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monyOS开发者限时福利来啦!最高10w+现金激励等你拿~ 了解详情
写点什么

林仕鼎谈数据中心计算(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2013-04-03
  • 本文字数:4070 字

    阅读完需:约 13 分钟

《失控》中提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比如,把 5 只蜜蜂加起来,仍然是 5 只蜜蜂;把 10000 只蜜蜂加起来,可就不仅仅是 10000 只蜜蜂了:它是一个蜂群,具备很多只有蜂群才有(而蜜蜂没有)的特性。

那么,把一万台服务器加起来,我们能得到什么?

在 IDC 时代,这一万台服务器就是一万台服务器,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使用各自的计算能力和存储,互相之间的交集无非是抢夺一下网络带宽。

现在,情况已经在转变:我们尝试让这些服务器把资源共享出来,服从统一的管理。一万台服务器现在变成了一个集群,同时它还有另一个名字:云。

我现在就是把数据中心当做一台机器来看。

林仕鼎如是说。

从百度基础架构部主任架构师到基础体系首席架构师,林仕鼎对数据中心各层架构的理解和构思,逐渐都投射为百度云的实现。从学术界到工业界的跨界背景,在操作系统内核、存储系统、分布式系统等领域的多重经验,决定了他独特的眼界和架构理念。

2013 年年初,林仕鼎公开介绍了百度在南京的数据中心,并提到了百度定制的 SSD 和将在今年取代 BDDB 的新型存储系统 CCDB。在微博中,林仕鼎说道

下一个我要隆重介绍的神器是百度 SSD,这是我一直鼓吹的 Datacenter Computing 领域中 application-driven, software-defined 设计理念的典型实践。

根据林仕鼎的介绍,百度 SSD 的性能达到 PCIe Flash 的两倍,SATA SSD 的六倍。这是如何做到的?这个定制 SSD 搭配 CCDB 的设计理念跟以前的存储思路有何不同?这会对其他底层软件的设计思路产生怎样的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InfoQ 编辑与林仕鼎先生进行了一次深度交流。在这次将近两个小时的对话当中,仕鼎谈到了基于 PC 的设备和基于数据中心的设备的根本性不同,设计针对数据中心的底层软件都需要考虑到哪些方面,百度在软件定义硬件的其他方向的一些工作,以及关于 12306 的一些看法。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InfoQ 会将这次对话的内容分批整理、发布。

今天的主题:为什么要针对数据中心设计一套与以前不同的存储系统?

桌面 / 嵌入式 / 移动系统 数据中心 使用场景 单用户多任务 多用户单任务 物理并行度 少 极多 容错需求 本机处理容错 多机处理容错正如同很多蜜蜂构成蜂群一样,由很多服务器构成的集群,拥有很多不同于单机的特性。但是,在数据中心发展的过程中,单机一直被当做最小单元来处理,正如同蜂群的最小单元是蜜蜂一样——如果把单只蜜蜂再往下分解,会造成无法重组回蜂群的情况。

就自然界而言,这样的处理方式最为灵活,很能满足蜜蜂这个族群的发展需求。但是,自然界的选择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效率低下。对于数据中心而言,其实并没有必要把单机作为最小的单元来处理。这就是林仕鼎提出的数据中心计算的核心思想:让蜂群的意志直接操作最基本的组件。

从单机到数据中心,使用场景有何不同?

以前的 SSD 是为桌面系统和嵌入式系统准备的,可以说是单用户多任务的系统,并没有考虑到很多并行性的问题。

林仕鼎举了一个桌面端应用的例子:

作为通用操作系统,桌面操作系统可以运行很多种任务,这样的系统对底下 IO 的优化并没有做特别多,因为没有这样的需求。比如 Email 客户端吧,现在没有一个 Email 客户端能够处理几万封邮件的:无论是我现在在 Mac(SSD)上用的 Mail,还是用 Outlook,一旦我邮件超过一万封以上,它就非常慢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设计,有很大的历史原因:

在 PC 时代,软硬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厂商们共生于其中,形成了一套标准,没有哪个厂家能独立构造整套体系。对于设备制造商而言,其设计首先不是考虑性能,而是考虑如何兼容这套标准,怎样更方便的让开发者在上面编程。存储设备面对的是标准的接口,比如文件系统或者嵌入式的 SQLite DB。这层软件不变,下层硬件就只能屈就于它。所以,为了能适配这些软件,SSD 要对外提供单一设备接口,并隐藏细节,比如要先擦除才能写入等等。于是,在优化之后,SSD 拿出了 20~30% 的空间来做写缓冲,又使用内存的映射表达到擦除平衡延长寿命。

然而,数据中心对存储的需求是不同的:

在数据中心里,上层的存储系统可以面对很高的并行度,并没有单一设备接口这样的要求;而且类似读写平衡这样的处理,也已经在软件层面上完成了。

数据中心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我们针对数据中心做的应用,通常都是一个专门的应用,这个应用是单任务多用户的,而且用户非常非常多,IOPS 至少都是几万、几十万这个数量级。这就对底层的要求很高。可以说,需求变了。

在数据中心里,存储系统本身已经做了很多的事情:

比如从存储系统过来的写操作,本来就不会对某一个单元写得特别多,它一定是均匀来写的。也就是说,我在上面已经做了写缓冲,也做了读和写的均衡,所以下层就不用做了,我们就可以把这些逻辑移出来。这样一来,SSD 就变得很简单:你只要提供简单直接的存储功能就够了。

这样的存储系统,不再需要有“自我意识”的底层硬件设备:

在存储系统看来,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分解和组织的机制之后,对于存储设备的要求就是一堆的块设备。它同样也可以不用依赖文件系统。虽然我们可能还在使用文件,但其实都是定长的数据块。然后对于这些块来说,我们其实还可以把块空间直接映射到 SSD 里面去。

所以,我们把 SSD 上的写缓冲、映射表这些设计,这些控制逻辑,全都去掉。这样就把延迟和浪费的因素都去掉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性价比能够高。硬件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只是把它的架构变了。

针对单机和数据中心在并行度方面的不同,又做了什么?

林仕鼎简单介绍了一下以前的文件系统的设计场景:

以前,文件系统是针对单个硬盘设计的。这样比较简单,但缺点是没法将多个硬盘的并行度充分发挥出来。以前的数据库系统设计也是一样,希望面对单个硬盘,容量很大而且不会出故障。这就是 RAID 卡的作用,把一台服务器上的多个硬盘整合起来,加上冗余算法,形成一块大硬盘。这么做的好处是上层软件不需要有太复杂的控制逻辑,但坏处是降低了并行度也增大了延迟。

这跟 CPU 的情况其实类似:

再好比以前操作系统设计的时候,它面对的就是一块 CPU,后来多 CPU 出现时才改造成 SMP 的架构。但后来到了几十个核的时候,SMP 也不合适了——它的上限基本上在 16 个核左右,多了性能有问题。不过,对于 PC、手机来说,单个设备本身的并行度并没有特别大的改变,所以架构也并不需要特别去调整。

现在到了数据中心里面,量变已经引发了质变:

以前这么做是合理的,因为大家协同工作,所以兼容性和标准接口变得重要。在 PC 体系中,需求确定后,软件系统也就确定了,于是硬件只能在标准接口下发展。但数据中心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重新考虑整套软硬件体系的构建,只要能满足最终的应用系统需求,兼容性和既有标准都不再重要。

此时,我们希望中间的层次越少越好。因为存储系统已经做了大量的数据管理工作,本身也具有操作多个硬件设备的能力,而且也不再依赖文件系统。正是因为存储系统能够直接访问硬件设备,我希望底下的并行度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出来,暴露物理细节而不是隐藏起来变成一个设备。

我们在设计存储系统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个并行度。比如,一个服务器上可能挂了十几块硬盘,我们能同时调度这十几块硬盘,使它们能很好的并行工作。

针对高并行度的设计,其实林仕鼎在五年前就已经在 BDDB 上进行过实现,并专门为此找到硬件合作伙伴定制了设备:

在 2008 年前后,RAID 卡还是服务器的标配,多数存储系统的设计还是集中在数据组织上,对系统架构与硬件资源调度的考虑较少。在我设计 BDDB 时,采用了全异步的架构,可以对多硬盘、多网络和多 CPU 进行调度,RAID 的存在反而成了障碍。但要把 RAID 卡拆掉却非易事,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说服厂家给我们设计了一个 12 块硬盘直连的服务器型号。这个新型号现在已经是存储型服务器的标准了,但在刚开始使用时故障率很高,我们的存储系统一开始也不成熟,二者都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逐渐稳定下来。另外,这种服务器型号是先在中国开始应用然后再向美国推广的,这在过去是很少有的。

当然,现在的实现可以获得比当时更高的并行度:

我们 SSD 的做法就是充分暴露物理细节,尽可能让每个单元都成为可以被独立调度的设备。极端情况下,甚至每一个颗粒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单元——如果总线够宽、通路控制器够便宜的话。当然,具体能并行多少还要看成本和收益的折中。最终选择某个粒度形成最小的单元,这个单元可以独立控制,然后有多少个这样的单元,也就有了多大的并行度。

针对容错的设计又有怎样的不同?

单机的设计理念,一定是要越可靠越好,因为你只有一台机器,坏掉就没了。所以要在里面加很多冗余信息和校验逻辑,这样在出现错误之后还可以恢复回来。

分布式集群的概念出现之前,针对更多存储的冗余设计仍然是一样的思路:

以前的服务器在设计上的很多逻辑是从桌面上过来的,像是 RAID 卡,也是一个单机的思路,在内部做冗余,因为我能够控制的只有这台机器。

到了数据中心时代,还是那句话,量变引起质变。

在数据中心里面,我们已经不是从一个单机的视角去考虑这些事情了。

我们的存储系统,天然是分布式系统。分布式系统假设所有的设备最终都会发生故障,所以它可以容忍任意一台设备出现问题。因为没有什么设备可以做到 100% 可靠,我这个数据一定要分布到不同的机器上去——现在的工业标准是三个副本。

当我们把数据的副本放在不同的机器上时,我们以前所有的限制都可以去掉了。而且以前单机上的数据验证逻辑,也可以不要。RAID 卡的容错功能也可以去掉,它带来的修复和管理成本很高,可靠性却不如三个副本。这样,我们可以提升性能,也能再省一些空间出来。

总结

以上,林仕鼎总结了数据中心计算中,在系统设计上跟单机系统的三大区别:使用场景、硬件并行度、以及对容错的处理思路。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整个数据中心就是一台机器。

接下来的对话中,林仕鼎会介绍设计一个数据中心级别的系统时的一个关键概念:分层。敬请期待!

在 4 月 25 日 QCon 北京的主题演讲上,林仕鼎将会带来主题为《架构设计与架构师》的分享,就系统领域中基本的存储、计算、分布式技术以及服务模型进行分析,从另一种视角看待这些领域问题。敬请期待!


感谢马国耀对本文的审校。

2013-04-03 00:397572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发现更多内容

SpringCloud-Gateway动态路由之Nacos,BATJ等企业Java面试知识分享

Java 程序员 后端

Spring学习总结:IOC基础(1),java反射面试题及答案

Java 程序员 后端

Spring学习总结:IOC基础,2021Java开发现状分析

Java 程序员 后端

SSM框架-SpringMVC详解,java反射和注解原理

Java 程序员 后端

SpringCloud SpringBoot 前后端分离企业级微服务架构源码赠送

Java 程序员 后端

SpringCloud 学习总结(思维导图),学习mysql基础教程

Java 程序员 后端

tomcat优化——并发和Tomcat线程数,mysql集群原理详解

Java 程序员 后端

Tomcat目录结构,java基础教程第三版

Java 程序员 后端

SpringCloudRPC调用核心原理:RxJava响应式编程框架,观察者模式

Java 程序员 后端

springCloud学习三之Eureka健康检查,java开发api接口教程

Java 程序员 后端

super与this在成员变量,成员方法,构造方法方面的作用

Java 程序员 后端

springBoot集成Mybatis,linux系统编程手册pdf百度云

Java 程序员 后端

SpringCloud学习之【NACOS实现服务的注册与发现】,kafka基础原理

Java 程序员 后端

String的内存分配与拼接操作,mysql数据库教程课后题答案

Java 程序员 后端

SSM框架整合过程总结,书籍+视频+学习笔记+技能提升资源库

Java 程序员 后端

synchronized 中的 4 个优化,你知道几个?,rocketmq教程教程

Java 程序员 后端

springcloud实战:服务间通信—,java系统开发教程

Java 程序员 后端

springcloud(三)网关zuul,mybatis工作流程面试

Java 程序员 后端

Spring面试题整理,springboot视频教程谁的好

Java 程序员 后端

SQL:我为什么慢你心里没数吗?,java面试说我基础太差

Java 程序员 后端

SpringBoot:定制-Actuator,深入java虚拟机百度网盘

Java 程序员 后端

Spring面试题整理(1),真是经典中的经典

Java 程序员 后端

spring源码系列-beanDefinition(子路),mybatis和spring整合原理

Java 程序员 后端

this与super关键字(阿里巴巴面试竟然问道这个了…,ubuntulinux操作系统实用教程

Java 程序员 后端

spring源码系列-beanDefinition(子路)(1),壁虎java视频百度网盘

Java 程序员 后端

Srping全注解开发---AOP模块,教科书般的排查与分析过程

Java 程序员 后端

ThreadLocal内存泄漏分析与解决方案,java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篇答案第六章

Java 程序员 后端

springcloud服务与服务之间的调用(Feign),java支付模块架构

Java 程序员 后端

springcloud(一)注册中心eureka,Mycat和Mysql搭建高可用企业数据库集群

Java 程序员 后端

Spring中经典的9种设计模式,一定要记牢,springboot热启动原理

Java 程序员 后端

Spring框架技术总结(二),java自学视频免费

Java 程序员 后端

林仕鼎谈数据中心计算(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_服务革新_sai_InfoQ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