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计算技术时代,许多人称之为物联网时代。无处不在的物联网,将再一次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
物联网的“前世今生”
无论是智慧楼宇、联网汽车还是智能工厂,所有智能化技术的核心都是设备间的网络互联,而这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物联网。
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概念的提出距今已经有近 20 年。1999 年,英国工程师凯文·艾什顿(Kevin Ashton)在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IoT”这一概念,即“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紧接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自动识别中心(Auto-ID)”,专注研究 RFID 技术以及智能包装系统,将物联网的概念变成了现实。顾名思义,物联网是物与物的连接,但本质上它也是人与人、人与物的连接——人通过一种物体,更大规模、更高效、更便捷地去连接另外的人和物体。物联网的终端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及配套的传感器,可以看作互联网的一种延伸。
物联网的概念兴起多年,但直到最近几年,物联网才真正步入连接数和应用场景增长的快车道。2016 年被称为物联网的元年,据华为 GIV 2025 预测,随着万物感知和万物互联的升级,一切都将被带入万物智能的世界;到 2025 年,个人智能终端数将达 400 亿,全球联接总数将达到 1000 亿,并创造 23 万亿美金数字经济。 万物感知带来的数据洪流将与各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产业。
创新技术带领物联网步入下一阶段
AI 与 IoT 结合,智联网将能为我们做更多。
智能、自动化和开放是当前物联网行业谈论最多的话题。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融合成为了 2018 年的主旋律,AI+IoT 联姻不断,越来越多的万物智联(AIoT)概念被提及。
在 2018 年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再度明确其物联网战略:“做大联接,深耕行业,打造产业物联网”。华为在会上强调,建设以“联接 + 云 + 智能”为核心的物联网基础设施,使能行业数字化转型,其中,云服务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可以使行业部署业务实现全球可达,而 AI 则是帮助物联网实现商业变现的关键技术,助力企业向用户提供有价值、可量化的服务。
发力 AI 智能以重塑物联网价值,华为并非独行者。2018 年 4 月微软宣布,计划在未来四年内,向物联网相关的各种项目投资 50 亿美元,用以提供智能化服务。此前,谷歌也曾公开宣布计划用 5000 万美元收购物联网平台 Xively,高调进军 AI+IoT 行业。市场调研公司 Gartner 和 IDC 等多家企业皆预言,“AI+IoT” 模式未来会取得巨大收益。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相辅相成,只有同时使用,才能尽显二者的优势。如果说人工智能像人的大脑,那么物联网就像人的神经网络,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智能生命体。
人工智能通过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对未来趋势性的推断。而物联网则肩负着数据收集的重任,通过嵌入在产品中的传感器和摄像头收集大量的环境和操作数据,不断将数据上传至云端,以被人工智能处理和分析并转化为可操作的见解。而这些见解和决策中的一部分又可以通过物联网和终端设备来实施。正是这种明显的协同关系,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间,将在全球范围产生数千亿甚至数万亿美元的价值,大量新维度的数据将为世界创造出无限可能。
以城市安防领域为例,城市安防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是现阶段 AI+IoT 的主攻方向。IHS Markit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共装有 1.76 亿个监控摄像头,而这一数据预计在三年内会增加到 6.26 亿个。与此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如果一旦发生案件,海量的图像及视频排查工作会成为工作人员的“噩梦”。而引入人工智能后,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在云端整合 AI 人脸识别技术,将收集到的数据上传至云端比对,并通过 AI 算法实现数据智能化分析、处理,既能解放人力,也能使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除了 IoT 云端中心的智能,华为发布的智能摄像头则是端侧智能的体现。华为的 AI 使能软件定义摄像头,能提升复杂场景下的图像处理能力 25 倍,并使低照环境下特征提取的准确率达到 85% 以上。它具备以下几大特性:第一,环境自适应:无论晴天、夜晚、还是雨雪、阴天,摄像头都可以自动调参,无需传统的人工调参,大幅提升效率;第二,基于动态算法加载,华为单一摄像头就可以运行多种应用,而传统摄像头每款只能运行单一应用;第三,支持在线升级,业务不中断。AI 使能的设备端能够带来比传统设备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这些输入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能够拓宽场景应用边界,从而带来更多商业价值。
近年来,智慧交通蓬勃发展,AI、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加速融入交通运输中,基础设施和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幅跃升。其中,车联网是物联网在汽车领域的一个细分应用,使用无线通讯、传感器探测等技术收集车辆、道路、环境等信息,通过车 - 车(V2V)、车 - 路(V2R)、车 - 人(V2P)等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使车和基础设施之间实现智能协同与配合,从而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控制、车辆智能化控制和智能动态信息服务的一体化网络。当前车联网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华为发布的 GIV 2025 指出,到 2025 年,联入 5G 网络的车辆将超过 6 千万,100% 新车都将连接网络,实现“交通 + 智能”。
2018 年,公安部交科所、中国移动、华为等六家单位牵头发起了无锡车联网(LTE-V2X)示范应用项目,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城市级 LTE-V2X 智能交通项目,涵盖了 240 个路口和 170 平方公里面积,开放了 40 余项交通管控信息,30 多个应用场景。该项目借助华为双模 C-V2X 路侧设备 RSU,配合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 C-V2X 软件系统,整合了多源融合感知、风险场景碰撞预测等 30+ 算法,最终做到了 30ms 以内的超低时延,在道路安全和出行效率方面均带来显著提升。除此之外,利用人脸识别和边缘计算技术,可以对车周围的电子围栏和异常轨迹进行检索,为司机建立安全驾驶辅助系统;将硬件终端设备采集的车辆行驶数据和司机数据上传到云端智能管理平台,还能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并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这仅仅是 AI+IoT 应用的冰山一角。 当 AI 遇上 IoT,包括消费、金融、汽车、文娱、高端制造、教育、物流、房地产、医疗等的行业,都将迎来新的变革。
构建未来世界
当前,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边缘计算等一系列新技术不断涌现,与物联网技术相辅相成,共同加速“物联网 + 行业应用”落地,相关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时有创新。
智能交通
当前,物联网应用于智能交通已见雏形,在未来几年将具有更强的发展潜力。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实时监控系统、自动收费系统、智能停车系统和实时车辆跟踪系统,可以实现自动检测并报告公路、桥梁的健康状况,并且可以帮助交通运输业缓解能耗、污染以及拥堵问题。
此外,现代车辆也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感测装置捕捉车辆、驾驶、乘客、周围环境的相关信息,开创前所未有的人性化行车体验。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敏捷网络等新 ICT 技术,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在运输服务方面,华为数字铁路、数字城轨、智慧机场等提供的创新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运输服务水平,让乘客旅程更便捷,物流速度更高效,城市交通更通畅,物流运输保障更有力。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已经成为 AI+IoT 概念和技术最大的落地场景,它指的是在城市的电网、交通等基础设施中嵌入监控感应器,包括射频识别、摄像头、GPS、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将城市内物体信息捕捉后经互联网传输实现互通互联,从而支撑社会治理精准化和公共服务高效化。
智慧城市就像是一个有机生命体,而赋予城市生命力的,是神经系统,不仅包含城市大脑,还需要从大脑到末梢的神经网络。华为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最新规模商用的技术,打造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和城市大脑。同时依托于华为在多种技术上的创新与积累,为客户构建智慧城市的开放平台,向下兼容多种终端,向上支撑各种应用。
例如,风筝之乡潍坊,依托华为 NB-IoT 技术部署了首个城市级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协调 39 个部门和 17 个企事业单位,陆续启动 12 类物联城市应用,让智慧潍坊 3.0 初现轮廓。
智慧园区
在智慧城市这一先行概念的引导之下,“智慧园区”的理念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华为的园区分布在全球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需要管理超过 400 万个联接对象。华为通过在自身实施数字化改造,打造智慧园区,把所有的风险和困难都经历一遍。华为智慧园区以 1+1+1(一套 ICT 基础设施、一个数字化使能平台、一个智能运营中心)的模式构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联接数字园区。
智慧园区改变了园区业务运营模式,园区管理从计划管控模式,转变为按需供应模式,高效匹配供需,带来显著改变。实现了对园区中的人、物、环境全联接,基于不同场景,构建起一个安全智慧、绿色的园区。
以华为深圳总部基地培训中心的智慧园区试点为例,项目投入运营以来,安防事件响应时间从 7.5 分钟降低到 2 分钟,处置效率提升了 50%;员工、访客在园区的体验也变得智能;综合能效下降 10%,设备寿命延长 10%。
目前,该方案已经在试点的三个华为园区中商用,未来将走向华为全球 170 多个国家的园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