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服务化
在讲发布系统《XXOps实践:持续发布和部署》的时候提及过,随着业务体量和业务复杂度的上升,单体工程因为紧耦合的原因,会慢慢地无法满足快速迭代的要求,特别是开发人员增加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代码的开发和维护变得非常头疼,这个时候必然要对单体工程进行拆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服务化拆分的过程。
以 Java 为例,我们根据业务模型拆分出不同职责的模块或工程(可独立运行的一套代码),叫做一个应用,在应用里我们会设计很多类出来,其中对外提供业务功能逻辑的类,我们通常定义为服务,也就是我们常见到的 xxxxService,这个 Service 里面我们又可以提供很多的具体调用方法出来,我们叫做 API 或者 Method。大致的逻辑可以用下图表示:
比如电商里面的商品 Item,最典型的就会有 SKU、Detail、Snapshot、Tag 等等的服务,以 SKU 为例,我们定义为 SKUService,做过服务设计和开发的同学肯定都很清楚,接下来我们就要为 SKUService 提供各种 get、list、query、update 等方法,有时候为了提供统一的查询或写服务,可能还会专门设计出 SKUReadSevice 提供统一的各种的 query 方法。
以应用为核心的运维体系建设
这里面 Item 就是一个应用的定义,所以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从源头上讲,应用这个标示是在引入服务化,进行架构拆分的时候就应该定义下来的。
但从我个人实际观察到的情况看,大部分的公司在这块的统筹设计上是不够的,我经常看到的场景是,RPC 的服务注册或配置中心上,有自己的一套应用名标示,开发要独立去填写;做发布系统的时候,又单独搞出一套应用标示,开发又要填一遍;同理,做监控的时候,监控自己也整一套,到了运维这里,为了维护资源的分配,为了应用跟资源的对应关系,搞不好也会有一套。有时候为了保持各个系统能够很好的协作,又得搞出一个映射关系来,比如运维的应用标示跟监控的应用标示做个对应,或者跟服务化的应用标示做个对应,但是这样做就很难形成统一的体系。所以,我看到的很多平台就都会变成一个个的孤岛,无法成为体系。
所以,在这块的建设上,必须在服务化阶段就得明确应用标示的统一,后续的资源分配、发布、监控、稳定性体系等等,都以此标示为准。这块我们 CMDB 的文章中已经提到了基于应用为核心,如何去建立 CMDB 和应用配置的模型,下面直接上图,说明从运维的角度如何去建立应用服务和稳定性体系的模型。
对于服务化的应用:
1、首先是应用,这个要根据产品业务场景去设计。然后拆分出对应的服务,也就是 Service 这一层,服务里面再设计出对外暴露的方法。这个过程,主要是业务技术架构师和开发 Owner 要去做。但是应用的标准,要么架构师一开始就能够全局确认下来,否则,运维就必须参与进去跟开发一起明确指定下来。
所以这里的路径就是,应用—服务 Service—方法 Method
2、基于应用,有了 CMDB、应用配置,以及服务的管理,就可以去完成类似于持续集成和发布、自动化扩缩容这些动作了,具体可以结合《XXOps 实践:持续发布和部署》
3、有了应用服务管理,接下来可以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稳定性体系的建设,比如全链路跟踪、容量评估、开关、限流、降级等等。这块后面专门整几篇文章出来。这里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所有上面提到的这些技术手段,准确的讲,都应该要加几个定语,就是基于应用的 xxxx,或者基于服务的 xxx。比如,降级策略,就以 Cache 故障,自动降级到 DB 为例,最终这降级策略是要通过配置的方式,下发到应用或服务层面来执行的,具体可以看下上述图示。
最后,有了这样一套基于应用的模型之后,就可以通过应用把这些管理环节给集成起来,放在统一的门户里提供出来,至此,应用为核心的运维体系雏形就有了。简单的示例:
关于微服务和服务化,多说两句:
前两天跟公司一个开发 Leader 还在探讨是否有必要拆分微服务的问题,这里也分享一下,服务化和微服务的的争议主要是个粒度问题,我们在设计时到底是把应用拆分成粗粒度的一组服务形成一个应用,比如上面提到的 Item 商品,形成一个单独应用,还是将更细粒度的 Service 独立成一个个的应用,比如上面提到的 Item 里面的 SKUService 这个服务,还是再微服务化一点,甚至可以 SKU 这个服务里面的读写服务,SKUReadSevrvice 和 SKUWriteService 分别独立出来分别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应用。
这个说实话没有什么严格标准,横着切也好,竖着切也罢,粒度大也好,粒度小也好,关键还是看这个应用和服务的 Owner 怎么来把握,或者团队有统一的架构师来定义标准。
不过,个人观点,对于微服务还是持一点保守态度,不要做过细粒度的拆分,也并不是越细越好,这里面有个度的问题。粒度过细就会有大量的应用独立出来,应用之间又会有相互调用,应用的管理和调用链管理就变的异常的复杂,最终意味着管理成本就会非常高。这个时候是需要有非常完善的运维体系来保障的,比如持续集成和发布、全链路保障、容量和性能评估手段等等,而这些保障体系说实话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人才积累,需要有一个迭代的周期来完善,这必然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所以这些配套手段跟不上的情况下,过度的微服务化是没有意义的。
本文转载自成哥的世界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3enQL25LPtxja5oY2iqgg
评论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