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在数字化语境下,低代码这次能破除争议吗

  • 2022-09-16
    北京
  • 本文字数:4443 字

    阅读完需:约 15 分钟

在数字化语境下,低代码这次能破除争议吗

事实上,业界对低代码的讨论和争议,已经不是第一次。从 1980 年低代码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以来,每隔几年低代码都会引发一番热议。而近两年,低代码的再次卷土重来,似乎有越烧越旺的趋势。背后的原因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强需求有关,在数字化的语境下,低代码开发的确有它存在的意义。


比较直观的感受是,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快速试错和验证,业务变化越来越快,要求相关的应用系统同频进行调整、更新和迭代,而传统开发模式下几年上一套系统、更新几个功能的频次显然满足不了这样的需求;


其次,还有另一个关键矛盾——相较于互联网公司,技术人员在传统企业的占比偏低,这些有限人员在面临海量且定制化的开发需求时,很难做到高效支持——换句话说,在传统企业,开发资源与数字化需求很难匹配。


而低代码,恰恰能够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不只消减技术栈复杂度,还有沟通复杂度


“我们在制造业看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生产部门有很多的需求,但 IT 部门顾不上他们,基本上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研发端和营销端,中间的生产端就变成了瓶颈。所以,生产端的人员怎么用低代码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就变成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率非常关键的一点。”日前,西门子 Mendix 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王炯在接受 InfoQ 等媒体采访时表示。


西门子 Mendix 公司中国区售前总经理兼首席架构师阮铭认为,由于低代码“去复杂度”的第一性原理,它一方面可以让技术人员的开发效率变高,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非技术人员搭建和配置系统应用的门槛,让业务人员也可以参与到开发环节中来,更灵活地满足自身需求。


当然,他还强调,低代码去的不只是技术栈复杂度,还有沟通的复杂度。


数字化转型过程非常强调业务与技术的融合,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的交互会越来越多,并且在一些企业,二者之间还会存在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等角色。由于话语体系和关注重点的差异,不同角色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始终是一道难题。


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汽乘用车(以下简称“上汽乘用车”)为例,据王炯介绍,以前上汽乘用车遇到的一个挑战,就是人力资源部门给 IT 部门讲了需求,但 IT 部门不理解,或者需求一直在变化,这带来很大的沟通成本。而基于与西门子低代码开发打造的 iFactory(智能工厂),这个问题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解决。


比如,在构建“智能工厂精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过程中,上汽乘用车内部并没有 IT 部门的大规模参与,人力资源部门反而成为了该系统项目的核心主力。通过低代码平台,人力资源部门相关人员自己就可以通过拖拉拽的方式,根据自己的业务要求快速完成系统配置,并且由于对自身业务流程和需求非常清楚,整个开发和迭代过程更加高效,即便遇到问题也能很快完善。


不过话说回来,要让整个流程保持顺滑,技术栈的简化也很重要。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借助低代码的强拓展性和连接性,把底层多个数据、多套系统、多种技术进行融合;而对于非技术人员来说,通过低代码开发平台上的“预制件”,以及二维图形化的呈现方式,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技术。


如此一来,就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高频变化的数字化需求和应用软件开发资源有限的问题。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突发状况时,这种高效应对的能力会显得极为重要。比如,在疫情影响的特殊时期,整个汽车产业都面临着零部件供应短缺的窘境,“缺件车”越来越普遍,如果不能对这些产品做有效管理,可能让整个生产管理陷入混乱。


针对这一情况,上汽乘用车利用西门子低代码平台只用 2 周时间就开发上线了“缺件车管理系统”,所有的缺件信息、零件号、库位号、返修计划、返修控制报交等信息全部在系统中统一管理,避免了手工统计、人工处理可能造成对信息错误、过程难以控制等问题。


据了解,截止目前上汽乘用车基于西门子低代码开发已经实现了包括智能工厂精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缺件车管理系统、ME 工时系统、QMS 质量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的上线。除了新应用的开发,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原有核心系统(如 ERP)的功能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比如,过去的系统功能几乎都是标准化的,但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中会出现大量定制化需求。对此,上汽乘用车同样也在利用低代码实现对系统的重新打造,不断满足前台业务部门的需求。

不是为了替换传统技术栈,而是盘活它们


王炯强调,低代码不是要替代传统的开发模式,也不会替换企业现有的技术栈,而是通过打通系统孤岛,盘活技术栈,让原有的系统迎来“第二春”。


据他介绍,在西门子低代码的服务体系中有很多保护企业原始投资的理论基础。比如“双模 IT”,西门子低代码强调的理念是,让ERP、QMS 等稳态系统保持不变,只对面向前端的敏态业务应用做快速迭代,同时保持二者的数据和界面连通。


“稳态系统改起来可能特别困难而且二次翻修成本投入又大,但企业又希望很快响应业务需求,这时候就可以用低代码快速地把 MVP(最简化可实行产品)做出来,先去试行一段时间,真的有价值再做夯实,等有效性满足后再做到一致性。”王炯强调。


还以上汽乘用车为例,基于其数字化转型战略,公司在 IT 的整体架构层面除了要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外,还需要将企业内部各板块如:“智慧供应链”、“智能工厂”以及“数字化营销”高效连通起来。但是,仅仅就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构建,就有很多技术细节要处理。


“工业互联网不同于消费互联网,需要有 IT 和 OT 的融合,融合的时候要采集大量的数据。如何把数据标准化,将多种硬件进行链接,这很重要。”阮铭表示,“在上汽乘用车的工业互联网战略框架中,包括顶层的 ERP、MES,底层的自动化和现场设备等等。而低代码的价值,是把底层数据采集起来后,一方面在中间层次发力,执行现场设备监控;另一方面在上层发力,帮助连通 ERP 和 MES 等核心系统。”


事实上,数据的打通是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前提,但是和上汽乘用车一样,传统企业中普遍存在大量零散数据和烟囱式系统,导致他们难以形成端到端的交互能力。


再比如成立于 1992 年的中山贤邦制衣厂(以下简称“中山贤邦”),由于过去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长期割裂,导致公司层面无法掌握消费者的偏好,获客越来越难,同时成本也无法把控。据了解,中山贤邦原本的报价数据都是通过 Excel 进行人工记录,由每个跟单员自己进行订单的跟进,很多时候某个客户是不是真的能带来收益完全没办法判断。


为了这一问题,中山贤邦借助西门子低代码开发平台开发了 PLM 系统,系统上线后,不仅全部报价流程都在系统上完成,并且通过与原有 ERP 系统的对接,还实现了对数据的统一管控和管理,包括支撑企业部分客户管理、供应商管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筛选优质客户群体、实现企业流程监管和数据分析。


举例来说,当跟单员收到客户的询价需求后,可以在系统中进行物料配置,自动生成报价和板式,直接从系统下载就可以方便地发给客户,客户确认后通过系统流程到开发组进行做板,做板完成后跟单员和客户沟通验证直至满足客户要求。过程中不断在系统中更新和调整物料,财务管控部门可以直接在系统上做出成本统计报表,用图表的形式展示给管理层以便决策。


阮铭总结了低代码平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三个核心价值:一是用户体验,即满足前端千人千面的业务需求,支持移动原生;二是持续创新,通过降低技术门槛,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创新快速试错,降低创新成本和技术外采比例;三是数据驱动,即通过汇聚所有信息化系统、打通多种类型资源,帮助企业实现跨域的全面分析。


“这样一来,企业在开展很多业务的过程中就不需要再过多关注技术底座,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到业务上,去拉通各个业务端到端的链条,实现业务价值的最大化。当技术本身不再成为一个挑战和羁绊,思维和业务模式就会成为企业最核心的东西。”阮铭向 InfoQ 记者强调。

不是取代开发者的工具,而是赋能业务数字化的平台


那么,为什么拥有那么多显而易见的优点,低代码仍然受到质疑?其实背后也并不是全无原因。


比如,谁才是低代码的使用者,这一直是一个争议点。有不少人会对低代码存在这样的感官,认为它贬低了传统开发人员的价值,甚至可能对开发者的工作取而代之。但事实上,低代码的主要受益人群应该是终端用户,并且,他们能够完成的也只是最简单的组件重组和配置,其中,“预制件”的准备以及相对复杂的应用开发仍然需要由开发人员完成。


所以,我们看到西门子低代码提供的实际上是两套开发环境。一套是面向业务人员的浏览器版本 Studio,操作者可以在其中拖拉拽,搭建简单的、小快灵的、部门级别的应用;另一套是面向技术人员的线下版本 Studio Pro,可以和VSCodeEclipse等开发环境融合在一起,开发更加复杂的“高代码”应用。


换句话说,低代码平台的价值需要通过业务和技术双方的协作来实现,二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具体的需求也不一样。


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仅靠低代码事实上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在一些特定场景,可能仍然需要依赖传统开发模式的介入。但有些企业无法认识到这一点,过高的期待导致对低代码的价值评估并不那么准确。所以,在企业考虑是否接受低代码时,合理的管控预期非常重要。


再比如,低代码平台虽然看起来只是一种开发工具的引入,但带来的可能是企业内部整个开发流程甚至工作模式的改变,而这种改变的影响范围和成本投入都是巨大的。所以,企业想要用好低代码,一定不能只把它视为技术工具,还需要组织和流程层面的多重保障和推动。


对此,作为技术提供方,西门子低代码已经做好了长期布局和陪伴的准备。阮铭表示,西门子低代码在中国市场采取的是“三步式”进阶策略——即低代码的社交化、个性化和智能化。


其中,社交化强调将低代码从个人 IT 实践延展为集团式语言和技术暗号,从而真正为企业级组织重塑整体人员的 IT 行为模式;个性化着力行业企业技术栈的原生基础,无论组织机构的核心系统差异,西门子低代码都能实现进行衔接及融合;智能化则是对人工智能(AI)辅助开发流程的概括,覆盖性能调优、页面绘制和逻辑编排,赋予开发人员前瞻性架构理念。


以智能化为例:“通常来说,一个系统项目涉及数百个功能点,这时候 AI 起到的作用就是帮助用户快速理解,把不同的功能点分配到不同的日志、优先级和到不同的开发框架。”据阮铭介绍,从 2017 年到现在,西门子低代码总结了 500 多万个逻辑,并且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可以对其中的数据不断训练,对于开发速度和开发效果的支持会持续叠加和优化,“比如,前面开发了四五个小的功能点,平台就会提示接下来是不是要创建一个报表应用和决策点分支,也就是说,低代码平台在里面是有预测性的。”


所以,究竟低代码在如今的数字化语境下能真正破除业界的争议吗?必须肯定的是,这是低代码一次关键的机会。虽然它不是万能的,但相关的产品和技术数十年来一直在持续升级,对于企业数字化创新而言,它能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


不过同样要强调的是,企业需要的是能够真正深入业务场景,具有领域知识的低代码平台,而不是简化开发的工具——这类低代码一定不是以取代技术从业者作为目的,而是赋能业务人员,让数字化业务灵活高效地运转、验证、迭代。反之,对于企业而言,也必须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充分梳理流程的基础上找准低代码的切入点。

2022-09-16 12:387769

评论 1 条评论

发布
用户头像
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个_个)

低代码的主要受益人群应该是终端用户,并且,他们能够完成的也只是最简单的组件重组和配置,其中,“预制件”的准备以及相对复杂的应用开发仍然需要由开发人员完成。

2022-09-16 14:42 · 浙江
回复
没有更多了
发现更多内容
在数字化语境下,低代码这次能破除争议吗_语言 & 开发_高玉娴_InfoQ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