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风靡全网的 Web 3,到底是个啥?

  • 2022-08-26
    北京
  • 本文字数:6197 字

    阅读完需:约 20 分钟

风靡全网的Web 3,到底是个啥?

作者 | 刘燕,王强


近一年多来,技术圈最热门的话题一定少不了 Web 3 的身影。Web 3 的追捧者将它视为互联网的未来,但更多人仍然对这一概念感到云里雾里。


Web 3 的定义与落地时间都充满争议,甚至有人指责它只是又一次技术炒作。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 Web 3?Web 3 能否实现支持者的预期?针对这一话题,《InfoQ·极客有约》特别策划了一场「共话 Web 3」专题直播。


本场专题直播共组织了两场线上圆桌论坛,邀请多位对 Web 3 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共同探讨这一新晋技术概念,希望帮助国内开发者和感兴趣的朋友更好地了解 Web 3。


第一场圆桌对话的主题是《爆火的 Web 3,到底是什么》,本场主持人是 MRS 联合创始人,《人工智障》系列作者 Mingke,对话凯云实验室(KEN Labs)CTO 杨威理(William),腾讯云区块链资深架构师梁永甫两位嘉宾。


本文将圆桌对话的精华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主持人 Mingke:从区块链到金融科技,从去中心化到元宇宙,今天的技术世界有很多新概念、新名词。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很容易让人感到迷惑。最近流行的 Web 3 是之前多个概念的整合与升级,但究竟什么是 Web 3 还并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准确定义。那么各位能否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尝试对 Web 3 下一个定义?


梁永甫 : 我个人认为 Web 3 并不是一种单纯而具体的技术。它可能是一种趋势,或者一个时代的一个代名词,其中包含了非常多的内容,包括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新的应用或技术类型都会包含在这个大范围之内。所以,Web 3 是一个包含各种各样的技术、应用的抽象集合。


另一个角度讲,如果说 Web 1 是可读,Web 2 是可读、可写,那么 Web 3 就是可读、可写、可运维。这是大家最容易认可的一种定义,因为它不是特别具体,也就容易取得共识。


我们先把视角转到互联网上。互联网本身包含了服务端和用户端两大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 Web 3 和 Web 2 的区别,会发现 Web 3 在构造和提供服务时是一个相对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系统。 在这样的系统中提供的服务是生态型的,也就是所有人都可以提供自己擅长的内容,这些内容组合在一起可以为用户带来完整的、比现有服务更完善的产品。正因如此,Web 3 需要用区块链来构建去中心化的基础设施,从而建设这样的生态。


在用户端,Web 3 的重点在于“可拥有”。 所谓“可拥有”是指用户对数据和资产的控制权更大,很多内容会交给用户来控制。在用户体验和交互层面,Web 3 还会从现有的文字、图片、视频升级到 VR、AR 为主流选项。


杨威理: Web 3 诞生之初的愿景是互联网之父 Tim Berners-Lee 提出的“语义网”的概念。所谓语义网,是指数据在整个互联网层面实现互联,使分散在各处的数据能够彼此交流和共同更新,例如用户只需要修改一次账户信息,他在所有网站的账户就都会同步更新等等。这样以来,互联网上的信息就会更加准确和智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Web 3 的先驱者提出的方案就是用一个去中心化的项目来存储包括身份信息在内的用户数据。通过这种方式,数据的所有权会交还到用户手中,从而改善数据隐私问题。但今天所提的 Web 3 和语义网的概念还是有区别的。虽然两者的目的都是要重塑互联网,解决数据孤岛问题,给用户更多控制权,但 Web 3 会更看重数据的不可修改性,而语义网并不把不可修改作为核心的关注点。


主持人 Mingke:既然两位都没有对 Web 3 下一个非常精确的定义,没有明确 Web 3 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特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定义基于 Web 3 的原生应用?究竟哪种应用可以说是完全基于 Web 3 的特性开发出来的?还是说这种 Web 3 原生应用其实是并不存在的?


梁永甫:我认为在刚才提到的用户体验、数据归属权和服务提供方式三个层面上,只要应用在一个层面上满足新一代的特征(VR/AR、用户控制更多数据、去中心化提供服务),就可以称它为 Web 3 应用。 或者说,并不是说这三种特征全部满足才叫 Web 3 应用。在互联网向 Web 3 进化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见证许许多多新技术的诞生。这些技术会一点点改变这三个层面的应用形态,但这些层面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次性全部升级完成。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满足了一个层面的升级特征,就应该说这个应用是 Web 3 应用。


在这个进化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负面产物,有人会用一些应用来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但我们要意识到,整个 Web 3 的概念是中性的、包容的,是一个趋势、演进过程和未来方向,不能因为某一个应用好坏和成败来评判整个 Web 3。


杨威理: 我们内部也经常有讨论,探讨 Web 3,或者说下一代互联网中的用户会有哪些需求。这些需求中的大部分应该是新型的需求,与我们今天的日常应用场景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每天看视频、刷微博、玩抖音,这些应用的用户可能并不在乎自己发的抖音是存放在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的网络上。他们在乎的可能是去中心化的应用是否能为抖音用户带来更好的经济回报。内容创作者也会关注 Web 3 能否带来一些变革,能否在广告和打赏这样的主流收益方式之外创造更多可能性。


所以我们非常感兴趣的是,Web 3 的时代互联网应用能否延伸到更多领域。我们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 Web 3 能否创造出一批比较扎实的需求场景,既能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又能为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 我认为这才是下一代互联网标志性的特性或者事件,有了这样的场景才会有真正的 Web 3 变革,否则这个名词就只能停留在概念上。


主持人 Mingke:很多人感兴趣的是,现在究竟有没有一些能够让普通用户感知到的 Web 3 应用,比如说更加去中心化的即时通讯应用这样的案例。能否请两位分享一下类似的案例,或者对这样的产品做一些评价?


杨威理:目前我们看到很多 Web 2 时代的应用团队和公司在尝试将 Web 2 的应用类型迁移到去中心化网络上。比如说有团队在做去中心化的 YouTube,他们提供了一些工具让用户可以将视频同步到去中心化的平台上。同时他们还提供了新的创作收益机制。这种方式并不一定带来颠覆的效果,就比如说微信的用户并不会因为某个类似的通讯应用是去中心化的就去选择后者。究竟终端用户需要的是怎样的应用形态,这个问题还是见仁见智。所以,目前的 Web 3 生态还是处于相对早期的状态,还是处在一个“建设时代”。


以存储为例,我们有去中心化的存储方案,但还不够强大,跟主流的云平台还不足以抗衡,还需要长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会催生很多应用,它们的目的是帮助这些基础设施能够在现阶段表现得更好。这些服务的模式多多少少还是带有 Web 2 时代商业模式的影子,但大家依旧可以通过它们开始体验 Web 3 的基础设施。


梁永甫: 从一个更大的角度来说,所谓数字化是要做什么?数字化过程中的每一阶段,数字化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在每一个阶段,我们不会关注之前已经数字化的内容,而是会关注还没有被数字化的事物。比如说 Web 2 时代,很多资产是没办法数字化的。但有了区块链之后,这些资产的数字化道路就被打通了,所以新技术让数字化跨入一个新的阶段。


换句话说,数字化是一种增量式的发展过程,Web 2 提供的是 Web 1 的增量服务,而不是要颠覆 Web 1 的事物;Web 3 也不会颠覆 Web 2 的模式,而是会创造一种全新的模式,通过去中心化的服务方式创造很多之前没法创造出来的事物。这就是 Web 3 时代的一个标志。


主持人 Mingke:很多人也在问,Web 3 能够提供哪些独有的能力?比如说一个应用在 Web 2 时代做不到的事情,到了 Web 3 时代就可以实现了吗?


杨威理: 从应用的层面来讲不好谈,我可以换个角度,从经济利益分配这个角度来聊聊。拿 YouTube 举例来说,用户在平台上发视频后,通过广告收入来获取回报。谷歌从 YouTube 获得的广告收益中分一部分给创作者,但这块收益并不是一般的内容创作者可以议价的。


但在去中心化的网络机制之下,这个经济模型发生了改变。平台并不存在一个中心化的实体来分发收益,相当于我们就像在菜市场卖菜一样可以自己定价。创作者可以有相对自由的运营空间,在这种空间之下每个内容创作者得到的回报也会更高。如果我们还是以传统的 Web 2 的模式去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很难做出比 Web 2 时代更好的应用;除非我们衍生出一个全新的需求,或者创造出全新的、这些大厂商无法支持的技术,但这样的概率也是很小的。


所以一方面来说我们要从用户需求层面去挖掘,另外可能是在经济模型上推动变革,才能让消费者去主动选择。否则用户还是会倾向于使用他最习惯的一些 Web 2 应用。


主持人 Mingke: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不是可以说,短期看来我们还看不到具备非常明显的 Web 3 特征的应用?


杨威理: 在国内环境中,我至少目前没有看到有很明显特征的应用出现。


主持人 Mingke:这里引出一个问题 —— Web 3 需要怎样的土壤才能更好地发展?除了技术,还有经济、生态,以及开发者和消费者的思维等角度来看,什么样的土壤更适合发展 Web 3?


杨威理: 这里有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最近我们发现在印度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Web3 的接受度、流行度非常高。我们可以从这个现实来思考一下,或许能够从侧面解答上面的问题。


首先,非洲国家的数字货币在全球是发展最快的。一方面是因为当地用户采用数字货币可以很便利地转账和国际汇款,另一方面也因为非洲国家的银行服务相对落后、货币不稳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方方面面的因素决定了他们无法提供一个非常稳定的基础金融服务。所以采用这种低成本运营和维护的数字货币作为替代解决方案,对他们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这些国家经济相对落后,需要快速发展,数字货币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主持人 Mingke:听上去有点像当年的电子支付在中国的普及过程。中国用户跳过了信用卡时代,直接迈入了移动支付世界。永甫老师又是怎么看待这个话题的?哪些环境特征适合 Web 3 的成长?


梁永甫:我认为 Web 3 的成长与大环境的变化并不是强相关的。 比如说现在 Web 3 最流行的应用是 NFT,那么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用户都可以买到 NFT,从而体验到 Web 3 应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思考的还是 Web 3 究竟能够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比如说非洲用户没有微信和支付宝,他们就会通过 Web 3 数字货币来满足自己的支付需求。我们需要挖掘 Web 3 能够给用户创造的各种场景,这个才是最重要的。至于监管环境之类的因素影响并不是很大,称不上是一种决定性的因素。


杨威理: 就梁老师提到的 NFT 这个话题,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中做一些思考。比如说 Twitter 现在开始对接 NFT,用户可以购买 NFT 作为自己的头像。这听起来并不是一种刚需,但我认为这是一个起点。或许这些 NFT 创作物,将来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元宇宙或者虚拟世界里的个人表现形式。随着我们大家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地映射到元宇宙当中,这些 NFT 就有了真正的使用价值。


主持人 Mingke:就去中心化这个话题,我想到了一段历史。在互联网发展早期,电子邮箱协议是开放的,人人都可以用这个协议来搭建自己的邮箱体系,大家遵循相同的协议就可以互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个技术,所以我们有了 Gmail 这样的邮箱服务。自然而然,这样的服务就成了中心化的平台。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种中心化的过程让更多的人享受了技术成果,两位老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梁永甫:不管未来的互联网是什么样的形式,最核心的部分还是要给用户创造价值、提供服务。 有些服务可能更适合去中心化的形式,还有一些依旧是中心化的形式更好。所以我们还是要从用户需求出发,看看用户究竟想要什么产品,这种产品适合哪一种形式,哪一种形式更好,我们就选择哪一种。我们要挖掘那些更适合去中心化形式的应用,这就是 Web 3 时代,我们需要重点去做的事情。


杨威理: 我认为大趋势并不是说在一个战场上拼杀得你死我活。中心化有它的好处和优势,去中心化也自然有它的不凡之处。我们还是以电子邮件为例,像谷歌提供的 Gmail 方便大家使用,同时也提供了很不错的存储空间,所以我们基本上不需要操心垃圾邮件的的空间占用问题。这是因为谷歌提供了一些补贴,其他一些小厂商很难提供这样的补贴,所以就需要收取一些费用,自然很难与谷歌竞争。


那么在中心化的邮件服务领域里有没有去中心化的可能性呢?举个例子,我们是否能够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邮件服务器网络,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激励邮件服务器节点稳定提供服务?我们或许无法保证用户可以免费使用,但至少可以做到更低的成本,甚至让用户自己都可以参与建设服务器节点来抵扣一些开支。 总之 Web 3 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同的玩法,也是大家乐意去探索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域。


主持人 Mingke:最后这个话题,请两位嘉宾分享一下自己对下一代网络的看法。网络是由节点和边组成的,需要有协议让点与点能够连接起来。下一代网络的组成形态可能是非常多样的,那么下一代网络的节点、边和协议会有哪些变化,和现有节点等又有哪些区别?


梁永甫: 还是拿邮箱通讯为例。邮箱通讯是点对点的,比如我们通过一个邮箱服务器通讯,我跟你通信只有我们两个能看到。这意味着这个网络连接在数据层面是双向的,或者说是线状的。


但实际上,在未来我们想要构建的是一个真正的网状网络。比如说区块链上的一笔转账交易,不仅转账双方能看到,网络中的其他所有人也都能看得到。这是非常大的变化。


比如说现在买房要先找中介,再经过房管局登记再付款,那么未来要构建的是中介、房管局和买家卖家是多方共同参与交互网络。比如说我找了一个中介,房管局知道了,房主也知道了;我跟他签了一个协议说我要买房了,那么房管局那边知道了,银行那边也知道了,到时候就可以直接去放款了。这个形式可以改变我们提供服务的方式,我只要做一个动作其他人就全都能看到,其他人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就好,最后房子过户的过程就顺利完成了。我认为这种网状网络是真正的变革,可能会激发一些新的服务形式。目前来看,可能区块链是用来构建这种基础设施的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杨威理: 我基本上也赞同。另外补充一点,目前 Web 3 的话题里大家关注比较多的就是去中心化的身份验证。 比如我们向警察出示驾照,多多少少会展示一些个人隐私数据。那么如何在不揭露自己这些隐私数据的同时能证明自己是有驾照的?这就是去中心化身份验证机制要做的事情,在 Web 3 社区里也已经看到一些相关的产品和服务。


从技术实现层面来讲,Web 3 应用通常的做法是设置一个钱包。 用户个人的身份信息会存储在一个安全的网络之上,而需要公开展示的驾驶记录、病历之类的信息由相关机构颁发。颁发的这些数据并不留存在用户自己的钱包里,但用户有这个数据的密钥。当用户要出示这些信息的时候,可以向别人分享这个密钥,并让授权机构去验证。用户自己不需要构建服务器、节点平台这些基础设施,他只需要把自己的身份信息以及关键的密钥信息存储在自己可控的安全存储上即可,比如说软硬件形式的数字钱包里面。


主持人 Mingke: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上面由第三方提供的服务不只是针对一个人,应该是提供给多个人,那是不是就形成了一个服务对很多用户的中心化场景呢?


杨威理: 我觉得这些场景还不算中心化,因为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软件服务的供应商,大家都是通过去中心化的协议来提供服务。


梁永甫:去中心化并不意味着什么东西都要我自己去做,我还是需要别人给我提供服务的。另外服务也不等于中心化,所有的服务都由一方提供才是是中心化 ,比如说有人给我提供了存储服务,有人给我提供了基于钱包的身份服务,那么存储和身份对用户而言是一个完整的服务,也就是说这么一个完整的服务的不同部分是由不同的厂商给我提供,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服务反而是去中心化的。


主持人 Mingke: 非常感谢两位来分享对 Web 3 的看法,我们这一场的讨论就到这里。接下来的第二场圆桌讨论主题是《Web 3 的核心基础设施》,下一篇文章将总结第二场讨论的内容供读者品鉴。


以上内容仅代表受访者个人观点。

2022-08-26 10:004438
用户头像
刘燕 InfoQ高级技术编辑

发布了 1112 篇内容, 共 539.7 次阅读, 收获喜欢 1977 次。

关注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发现更多内容

软件测试 | 软件缺陷分为哪几种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软件测试 | 什么是CSS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Nacos 配置管理最佳实践

阿里巴巴云原生

阿里云 开源 云原生 nacos

第四届OpenI/O启智开发者大会即将在深圳启动

OpenI启智社区

人工智能 开源 开发者大会 OpenI启智社区

API Explorer 进阶之路 | 一篇文章快速入门!

华为云PaaS服务小智

ZooKeeper 避坑实践: Zxid溢出导致选主

阿里巴巴云原生

zookeeper 阿里云 云原生

万亿级对象存储的元数据系统架构设计和实践

Baidu AICLOUD

对象存储 百度沧海

软件测试 | web端常见bug解析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java培训学习后就业前景如何

小谷哥

软件测试 | Bug的定位方法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软件测试 | 什么是HTML?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软件测试 | JavaScript如何使用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SpringBoot动态配置文件及项目打包部署

微枫Micromaple

maven Profile springboot 部署 项目上线

云原生微服务应用平台 EDAS 2022 年度报告

阿里巴巴云原生

阿里云 微服务 云原生

文件同步是什么?解析6个最佳的文件同步应用软件

镭速

腾讯连续四次上榜福布斯2023全球区块链50强

科技热闻

现货合约量化交易系统开发机器人策略

薇電13242772558

量化

ONES 支持多项信创适配,打造自主可控的国产化平台

万事ONES

前端开发培训机构学习方法

小谷哥

软件测试 | 白盒测试方法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Relocating the Docker root directory

平凡人生

Docker

软件测试 | 常用测试策略与测试手段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大数据学习培训机构该怎么选择

小谷哥

软件测试 | 测试环境搭建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基于图的下一代入侵检测系统

NebulaGraph

图数据库 安全检测 入侵检测

解读 Java 云原生实践中的内存问题

阿里巴巴云原生

Java 阿里云 云原生

渲染速度慢,使用云渲染会快多少?

Renderbus瑞云渲染农场

云渲染 渲染慢怎么办?

RocketMQ 集成生态再升级:轻松构建云上数据管道

阿里巴巴云原生

阿里云 RocketMQ 云原生

设计原则 — O 开放封闭原则

Lemoon Can

设计原则 开放封闭原则

ChatGPT真的可以取代基础工作岗位吗?

老张

人工智能 产业发展 ChatGPT

软件测试 | 黑盒测试的方法

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

风靡全网的Web 3,到底是个啥?_文化 & 方法_刘燕_InfoQ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