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万种汽车配件中,维修人员可以通过拍照识别直接搞定,而不必再用 ID 编号对照长长的配件清单以及文字描述才能最终确认;通过 AI 与超清摄像头的结合,检测人员可以立即找到发动机缸盖的缺陷位置,重新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上便是发生在华晨宝马数字工厂中的实际场景,而这也再次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AI 技术是如何改变着传统制造业。
但上述所描绘的场景只是华晨宝马数字工厂中的冰山一角,为了深入探究华晨宝马在 AI 技术上的实践,一览华晨宝马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发展全貌。InfoQ 有幸采访到了华晨宝马数字化生产与物流总监戚海飞,以下内容根据 InfoQ 与戚海飞老师的对话编辑整理,以飨读者:
InfoQ:先请您介绍下您在华晨宝马主要负责的工作内容
戚海飞:目前我主要负责华晨宝马在中国 3 个工厂的生产制造领域和物流供应链领域的数字化工作,简单来说,既要确保每个工厂每时每刻所有数字化系统稳定运行,以保障生产运营的稳定性,又要负责新工厂、新车型项目里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同时还负责数字化转型在生产制造和物流领域的推广推动。
InfoQ:AI 产业虽然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但是传统企业对于 AI 技术的应用还不算理想,所以大家会认为 AI 技术在传统行业的应用速度和范围是低于消费互联网等行业的,从戚总的观察来看,这种说法是否符合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
戚海飞:传统行业和消费互联网有很大区别在于行业应用场景非常多样性,每家企业都有不一样的场景和价值诉求,这些的多样性为 AI 技术落地带来了极大的复杂性,所以在 AI 技术规模化部署的成熟度,行业 AI 专业人才,业务场景及价值的探索和落地等这些维度,传统行业与消费互联网等行业都不在一个层面上,这几方面正在快速发展中,但也是 AI 技术更能发挥价值的领域。
InfoQ:为了解决上述挑战,华晨宝马采取了什么方式进行应对?
戚海飞:华晨宝马在这一方面起步相对较早,我们在 2018 年就在内部建立了数字化技术部门,开始在云计算、大数据,AI、物联网等领域进行组织和人才团队的建立,业务场景的落地。若想将 AI 技术应用在工业场景中,需要了解内部的流程体系、业务知识等等,所以也就要求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懂算法,还必须懂业务。
我们在 2018 年的时候就有一个案例,这个训练模型的准确度在实验室非常高,但拿到现场就只有 60% 左右的准确率。这是因为在实验室中,周围环境都是稳定的,但在生产线现场会受到到很多挑战,比如光线角度,受到反光、昼夜,天气等因素影响,导致准确率降低。为了应对这个挑战,我们就要求技术人员都要去生产线去了解业务、观察现场,让他真正了解业务的痛点是什么,业务场景是什么。我们还会把业务部和 IT 部门的人放在一起工作,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业务人员也会被鼓励参与到技术创新当中来。
除此以外,由于 AI 技术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很多能力还不能够规模化的部署和应用。对于我们而言,重要的是要考虑怎么进行规模化的部署,降低 AI 技术的壁垒,我们目前已经把底层技术进行平台化、服务化, 比如把每个应用场景都会用到的图片/视频采集,模型训练,管理,发布等进行平台化处理,这样大大降低 AI 应用案例实现的技术门槛,实现成本和时间。
InfoQ:如何理解“把正确的技术用到正确的地方”这句话?又该如何判断技术的引入是否合适?
戚海飞:对于应用场景,我们核心的思想就是把正确的技术用到正确的地方,这本身就是一个企业的能力体现,需要很多的判断能力、考量能力,否则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在华晨宝马,我们会在技术可行性、投资回报比以及方案是否具备可复制性等方面,来判断如何将技术运用到正确的业务场景里。这里解释一下投资回报比,你可以简单理解成我们会对一个场景或者项目做详细的财务评估,比如到底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最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取得的回报是什么以及这个工艺被自动化以后能提升多少效率。
InfoQ:华晨宝马的数字工厂主要在哪些场景中应用了 AI 技术?
戚海飞:具体到华晨宝马的数字工厂中,我们主要在质量自动检测、工作效率提升以及生产规划部署等方面,运用到了 AI 技术。通过集成应用 AI 技术,华晨宝马不仅大幅度降低了生产复杂性,更有效提升了操作精准度,确保为客户生产交付最高品质的宝马汽车。
拿工作效率举个很小的例子,工厂的设备需要维护和维修,那就需要用到备件,但这些备件的种类多达七八万种。有些配件的体积比较大,可以在上面贴标签很好识别,但对于一些小不点的备件来说,辨识难度就变得很大。之前,就需要有经验的维修人员跟库管人员进行对接、沟通,但现在在 AI 技术的支撑下,就可以自动识别配件,把它跟我们内部的系统进行连接集成之后,拿手机拍个照,自动识别出来之后,就会显示出来这个备件的信息,比如库存量、储存位置等等。
InfoQ:华晨宝马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进展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
戚海飞:第一,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我们就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那个人;第二,是敢于投入,就是敢于承担某些特定的风险;第三,数字化转型从底层来讲是文化的变革,如果在企业内部营造好氛围以后就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总体来说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文化,数字化人才和数字化技术的共同作用。
与此同时,企业做数字化转型需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可以先用小步快跑的模式运转起来,一定不能盲目跟风,别人弄得好,但不一定意味着引入到你的业务中也好。因为我发现很多企业可能处在信息化建设阶段,然后直接就想做数字化,基础没有打好就想往上盖高楼,建起来也是不稳定的。所以企业还是得先了解自身的业务情况,再考虑用什么样的技术能让商业价值最大化。另外,企业做数字化转型的出发点,说到底还是看数字化能力能不能作为企业的竞争力之一,加持企业运营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意味着虽然数字化转型是大趋势,但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