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专访嘉宾:Spencer Xu,Snaplii 创始人兼 CEO。
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是,中国金融市场直接跳过了“信用卡时代”,跳跃进入了“移动支付时代”,大部分开发者,好像对以卡为核心的信贷管理系统了解并不多,反而对移动支付、数字营销认知颇深。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22 中国支付产业年报》显示,我国银行机构处理的移动支付业务笔数和金额分别是 2012 年的 282.67 倍和 228.13 倍。实体卡的发卡量虽然仍在上涨,但增速已连续四年下降,目前仅维持在 3% 的水平。
实际上,即便是移动支付,也已趋于饱和。在今日的科技领域,市场头部玩家已经固定,区块链、AI、高可用保障体系,乃至底层的基础软件,都已形成较为稳定的采购体系。
一般而言,当市场成熟到此种程度,新兴企业会选择出海,东南亚、非洲、南美,都是常见选择。但 Snaplii 创始人兼 CEO Spencer Xu 对 InfoQ 透露,现在北美市场也是一个好选择,但北美市场不能“出海”,最好是“重新生长”。
这里不能“出海”,但可以“重新生长”
整个北美的金融体系都是相对陈旧的,信用卡作为民众进行消费行为的基础设施,其体系建设相当完善,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推翻重来”的必要。所谓移动支付更便捷,更像个因果颠倒的结论——欧美民众以往拿着信用卡消费,也并没有觉得不够便捷。
“如果你坐过纽约的地铁,你会感觉它又破又旧,跟我们中国的完全不一样”,Spencer Xu 说:“那么是纽约市政府没钱建新地铁吗?当然不是,其根本问题在于纽约地铁建成时间太早,因此显得陈旧,但又没有足够强的动机去‘推翻’旧地铁,建设新地铁。”(注:纽约第一条地铁线路通车于 1904 年 10 月 27 日,运行于市政府与 145 街/百老汇交叉口之间,距今已有超过 100 年的历史。)
从旧系统过渡到新系统,体验上的革新,其实只是一方面,更多在于在数据层面是否足够有说服力。
Spencer Xu 讲了两个故事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个故事源自一位创业公司的老板,这家公司位处传统金融领域信用卡体系下,为客户提供相关服务。而这位老板也十分努力,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达成融资 200 万美元。但在经营复盘的过程中,他发现仅信用卡盗刷这一个问题,就让他损失了 200 万美元,基本等于融的这些钱都用来埋盗刷的坑了。
信用卡常见有两种盗刷方式:第一,在 POS 机或 ATM 机上做手脚,通过读取你的卡信息,伪造一张卡;第二,趁机抄录你的实体卡信息,在一些审核不完善的渠道消费。
关于盗刷,长久以来都没有太好的解决方式,其根因在于信用卡体系本身。在信用卡体系下,一切行为围绕“卡”来发生,一切关键信息绑定的是卡,只要卡不是绝对安全的,就总会出现漏洞。
第二个故事源自整个北美银行业的数据盘点,有分析显示,当下北美银行业的获客成本可能高达 1000 美元/位,且在沿用信用卡体系的情况下,缺少根本性的提升方案。
在中国,在移动支付的情况下,客户扫码完成消费,其信息、行为自然进入下一个商业循环,消费完成只是整个商业链条的起点。但在信用卡体系下,客户刷卡消费,消费以后将卡放回钱包,一切宣告终结。
况且,在很多偏远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根本就没有银行服务网点,民众不在银行的服务范围内——这里说的还不只是非洲,仅在东南亚,就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不在银行业务覆盖范围内。
所以,北美的支付系统,不仅在体感上让人觉得“不够先进”,近两年也积累了很多数字层面的重建依据。
Spencer Xu 创立的公司 Snaplii,是这次重建浪潮中最引人瞩目的那一个。Snaplii 孵化自北美收单机构 SnapPay,2021 年 3 月对外官宣,2022 年 1 月完成 Pre-A 轮融资,前期主要服务亚裔社区,相当于北美的“花呗”。
看起来,Snaplii 的经营情况也非常不错。据称,Snaplii 在没有特别花钱做市场推广、CAC 获客成本低于 4 美元的情况下,月用户增长均超过 150%,预计在 2022 年将有 10 倍的用户增长。
Snaplii 的一位早期投资者表示,“公司自成立以来投资回报率增长了 400%,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投资人对 Snaplii 继续前进很有信心。”
Spencer Xu 成了 2021 福布斯北美精英华人 Top 60,同时也对 InfoQ 表示:“我做的几家公司都比较重视现金流的健康情况,不会先融钱把客户‘砸’到一个量级,再考虑其他问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 Spencer Xu 还是他的 Snaplii,亦或是北美其他同处于这场浪潮的金融科技企业,都对所谓“移动支付”有着更进一步的理解——相比于“移动支付”,他们更愿意将其称为“数字化支付”。
Spencer Xu 说:“北美以前也有移动支付,将储蓄卡、信用卡变成虚拟的电子卡,‘移动’式支付,但这本质还是‘卡体系’,一切数据、行为围绕‘卡’来展开。数字化支付,其核心应该是人,人是主体,我们围绕‘人’来设计基础设施。”
现在,我们很多的消费行为是刷脸,验证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其中心是人,而不只是一张电子卡片。
不过,虽然北美的金融科技行业存在新机会,但也很难让其他国家的出海企业大展拳脚 —— 毕竟,银行业务和国家经济、安全息息相关,难以接受强力的外国资本、企业进入。所以截止到目前,北美的金融科技领域创业,更像是一场闭门 Party。
北美不是一个整体,加拿大技术人才紧缺
如果关于北美数字化支付的讨论仅终结于此,你可能会觉得北美的企业家们未免太过迟钝,可事实也并非如此。
Chime 是北美最成功的数字化银行,这一类金融科技公司被人称之为“NeoBank”。然而 Chime 成立于 2013 年,距今已有十年,却仍未上市或形成垂直领域的垄断,对比同期中国企业在 O2O、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节奏,并不是很快。Chime 尚且是一家硅谷企业——Spencer Xu 说:“我们这里有个形容:对个人来说,在加拿大企业工作一年就是一年;考虑到加班和工作量,在硅谷工作一年等于三年。”
他随后补充道:“但在中国企业工作一年等于五年,在 ‘BATH’ 工作一年可能等于七、八年……北美的很多企业家不是没看到数字银行的机会,只是没那么‘卷’,或者说,竞争没有那么剧烈 —— 在中国,如果你看到个机会,立刻就有很多人开始做,差不多两年后都快形成垄断了,三年后已经完事了,没机会了。北美这做了十年,还没上市呢。”
但不够卷,或许也对整个产业的人才梯队产生了影响。北美并非一个整体,尤其是在人才方面,因为毗邻美国,加拿大有大批的技术人才流向了硅谷。
2022 年各国软件工程师平均工资显示,加拿大开发者平均工资位列全球第五(第一名是美国),但加拿大同时也是对软件开发者需求最旺盛的国家,位于其后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俄罗斯、瑞典和新西兰。
尽管金融科技企业的第一驱动力不一定是技术,Spencer Xu 也代表 Snaplii 公司表达了对技术人才的渴求:
“中国的移动支付、数字化支付成熟度可以说是全球领先,即便是出海,现在东南亚也早已人满为患。国内的同学其实可以考虑一下加拿大,这里竞争环境相对宽松。”
中国开发者受到欢迎
恰恰是因为国内金融科技领域业务,用极短的时间完成了从 1 到 100 的进化,现在这些久经战火、经验丰富的中国开发者,受到全球,尤其是加拿大企业的热烈欢迎。
Spencer Xu 也以 Snaplii 为例,详细聊了他们给技术人才的福利待遇:
“此前我们了解到一些人才年薪可能达到 200 万美元,我们可能提供不了这么高的薪资,但可以保证一定是个很 Decent(体面)的薪水。此外,Snaplii 目前整体的发展情况比较符合加拿大政府的规划,四个月左右我们就能确定员工能否拿到绿卡,工作 1 - 2 年就能实际完成办理。最后就是,我们相当于早期的蚂蚁,竞争环境也比较良好,期权翻个几十倍,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Snaplii 目前研发团队人数在 20 人以内,Spencer Xu 本人的经营风格是稳扎稳打,保持现金流健康,不盲目扩张,也不急于求成。所以,在接下来的一到两年内,据 Spencer Xu 规划,公司研发团队人数会翻一到两倍。而其近期的主要招聘目标,将围绕在中高级工程师,相当于阿里的 P7 - P9 级别。
多文化团队,文化建设与管理往往是个难题,Spencer Xu 也坦承这一类问题比较难以解决,但目前 Snaplii 的情况还好:
“目前我们主要服务 50 万到 100 万人口的亚裔社区,这已足够支撑公司 50 亿到 70 亿的估值。服务亚裔社区,当然整体文化对中国开发者是非常友好的,再加上不管是公司还是加拿大,目前都是多元文化。很多同学虽然也是白皮肤,但来自俄罗斯,论英语可能和我们中国小伙伴不相上下……所以整体氛围都是比较友善的。”
另外一种抹平文化差异的行为,并非来自于国家或种族差异,而是传统金融企业和新兴金融科技企业之间的技术文化冲突,Spencer Xu 对 InfoQ 说,Snaplii 目前是互联网式企业文化主导的公司。
当然,不管是在何种文化下工作,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永远是第一位的。Spencer Xu 给开发者们的建议是:
“我们不应该关注今天谁的企业更强、今天谁的企业规模更大、今天什么样的事情更重要,而应该更多去关注明天谁大、明天谁强、明天什么事情更重要。现在国内硬科技很火,国外 Web3 很红火,我自己经常会想,在 Web3 时代,先不琢磨挣多少钱,我们应该怎么去服务好别人?人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我相信只要切入点是对的,其他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评论 2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