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只要搞开发的人,都在谈微服务,只要搞运维的人,都在谈 DevOps,但对于大部小伙伴来说几乎没什么经验,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也只处于尝试阶段,虽说如此,可感觉大家在制定目标时,都不太喜欢给自己留余地,把规划写得很大,功能很全,甚至恨不得一夜之间所有问题都会通过微服务与 DevOps 的设想凭空消失。
早在上半年,我曾通过 「GTLC - Open Space」资产配置时代来临,平台化演进中的问题与挑战 向大家介绍过好买在这几年中实施 DevOps 的一些经验与教训,但绝大多数内容偏向于技术,对于其他方面说的太少,从本文起,我将通过一个系列向与大家聊一聊 “我们在实施 DevOps 时遇到的挑战”
切换敏捷之前的过渡区
对于许多草根程序员来说,提到敏捷所能带来的收益,条件反射的会说 “能快呀”、“不用写文档啦”
不能说这种说法有问题,只是不够专业,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是否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行,就按照你说的做,我写个需求规格说明书给你
好的,写完别忘记给领导审批,然后我按照需求做个设计给你看下
……
开发结束啦,已经提测了,你问问测试吧
……
问问测试吧,什么时候可以发布仿真环境
……
又改需求了?别忘记先改需求规格说明书,要不然代码和文档对不上了,改完我再开发
……
对于长期适应于「需求 -> 设计 -> 开发 -> 测试 -> 运维」的企业来说,直接切换至敏捷模式,无论对业务、技术及架构都是非常具有挑战的,这种挑战多半来自于业务场景与公司文化的限制,甚至是组织结构的局限性,不但不能快起来,甚至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灾难
(图文:职能化筒仓式组织结构)
先用迭代让业务快起来,敏不敏捷不着急
对于金融类企业来说,多半是业务驱动模式,业务关心的是 “快上线” 、 “别出事”,至于技术是用什么实现,敏捷也好,糊上墙也罢,他们其实并不关心
为了快速让业务获得收益,在采用敏捷之前我们选择迭代进行过度
举例说明下迭代给业务带来的价值:要计划制造一辆汽车,它最核心的功能是可以在路上跑,所以我们可以先制造一个踏板车,依次迭代为滑板车,自行车,摩托车,汽车
(图文:正确理解迭代的方式)
瀑布 - 迭代 - 敏捷,三者的差异是啥呢?
(图文:瀑布与迭代的区别)
(图文:瀑布的特点)
(图文:迭代的特点)
(图文:迭代与敏捷之间的区别)
大家都缺乏敏捷文化
从某种角度来讲,目前我们还是按照 「职能化筒仓式组织结构」进行分工协作的,开发和运维部门经常会坐在一起探讨,就运维流程如何改变、自动化能力如何建设等,然而自始至终无法突破的终极问题就是:无论我们如何改变,如果万一生产环境出了问题,谁承担责任?因为 DevOps 能力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开发团队不敢承诺完全承担责任;而运维因为弱化审批和控制力,也认为不该为其承担责任。最终不了了之。
其实,使用迭代过度也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问题出在文化上,旧有的组织治理模式产生了各扫门前雪的官僚文化,没有责任共担,以及出现问题必然问责的文化。这种文化可能源自惯性的职能化思维,可能源自组织的绩效考评和激励制度。
(图文:跨职能产品化的组织结构)
这是 ThoughtWorks 在一篇 DevOps 文章中所提到的,我觉得一针见血,不过对于大部分企业,尤其是金融类企业,实践落地所付出的周期与成本可能会更大一些。
再举个例子,在 「讲个‘理论型’高可用架构的故事给你听」我曾经说过,我们的架构部模仿饿了么的 “随机故障测试系统(Kennel)” 自研了一套 “混世魔王”,英文名叫“ChaosDevil”,这个 “魔王” 会根据策略每隔一段时间随机将生产环境服务器关闭,以此来测试生产环境的快速恢复能力,促使各团队提升系统的稳定性;
有趣的是被指定优先使用的团队口头全力支持,但实践起来却迟迟延误,当然大家都比较忙,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们可以设想下,如果没有这个“魔王”,大家可以给领导讲自己的系统很稳定(只要没出问题);
然而这个 “魔王” 可能会随时暴露出自己的系统并不像自己所宣称的那样稳定,会降低自己在上级心目中的“有能力”印象,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问责、惩罚;
这样的文化下,大家真正关心的是如何给领导“表现”,而不是在真正的系统稳定性上追求卓越。
所谓敏捷文化是个啥?
抄袭一张图吧,简单点
(图文:敏捷,乃至 DevOps 所需要的文化)
本文转载自头哥侃码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y_bb3B8pAhIkjvCQOJWjw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