是生存所需;所以,这个分类的书籍我的阅读占比可以达到 85%以上。
美食, 这一类的书籍我常常把一些历史,哲学,自传类等列入其中,我认为他本身不涉及到解决问题之道,也不涉及技巧或方法,更像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零食, 这类的阅读就是为了消遣以及娱乐,虽然这类的阅读往往很吸引人,但“多吃”可能并不会对我们未来的人生有特别的帮助;例如,我常常将小说放入到此类之中。
三种“饮食”分类法不是一尘不变的,而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阶段,所需的知识,仔细的想一想,对三种饮食的分类进行定义;从近到远,从当下到未来 3 年,5 年,能够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再选择“功利性”的阅读,我相信那将会是一种更棒的体验。
从“主题"整理开始,开始主食的刻意练习
上图是我自己最近这一年多收集的主食阅读的分类,所以,我也建议每个人都应该画出自己的主食分类,只有画出来之后,我们的大脑才会更加的清晰,按每一类的“主题”去攻读、总结,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结构化知识体系;比如,最近我在专门攻读“项目管理”相关主题的书籍,刚好也是我当下工作中需要的,我就会特别有收获,因为我大脑最近的知识全是项目管理相关的。下一步,我准备对“心里学”的书籍进行一段时间的攻读,所以,在这个期间我会特别留意这一类的相关书籍,进行收集记录。
随时收集书籍,加入自己的清单之中
很多人都喜欢去图书馆,可一旦进去之后,看着琳琅满目的书籍,却不知道那一本是自己想要买的;所以,如果出现这样的场景,那只能说明平常根本没有收集书单的习惯;对于我自己的经验,我常常会通过以下三种渠道来进行收集。
当我在以上三种渠道中遇见书名时,我都会进行记录;我常用的就是一个叫“滴答清单”的 APP,我会在里面专门创建一个叫做“读书清单”的分类,这样我就可以随时的打开手机进行记录,然后再定期的将收集的书单转入到我的每一个主题阅读分类下面,再将 APP 中的“读书清单”进行清除。这样刻意的收集,书籍就会越来越多,如果确实某一个主题没有收集到,也可以带着相关主题在网上进行各种的查找。
利用好书的空白页,再配上一枝红色的笔,他将对你读书有大用处
所有的纸质书,前面都会那么一块或整块的空白区域,不要小看这一块,如果配上一枝红色的笔,那就大有用处。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有那么一句话或一段内容是能够让我们产生共鸣的,此时,千万不要怜惜你的书,用这枝红笔记录在这一页里面,不管是勾画一条红色的波浪线,还是写下灵感创意,或者写下自己的经历,然后回到书的空白页面,记录下页码(例如:P25),就可以继续往后面阅读,当一本书读完之后,发现空白页面变成了我们自己的知识索引,你会发现这些内容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我们的灵感有时候就在那么一瞬间产生,所以,书中写下的东西可能会非常的有价值,然后再统一的汇总到读书笔记之中,这就是精华。
邂逅书中的 1%,记录下与你有关的内容,整理成自己的“套路”
邂逅 1%的书籍,请将技术型书籍除外,因为这太有专业性了,如果你现在正在阅读这类型的,我建议还是一点点的仔细阅读吧,对于像时间管理、沟通、读书方法论等等这一类技巧、工具的,就非常适用。
有没有发现,我们常常看一些电影结束之后,虽然我们没有死记硬背一些台词,也能够大致讲清楚,想想这是为什么呢?人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有机体,我们大脑基本上能够记下我们自己在意的事物,对于读过的文字也是一样;非天才的话,是很难做到读完一本书就能全部背下来,所以,在书中要记,就一定要记录下与自己有关的内容,然后再通过汇总这一类主题的总结,进行整理;特别要强调整理,只有整理之后可能才能形成套路,如果一类书籍读过之后,不整理,那就类似于衣服的口袋太多,你想买东西的时候,都不知道零钱及 100 元大钞,都放到了哪一个口袋里面。
放下“教科书”,每天只需要读几页,让自己的阅读心情变得轻松
“同样的条件下面,单纯的有一本书页码<=200 页,另一本书页码>=500 页,如果是你,你会先选哪一本?”,一本薄的书,一本厚的书,对于可能刚开始尝试读更多书的我们来讲, 大脑里面一定排斥的是那本厚的,因为他太有挑战性了。读不完怎么办,什么时候才能读得完,等等问题会让我们心里产生具大的压力;最后,往往真的没有读完。记得在斯蒂芬·盖斯的《微习惯》中,作者提到一个观点,“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刚开始觉得多么的可笑,这个要求不是谁都可以做到嘛。可正是因为这一个俯卧撑的目标,欺骗了我们的大脑,我们可能会再多做一个,最后,发现这完成了我们的目标,也超出了我们自己的期望值嘛,我们也从内心深处可以更好的接受他,让大脑觉得这简直是小儿科,这就是一种新的策略,不停的达到目标,超越他,带给自己美好的感觉,对于刚开始读书这件事情也是一样,先让自己选一些那些薄的书,每天你只需要读你可以接受的最少几页书,每天坚持,让心情变得愉悦。
如果你还没有养成读的习惯,加入一个组织吧
2016 年我所在的公司组织了一个"B52"读书班,一年读 52 本书,每周一本。为了能够挑战自己,于是在某个阶段,自己主动的加入了进去。加入之后,我发现带给我自己的收获是超出预期的,因为是自己主动加入的,所以为了不“丢人显眼”,一般都会努力的去完成目标,达到组织的期望值,这也就达到了主动之中的“被动的学习”;其次,一般读书的组织都有一些历史积累的经验或者方法,拿来即可以用,省去了我们为“如何读书“这件事而烦恼。
最后总结成简单的几步,通过反复强化这几步,我相信不管是为了装 B,还是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都能够从书中收获到更多自己想要的内容。
爱上读书这件事,他至少可以带来以下两个好处:
省钱
他能学习到更多的技能,可以节省不少培训的费用
影响家人
养成读书的习惯,能够身体力行的影响我们的孩子,树立榜样的力量。
推荐(小书架 VS 大书柜)
因为房子面积的原因,我个人比较喜欢家里买一些小的书架(对于如果房子很大的,可以自觉忽略)。后来,发现小的书架好处挺多,他可以在房子里面随处有空间的地方进行摆放,不占整体的面积,而且各种小角落放了小书架之后,随处都可以拿书看,方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