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程序原本(四):系统的基础部件

  • 2020-02-13
  • 本文字数:2329 字

    阅读完需:约 8 分钟

程序原本(四):系统的基础部件

编者按:本文节选自周爱民著《程序原本》一书中的部分章节。

系统应付规模问题只有两个总法则

聪明的曹冲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此前我们仅仅将这一思想归纳为“通过某种系统将大象的重量映射为石头的重量”,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只触碰到了这个问题的一个解——映射,而“为什么需要映射”才真正是问题的本身。


曹冲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认识到“不能称象”的本质原因是:大象不能被分割。“不能分割”才是灾难之源。因此,如果系统如我们此前所讨论的,是“通过在程序组织上的结构化来解决规模问题”的一种策略,那么程序所解决的问题集“能否分割”以及“如何正确地分割”,就是所有系统问题的核心所在。


对此,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如果“被运算对象”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我们可以将它映射为可分割的对象。但即使这个解总是存在的,我们也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半。因为在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物:秤。


秤,实质上就是一个数据处理系统:


  • 其一,它具备一个数据处理系统的两个基本要素:处理信息与反馈信息,例如称一块肉,并反馈结果:二斤六两。

  • 其二,它存有一个基本限制:能够处理的信息边界,例如只能称重 100 斤。


也正是因为秤的数据处理能力有限,我们才称不出大象的重量。所以整个“称象问题”既可以看做是“象太大”1,也可以看做是“秤太小”。


1 可见“象太大”才是最原始、顶层的根本问题,所谓“大象不能分割”事实上是“化整为零”这个求解方案所带来的第二层问题;而“将大象重量映射为石头重量”,是进一步的求解方案。“映射/如何映射”作为第三层的问题,是远离原始问题的以及其本质的。


我们的计算机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计算系统的本质就是“算数”。而“被运算对象”的分割只是解决了其中“的问题”。因此当我们将逻辑上的计算系统映射为一个实际实现——例如“称象”或者“计算机”时,我们也可以尝试去解决“的问题”。


换言之,系统应付规模问题的总法则只有两个:


运算能力的分布,以及运算对象的分布。

分布的两个基本特性:可拆分与可处理

但什么是“分布”呢?


分布并不等于分割。“分割”是指一个问题集(无论是运算能力还是运算对象)能否被切分,例如前面一再提及的大象就是不可被分割的。而“分布”,指的是分割的结果能否被各个独立地加以处理。因此,我们说大象映射为石头之后具有了“(数据的)可分布性”,并不仅仅是因为在形式上进行了分割,还因为这些石头能被逐一称重。所以说:


“可拆分”与拆分的结果“可处理”,这两个特性在“分布”中缺一不可。


与一把秤相类似,一个函数实质上也是一个数据处理系统:


  • 其一,很明显,它能“处理数据”2并反馈一个返回值;


2 这其实并不那么明显。其一,处理(process)是函数的基本抽象含义,如同它在数学中的含义是求解;其二,数据(data)是处理的具体对象,这是函数入口参数的基本抽象含义,如同数学中的公式是函数,而代入公式的那些数才是求解的问题(即数据)。


  • 其二,函数能处理的数据也有类型、边界以及运算总量的限制。


就我们通常使用的、单处理器的个人计算机而言,“所有软件构成的全集”所提供的功能总和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函数”(设为函数 F)。因为从计算机通电运行开始,系统开始了唯一一个程序入口与处理过程:


  • 步骤一:进行系统自检、BIOS 预设等常规的、硬件系统自有的处理程序;

  • 步骤二:尝试按照约定次序加载移动存储、外部存储等设备中的处理程序3


3 引导光盘、引导软盘,以及硬盘活动分区的引导扇区等。


  • 步骤三:将系统的控制权转移给步骤二中找到的处理程序(的入口)。


请注意,在上述这个过程以及其后的全过程中,处理器(CPU)的处理其实是在单一的时间序列中进行的。而我们的操作系统之所以能同时运行多个程序(例如 Windows 的资源管理器与记事本),以及在后台与前台运行不同的服务与应用程序等,是操作系统:


  • 将“所有软件所提供的功能总和”,即是我们上面假定的函数,分成了多个函数,计为

  • 理解为进程的入口,并假定 可以再分成多个函数,计为

  • 理解为线程的入口,并假定 可以再分成……


可见我们的操作系统(或某个硬件环境下的软件系统)无非是在对需要运算的总量进行拆分,并尝试将这些拆分结果分布在“不同的逻辑单元”4中进行处理。


4 这里仅基于 Windows 系统的“进程-线程”模型进行讨论。事实上这些逻辑单元在不同系统中有着多种类型、多种层次与关系的抽象,例如作业(Job)、任务(Task)、进程(Process)、线程(Thread)、协和(Coroutine)、流(Flow)、事务(Work)、会话(Session)等。


这一计算模型在单处理器时代被称为“分时处理”,即通过任务调度,将单一处理器的处理能力分配给不同的函数。这些函数在宏观层面上是同时运行的进程、线程等执行体,即并行5;而在微观层面上是分时运行的、单处理器的时间序列下的一个时间片,即串行


5 注意这样的实现其实是基于“进程-线程”模型的并发(Concurrency),这些执行体只是在宏观上看来是并行的而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与串行(Sequential)相对的并行计算(Parallel, Parallel computing)。


回顾分时处理模型,其核心仍然基于“顺序机器”这一基本假设。与此相应地,其基本计算逻辑也是基于结构化程序设计观念,即可以将分支逻辑与循环逻辑统一为顺序逻辑的一个部分。进一步地,也可以将函数理解为一个子函数序列的连续运算。再进一步地,可以说:


如果子函数可以分布,则整个系统是可以分布的。


图书简介https://www.ituring.com.cn/book/2429



相关阅读


程序原本(一):应用开发基础


程序原本(二):应用开发技术


程序原本(三):开发视角下的工程问题


2020-02-13 14:005540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发现更多内容

京东商品详情API的调用流程与步骤

技术冰糖葫芦

API 文档 API 测试 API 优先

在Pytest中使用Fixture作为参数的高级技巧与最佳实践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什么是Fixture作用范围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算法性能评估: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的全面解析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2024-07-31:用go语言,给定两个正整数数组arr1和arr2,我们要找到属于arr1的整数x和属于arr2的整数y组成的所有数对(x, y)中,具有最长公共前缀的长度。 公共前缀是指两个数的

福大大架构师每日一题

福大大架构师每日一题

经典排序算法:冒泡排序与选择排序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管道应用、消息收发与FIFO:先进先出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LIFO(后进先出)、函数调用堆与栈的区别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缓存失效下的熔断和降级以及测试方法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Pytest中autouse参数的用法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使用pytest.ini 文件配置默认参数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Pytest-ordering自定义测试用例执行顺序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一文探究传统数据仓库、数据湖与 Data Fabric(数据编织)的差异

Aloudata

数据仓库 数据湖 ETL Data Fabric

认证!云起无垠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AIIA成员单位

云起无垠

自写Json转换工具

不在线第一只蜗牛

json

Pytest中Fixture的yield用法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Pytest 插件的种类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Redis哨兵模式的设计架构及其机制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GitHub星标4000!清华大牛的CTF竞赛入门指南,真的太香了!

我再BUG界嘎嘎乱杀

网络安全 信息安全 CTF 竞赛 网安

详解HTTP代理与SOCKS代理之间的差异

IPIDEA全球HTTP

通过Fixture实现参数化测试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redis 的数据同步策略以及数据一致性保证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苹果发布会分享思考:重新定义 AI 交互体验

inBuilder低代码平台

开源 用户体验

Go-Zero实战:抽奖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王中阳Go

go-zero

程序原本(四):系统的基础部件_文化 & 方法_周爱民_InfoQ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