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高端技术领导者社交平台 TGO 鲲鹏会主办的 GTLC 全球技术领导峰会分站首站在北京举行。会上极客邦合伙人兼总裁池建强发表了主题为「从零开始打造一款产品」的演讲。本文根据其演讲整理而成,分享给未能来现场参会的你。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自有计划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自有计划”,这是前阵子「得到」推广图书时用的一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我们经常把一切都想得很美好,但最终世界并不是按照你的计划进行。
这让我忍不住想起了在 2017 年时,泰稳(霍太稳,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兼 CEO & TGO 鲲鹏会发起人)邀请我加入极客邦时说过的一句话,“提升下极客邦科技管理团队的视野和格局,种下产品的基因,指点指点,其他没啥事。”因为这句话,我来到了极客邦。
2017 年初,极客邦是没有互联网产品的,研发团队和 IT 系统几乎是零基础,我们甚至没有用户系统,InfoQ 中文站是依靠国外团队维护的。当时极客邦主要盈利手段是大会、商务活动,以及我们的社区等。那我们是如何在 2 年时间内,打造出今天的极客时间呢?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极客时间的故事,也就是如何从开始构建一款产品。
产品之难,难于上青天
众所周知,做产品是非常难的,尤其是在今年,很多公司就那么消失了。我们在招人时,候选人总会告诉我们,我的公司已经三个月没有给我发工资了、我已经被裁员了,或者公司给了我一个月的时间找工作等。大批的公司仿佛在一瞬间全都消失了,就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产品的失败会导致公司的没落,如果产品好做,也不会有那么多公司悄无声息的倒下去。
早期在有资本或热钱的支撑下,很多没有价值和特色的产品依旧能够活下去,因为总有 VC 看走眼,但只要经济情况出现一些变化,没有生命力的产品就非常可能死掉。
为什么我们说做产品难,因为产品和企业是连在一起的,你得有很多必要条件。首先你得能看穿未来,这就需要你具备非常强的洞察力和深厚的行业经验;其次你需要选择一个非常好的赛道,你需要了解赛道的天花板有多高,它是刚刚兴起还是很成熟了,你的优势在哪里;最后,你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团队和创始人。最重要的,你需要获得资本的认可,有钱支撑你去创业。
只有这样,你才可能把事情做对、做好,最终将产品呈现到大众的眼前。
构建产品的艺术
我把构建产品称之为一种艺术,它结合了创见、技术、交互、设计、业务,以及你对技术的理解等。在做产品的过程中,它是不以你的意识为转移的。而在大众面前呈现出来的产品应该具备自己的生命,它会自己发展。用户反馈、产品功能、用户行为等等会推动产品向前走。
无论是做产品还是创业,尤其是第一次创业的人,或是比较乐观的人 , 很容易想象自己骑着高头大马,一马平川顺利抵达终点。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你会遇到各种坑,需要你具备跨越障碍的能力,需要你有掉到坑里然后爬出来的能力,以及应对有办法解决各种各样恶劣环境的能力,这样才能取得小小的成功。
无论是技术管理者、创业者、产品经理,还是程序员,大家在做产品基本上都会处于这种状态。对这个状态要有基本的认识。
从零开始,找人
我们今天的主题应该是「如何从零开始打造一款产品」,既然是从零开始,那么我们首先得有人。想要将好的想法实现,这完全依托于产品创始人。
因此找人是很关键的一步,我们需要有团队将想法实现,你不可能一个人做完所有的事情,那我们应该怎么“找人”呢?
3F 原则
找人有个 3F 原则,简单来说就是由 3 个英文单词的开头组成:
Friend- 朋友,先从朋友开始下手,“骗”朋友与我们一起创业;
Family- 家人,家人最好不要骗;
Fool-“傻子”,指的是一些有专业技能,但是没有太多创业概念的人。
一般创业都会从这 3 类人中下手,从他们中找出我们的同行者。
开始做极客时间是在 2017 年 4 月份,我们找到了若干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专业人士,很快构建了产品团队、研发团队、设计团队,并且找到了相应的负责人,团队的雏形基本上就搭建起来了。
大家在做产品的过程中千万不要一直停留在自己的幻想里,一定要尽早把自己团队的架子搭起来。你只找到这三个 Leader 是不够的,你需要找到更多规模搭建更大规模的团队,这就意味着你需要更多的人,那么怎么找到更多的人呢?
构建自己的影响力和资源池
如果你准备成为一个创业者,或技术管理者,你需要提前做准备。在平时就要开始构建自己的影响力和资源池。
如何构建自己的影响力?主要有 2 个途径:
1、多输出、多分享
你在公司里,谁都知道你是一个牛人,但是你从来不出去分享、没有输出,那么你的影响力仅限于公司,是不会变大的,除非这个公司极具影响力。对于个人来说找工作是没有问题,但没有影响力就意味着你失去了构建资源池的机会。
2、帮助别人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从身边开始影响他人,未来会有回报的。
团队的组织结构
有了团队雏形之后,要开始划分组织结构,那么我们在不同阶段该做什么样的事情呢?
1、大公司团队构成
这里拿微信的业务举个例子,很多大公司会采用这种方式规划组织架构。去年微信的日活量已超过 10.8 亿,但他们的团队人员不超过 2000 人,非常精简。他们采用独立业务团队的方式做出了微信读书、公众号平台、朋友圈、支付、IM 功能、购物等产品。
每个小团队都五脏俱全,产品研发运营资源一应俱全,可以独立做事,当然也可以依托公共资源,让独立运作的产品产生交集。
通常大公司会采用这样的方式运作,以业务单元的方式划分团队。
2、成长型公司团队构建
在上一家公司时,我管理的技术产品团队大约 100 人左右,每天并行大大小小的项目有几十个,纷繁复杂。
于是我采用了职能方式组织团队,共同承接项目和产品。比如项目组负责管理所有项目的进度,保证项目如期完成,架构组负责底层技术平台和基础服务,前端负责前端的技术栈需求,后端负责服务器端技术栈需求等等,整个团队为产品和项目服务。
3、创业公司团队构建
如果你是一个创业公司,那就不用设计的那么复杂了。
以极客时间举例,在初期我们只有 3 个组,没有部门。研发中心里会包含研发部、产品部和设计部,然后就可以启动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工作了。
在产品推出前,极客时间需要有内容产品,因此我们成立了教研部;产品推出后,我们不仅需要有内容的支持,同时需要有运营部门去推广产品、用户运营。构建客户故事、提供服务等等,因此有了运营部。
上图就是我们目前的初步构架,如果你正在构建部门或组织结构,可以参考一下。
很多人在创业的初期或者是进入到某个阶段会强调管理,但是,如果你的公司规模没有那么大,越简洁灵活越好。
构建基础服务
有了人了,有了组织架构了,很多人会心急火燎做业务,做产品,从而忽视为业务产品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那就想着暂且搭一个草架班子吧,只要能够支撑产品运行就可以了,其实这个想法是有隐患的。
1、根基:技术基础服务
我们首先应该构建技术的基础服务,技术基础服务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是根基,根基稳固了,至少能支撑 1-2 年的发展,然后再去迭代。如果产品发布后,技术服务跟不上,会对产品和用户带来非常大的伤害。
举个例子,当时微信和米聊几乎是同时发展的,产品功能类似,当时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平台都没有推出来,都是即时通讯工具。但是米聊在发展到几千万用户时就出现了问题,由于它基础设施不够强壮,用户量增加到一定量级的时候,就会比较吃力,比如出现发生消息发不过去、信息接收不了等现象。而当时腾讯在用自己的能力全力支持微信业务,微信以流畅、稳定等特性赢得用户的认可,之后微信团队通过一系列创新,一骑绝尘,微信得以成为最大的国民 App。
在创业初期如何构建基础服务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2、一些思考
第一,规划产品要有长远的打算。多长算长呢?按照现在得迭代速度,你至少要想明白一年内要做什么,做成什么样子,那么你现有的技术架构起码需要支撑 1-2 年的产品发展;
第二,成熟的技术要尽快引入。我们最早时后端技术用 PHP 构建后端服务,用 Lua 做了一些限流的策略。现在我们大部分后台服务是 Go 来写,因为我们看好 Go 优势和未来,Go 也足够成熟了;
第三,考虑同类型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使用。无论是招人还是技术选型,都要确定相同的技术或者是语言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Java 可以做服务器端,也能做移动开发,Lua 可以写游戏脚本,也可以写高性能网关服务等等;
第四,要重构代码,而不是重写代码。很多人会接手遗留系统或维护老项目,看到代码不舒服就想推翻重写,但是你不知道那些代码的上下文和原始场景,全部重写,风险非常大。我的建议是要重构而不是重写,重构是比较稳妥的方式;
第五,要把变化集中在某个领域,而不是散落在系统的各个地方。对于一些基础服务,我们可以将它放在某一个集中的地方,给全局提供服务,比如处理异常、记录日志和签权的功能,要求每位程序员都要自己实现不好,也容易出问题,系统服务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这是架构设计上比较基础的原则之一;
第六,要做好 Code Review 和研发计划,反正项目都会延期。Code Review 是我们团队比较坚持的,代码要想上线,至少要有一个人看过你的代码,才能提交测试和最终上线。Code Review 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国内很多团队在这一块做的不是太好,对 Code Review 非常敷衍。硅谷的 Google、Airbnb 等公司,他们的 Code Review 非常成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流程。Code Review 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保证你的代码质量,让你的团队拥有很好的技术协作氛围等。
对于研发计划,肯定要做,但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没有必要做得那么精准,实际上也做不了那么精准,很多时候我们能够做出一个月相对精准的计划就不错了。
3、大公司和创业公司的不同
大公司自己造轮子,创业公司应该聚焦在自己的业务上。针对这个点,我推荐大家使用公有云,因为它对研发、运维包括系统的性能支撑已经非常完备了。公有云还可以提供大量的服务,如搜索、推荐、数据处理、安全等。尽可能使用公有云所提供的技术,而不是租机器自己搭服务,因为公有云及其服务会帮你解决初创公司非常多的问题。
上图是我司所用到的基础服务,包括自己搭建的基础服务、业务系统(极客时间)、使用的编程语言、各个终端技术等。我们仅在本地搭建了测试环境,其他服务都在公有云上。
你要构建一个产品,那么你应该做到心里有数,整个技术的前端、中端、终端需要用到什么样的技术服务。如果你之前没有做过产品,那么需要你在这方面花费更多的功夫。
产品的设计和构建
从零开始做一个产品,一开始我们肯定不会做出特别大而全的东西,想要做到发布就是爆款的产品基本是不大可能的。有也是别人家的,轮不到你头上。
1、从 MVP 到 PMF
现在一般流行的做法是,做 MVP 产品实验。先做一个最小化的可运行产品,投放到市场上进行测试,看看市场给你的反馈是什么,你的产品有没有用户,用户是不是喜欢你的产品等等,这个很重要。
如果没有经历过验证就投入大规模的兵力去研发,那么很大可能会造成“突然死亡”。有可能你的产品方向就是错的,或者交互体验用户是不喜欢的,然后你发现所有的功夫都白费了,会有这样的问题。
PMF 指市场能认可的产品。从 MVP 最终到 PMF,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这个阶段需要我们不停的进行迭代和调整。
随着基础服务的普及,现在我们有很多方式去做产品。如一段视频、一个 Landing Page、一个微信公众号,或是一个微信小程序等,它们都可以帮助你快速搭建一个想要做的业务模型。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试验你的想法是否可行。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一直 MVP 下去。有些企业或者是有些小的初创公司,当他们习惯了用 MVP 的形式做业务,就不愿意改变了,比如用微信公众号去经营自己的某个业务,就想一直做下去。等业务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瓶颈。
由于习惯、怕麻烦等各种因素,无法给业务提供一个新的载体,就会限制业务的发展。
2、万丈高楼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齐
这是我最早为极客时间画的原型图,那时设计了很多方案,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现在的极客时间与最早期的原型设计已经完全不同了。
产品发布
1、生命周期曲线
产品发布后会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它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曲线。
我总是和团队沟通,产品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能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其中还有运气的因素。
产品最初发布的时候,肯定要用公司的资源推广,或者是找外部资源,开发布会宣传,这些都是为了告诉用户,产品发布了,快来吧。资源的聚集会形成热度时间,产品曲线会有个剧烈的上升,但是热度时间维持得非常短,可能只有 3-7 天,7 天之后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如果不能持续吸引用户,曲线那么就会降下来,一路走低。
极客时间在发布初期时, PV 很高,积累了大约一两万的注册 + 付费用户。但是很快产品曲线就拉低了,功能、口碑、认可度等等都需要时间,这时我们就进入了一个狭长的低谷。如果低谷期非常长,团队很容易撑不住。比如公司没钱了,比如公司其他业务都在赚钱,而你做产品却要花很多钱,收入却很少,这些因素都会使大家变得焦虑。
当时我自己心里也没底,不知道什么时候数据才能爬升,这时候我就会把这张图拿出来看看,告诉大家,你看,这都是正常的,坚持一下,咱们就成了。团队就被我鼓舞起来了,继续加油干,丰富产品功能、上线知识产品、做运营、做数据增长功能、做各种活动、访谈用户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所有因素,包括运气,集合在一起,在那么一个瞬间,我们的数据开始爬升了。
别在最痛苦的阶段放弃,很少产品是一蹴而就的。别去看那些来自 BAT 的产品,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用户,对于创业者来说,有几十万用户也是很开心的一件事。
2、增长模型
当产品发布后肯定会有流量进来,不论是自身流量还是从外部导流,流量会进入一个漏斗,逐步衰减,最后留下来的就是你的价值用户,或者付费用户。这个过程就是获取用户,激活、注册、付费的过程。如果产品具备了核心价值,那么这些用户会为我们带来利润,同时他们会向别人推荐和传播,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流量。
这是一个基础的增长模型,任何迭代都是围绕它做事情。最重要的是向上的推荐和放大效应。如果用户真心喜欢你的产品,就会为你进行传播,也就是口碑营销和事实营销。
3、口碑营销和事实营销
口碑营销:用户通过明示或暗示的方法,不经过第三方处理、加工,去推荐和传播你的产品,从而导致受众获得信息、改变态度,甚至影响购买行为的一种传播行为。
事实营销:用户通过使用你的产品做成了某些有意义的事情,形成了某种事实,这些事实被再次传播,影响其他用户对你的产品认知并形成使用和购买行为。
这两个营销方式对产品是最有价值的,通过这样的方式促成营销,会使产品具有生命力。
上图就是价值用户的特点,他会忍受产品的问题,不断为你提供反馈,使用产品中的高级特性,还会帮助你进行宣传,这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用户。
4、神奇时刻
这是产品里的术语,Magic Moment 实际上就是用户接触产品后的一些特定行为,并发出「哇~」的那个瞬间。这些行为决定了用户是不是会回来,是否会再次使用你的产品。
以极客时间举例,我们发现一个用户如果购买了两个以上的专栏,他的留存时间就会非常多,他就会变成忠实用户,未来会完成更多的复购。对我们来说,如何用更好的产品和更多的内容让用户能够购买两个以上的产品,让他们永远地成为我们的用户,这是极客时间的神奇时刻。
其他还有一些例子:对微信用户来说就是在朋友圈看到很多熟人的时候,在订阅号遇到喜欢的作者;对 Airbnb 用户来说,就是找到心仪的房子踏进房门的那一刻;对拍照手机来说就是用户照出满意照片的时刻,对音乐手机来说就是用户戴上耳机的那个瞬间……
5、设置里程碑,展示阶段性成果
我们在创业中,或是做一个产品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是非常漫长和艰苦的,就像身处漫漫长夜,见不到曙光一样。
极客时间是在 3 月份开始做的策划,到同年 10 月份发布,一共花了 6 个多月的时间。在这 6 个多月里,你是没有成就感的,你只是在做产品,但看不到效果。这时我们应该设一些立里程碑,展示阶段性成果。
比如在 6 月份时,我们完成了一个 demo,这是个里程碑,当它完成之后大家就可以庆祝一下。极客时间直到第三个里程碑时才发布出来,但之前的每个里程碑现都会让大家生活中多一个亮点,这对于团队来说是非常好的事。
6、副产品
在做产品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副产品,这也必不可免。我们在做极客时间的过程中还做了一个极客搜索,这个创意是这么来的:当时我们要搭建基础服务,做资源库的管理,快速检索到极客邦体系的所有资源。在做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发现这些功能是可以开放给极客邦用户的,因此我们专门花了一些时间把 UI 给设计出来,简单做了一个对外搜索,可以直接搜到极客邦的 InfoQ 文章和公众号矩阵的内容,当时就发布了。
现在极客时间上的知识产品足够丰富了,也需要搜索功能,于是我们又把搜索服务移植到了极客时间上。
不要忽视你的副产品,也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Gmail 就是 Google 的一个副产品。
7、闭环
产品逻辑上应该闭环的,产品的初衷是什么,你想做成什么样,你的用户群是哪些,你用什么样的功能可以给用户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最终客户满意度是多少,我们要从闭环上考虑产品逻辑。
对于极客时间来说,我们首先要让客户看到产品里面的内容,并引导他去学习,学习完后最好能够学有所成,能帮助他找工作或升职加薪,能做更好的产品甚至创业,这是个闭环。
闭环是分阶段的,在不同阶段时我们会有不同的闭环,如果你是一个产品经理或技术领导者应该有这样的视角。
8、管理员视角和用户视角
在做产品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把所有产品功能都呈现到用户面前,让用户看看我们有什么,这是管理员视角。其实我们更应该从用户的角度考虑,思考他希望得到什么。如果用户不知道自己的需求,看到了我们的产品,他能做什么事,是不是无事可做?这是用户视角。
通过了解用户的想法,呈现出他想要的内容。做产品一定要具有用户的视角,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9、关注用户的长期价值和本质需求
关注用户的长期价值和本质需求是我们做产品的根源。你做的东西到底能够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用户需求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创业者、CTO、产品经理、工程师等都需要想明白的事情。
极客时间的用户本质需求是,学会,并学有所成,这是一个基础的逻辑。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易到创始人周航的《重新理解创业:一个创业者的途中思考》,他在书中回忆,创业初期常常会做一些小数点之后的事情,觉得很有创意,但后来发现这些创意并不是用户的需求本质。他们的需求本质应该是让用户随时随地打到车,这时你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把尽可能多的车和司机铺到路面上,让路面上的车越多越好,整个调度系统都可以慢慢改进,如果用户打不到车,那么一切创意都是无用功。
嘉宾介绍
池建强,极客邦科技合伙人、总裁,主管研发、产品和设计团队,主导极客时间 App 的产品设计研发。70 后程序员,曾先后任职于洪恩软件、用友集团和锤子科技,有丰富的产品规划、架构设计和团队管理经验。喜爱编程和写作,是微信公众号 MacTalk 作者,并著有图书《 MacTalk ·人生元编程》和《 MacTalk ·跨越边界》。
产品之难,难于上青天。如何从零打造一款产品?极客邦科技总裁池建强现身说法,深度解构产品构建的艺术,解答产品打造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系列问题:如何从零开始找到合适的人?如何组建团队?如何构建基础服务?如何进行产品设计和构建等等。池建强认为,产品最终需要关注和满足用户的长期价值和本质需求,更多精彩经验和观点「抢先看 」!
TGO鲲鹏会,是极客邦科技旗下高端技术人聚集和交流的组织,旨在组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领导者社交网络,线上线下相结合,为会员提供专享服务。目前,TGO 鲲鹏会已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成都、硅谷、台湾、南京、厦门、武汉、苏州十二个城市设立分会。现在全球拥有在册会员 800+ 名,60% 为 CTO、技术 VP、技术合伙人。
会员覆盖了 BATJ 等互联网巨头公司技术领导者,同时,阿里巴巴王坚博士、同程艺龙技术委员会主任张海龙、苏宁易购 IT 总部执行副总裁乔新亮已经受邀,成为 TGO 鲲鹏会荣誉导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