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好吃瓜,6 月 18 日,Facebook 发起的 Libra 联盟发布 Libra 项目白皮书, 就像一场龙卷风一样快速席卷了媒体、专家、乃至金融人士的朋友圈,Libra 是什么?F Facebook 推出 Libra 目的何在?将带来哪些影响?就让我们一起品尝 Facebook 给我们带来的大瓜吧。
一、Libra 是什么
“Libra 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Libra 白皮书一开始就给出了定义,简单直白。
我们仔细翻阅了 Libra 白皮书,对于 Libra 的总结如下,它是一个联盟链项目、一种新型的稳定加密数字货币、一个开源区块链项目、以及一个金融基础设施。
Libra 是一个联盟链项目。Libra 协会是 Libra 项目的实际拥有者,并负责协调和提供网络与资产储备的管理,以及推广和吸收新成员加入。基于社区精神和区块链治理理念,也可能是受 Facebook 个人数据隐私的影响(参考后面),Facebook 一开始就没有强调自己的中心化地位,承诺未来也仅仅是协会的成员之一,与协会 100 名成员共享 Libra 权责。目前首批联盟成员横跨了支付、电信、投资机构等:
•支付业: Mastercard, PayPal, PayU (Naspers’ fintech arm), Stripe, Visa
•技术和交易平台: Booking Holdings, eBay, Facebook/Calibra, Farfetch, Lyft, Mercado Pago, Spotify AB,Uber Technologies, Inc.
• 电信业: Iliad, Vodafone Group
•区块链业: Anchorage, Bison Trails, Coinbase, Inc., Xapo Holdings Limited
•风险投资业: Andreessen Horowitz, Breakthrough Initiatives, Ribbit Capital, Thrive Capital, Union Square Ventures
•非营利组织、多边组织和学术机构:Creative Destruction Lab, Kiva, Mercy Corps, Women’s World Banking
值得注意的是,Libra 也力求五年内逐步实现 Libra 网络的非许可型管理和共识,理论上讲,任何人都可以接入访问 Libra 网络。
Libra 是一种新型的稳定加密数字货币。和锚定美元的 USDT 相比,Libra 并不与单一法币锚定,而是抵押低波动性资产(比如,由稳定且信誉良好的中央银行提供的现金和政府证券)来发行新的 Libra,当授权经销商向协会卖出 Libra 币以换取抵押资产时,Libra 币才会被销毁。这意味着,Libra 不会像比特币一样有总量控制,因此不会产生通货膨胀与紧缩,而持有 Libra 也不会产生利息等额外收益。有 Facebook、PayPal 等上市公司的信用背书,人们对 Libra 的信任度也会相对较高。当然,随着 Libra 金融生态的扩展与变化,如果发生 Libra 货币挤兑现象,我们也只能期望 Libra 协会中的这些公司能够兑现承诺。而现实情况是,USDT 作为稳定币,一度也出现了与美元脱离锚定的波动。
同时白皮书中也提到,Libra 坚持保留了区块链的匿名原则,允许用户持有一个或多个与他们真实身份无关的地址(账户),这意味着 Libra 有可能被用做躲避监管、洗钱等非正常用途。
Libra 是一个开源区块链项目。Libra 项目目前已经上线测试版本,并开放源代码及相应的 API,可以通过 https://developers.libra.org/ 访问。支持 HotStuff 协议的拜占庭容错(BFT)共识机制、安全的 MOVE 智能合约编程语言,支持 500-1000 共识节点、数十亿账户、每秒 1000 笔支付事务,支持过期数据可删除机制等,这一切技术,作为开源项目,本身也是值得研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成功开源了前端框架 React、 机器学习框架 PyTorch 的 Facebook,这次开源的 Libra 也会给区块链技术带来新的技术盛宴。
Libra 是一个金融基础设施。Libra 的目标远不止成为一种稳定数字货币,也承载了 Facebook 建立一套跨机构、跨国界的金融基础设施的最终愿景。白皮书中提到加入 Libra 协会需要交纳 1000 万美金保证金,初始成员横跨了多个行业,这些成员之间本身就可能存在的一些跨机构的业务痛点,加上 Facebook 的海量用户,Libra 的启动不成问题。
Libra 未来会向开发者开放创建智能合约的权限,激励和吸引全球的开放者在这一基础设施上,进行未来金融服务的创新。随着全球数以万计的开发者加入 Libra,一定会孵化出各种新的金融场景,比如借贷、证券化、甚至理财等业务。Facebook 主导的 Libra 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当年 Google 主导的 Android 操作系统,只不过 Libra 这个操作系统运行在全球不同的机构节点上,就像过去我们未曾想到 Android 系统今天会运行在全球数十亿手机终端、每个手机终端几十个 APPS 上,Libra 将进一步拓展我们的想象空间。
二、Libra 的目的
Facebook 为什么要推出 Libra 项目,有人说是资本的推动,Facebook 需要新的增长点,也有人说扎克伯格是有情怀有梦想的,甚至还有人说扎克伯克要建立货币王国。这里实在没必要去猜测 Facebook 及其一众小弟推出 Libra 的原因。就附上一段扎克伯格 2018 年新年总结。
“目前技术领域最有趣的问题之一是中心化与去中心化。我们很多人进入科技领域,是因为我们相信科技可以成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力量,将更多的权力交到多数人手中。(Facebook 使命的前四个词一直是‘向人们赋权’)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和 21 世纪初,大多数人认为技术将成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力量。
但今天,许多人对这一希望失去了信心。随着少数大型科技公司的崛起——以及政府利用科技监视公民——许多人开始认为,科技只会让权力集中,而不是分散。
然而,现在的一些重要趋势——比如加密技术和加密货币——可以从中心化的系统中夺取权力,并将其重新交到人们手中。但它们也面临着更难控制的风险。我有兴趣深入研究这些技术的积极面和消极面,以及如何在我们的服务中更好地使用它们。
今年将是自我完善的一年,我期待从工作中学习,共同解决我们的问题。“
三、Libra 带来的影响
“影子银行借助监管方面存在的灰色地带,在宽松的环境里,使用金融创新及高科技手段发明赚钱机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在金融的市场上,只要有新的需求点,人们一定会想办法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尤其携带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重型武器的互联网巨头们会不断的试探、博弈,给这个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挑战。
在目前阶段,本文仅探其对支付清算理念、跨境支付、金融理念的影响。
对支付清算理念的影响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支付清算体系,一方面支付宝、微信等终端提供了便捷的二维码、NFC 支付手段,另一方面网联、银联提供了较为实时便捷的清算机制。因此这里仅仅从支付清算理念角度看待这些变化,也就是账户范式与 Token 范式的变化。
个人和企业在商业银行开设账户,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开设准备金账户,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商业银行账户之间发生交易转账时,就需要跨机构的清算机制了。“断直连”之前的直连支付清算流程如图 1 所示,第三方支付机构需要对接各家银行,各家银行之间可以直接完成清算,带来主要问题包括支付机构需要重复对接各家银行,监管机构无法获取支付清算信息,不利于金融风险的整体把控。
而“断直连”后的支付清算流程如图 2 所示,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再与银行的直连,而是通过具有合法资质的银联、网联进行中转,实行统一清算,在整体上能够有效缓释每个参与方的信用风险,利于防范金融风险,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支付机构重复对接的问题。
图 1 直连模式
图 2 断直连模式
通过成立具有合法资质的清算枢纽,在一个实体单元完成信息聚合,解决了账户范式下支付和清算分离的问题,但本质上支付和清算还是两步完成,即先支付后清算。与比特币一样,Libra 可以在联盟网络中的不同地址随意转移,这种转移等同于银行转账,Libra 网络中的地址,天然就是跨机构、跨国界的,因此不需要事后清算。网络中某个地址对应的 Libra 数量,就类似于银行账户中的金额,而 Libra 白皮书中承诺的稳定属性,使得 Libra 具备货币的支付功能。在这种 Token 范式下,支付即清算不再依赖清算枢纽,也给监管带来新的挑战。
对跨境支付的影响
提到跨境支付,就不能不提 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大多数银行已使用 SWIFT 报文系统,包括国内的大多商业银行。SWIFT 作为银行间报文交换枢纽,提供了安全、可靠、快捷、标准化、自动化的通讯机制。SWIFT 能够很好的处理与各国监管关系,并且也逐步采用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新技术赋能现有的流程框架,其最新推出的跨境 GPI 项目已经能够实现汇款当日到账及客户可视汇款全流程,从用户体验角度,已经是很大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把 SWIFT 看做银行联盟链组织,联盟中的银行通过 SWIFT 定义好的报文进行协同支付,而联盟外的用户需要在银行开立账户,才可以享受跨境汇款服务。
据预测,到 2020 年全球跨境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 2 万亿美元,面对这一庞大规模的市场,总会不断的有新的闯入者来争夺这块蛋糕。区块链技术的开放、透明、可验证等优势天然与跨境支付场景吻合,瑞波 Ripple 和 OKLink 这两家是跨境汇款的区块链公司的主要代表,这些区块链公司针对跨境支付场景一般都有两套解决方案,一种是无 Token 的方案,通过游说中小金融机构参与网络搭建,实现跨境报文层面的协同,抛开区块链的可追溯、透明查询、不可篡改特效,这种解决方案本质上与 GPI 差别不大,都是报文同步或者异步确认核验;而另一种带 Token 的解决方案,由于 Token 的炒作,本身波动较大,加上这些机构本身背书信用有限,参与的用户规模普遍不高,对目前的跨境支付影响有限。
但是 Libra 自诞生那一刻起,就充分结合了联盟链和 Token 的两种优势,既通过多行业知名公司组建联盟形成较为可信的信用背书能力,又通过质押资产解决了 Token 波动问题,更为重要的是,Facebook 天然的拥有 23 亿用户,也解决了用户来源的问题。Libra 白皮书中也明确提到,未来将推出钱包服务,既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 SDK 形式嵌入 Facebook 等成员的服务中去,可以想象的到,未来在 Facebook 发消息就可以实现跨境汇报,不再需要先去银行开通账户。
至于如何克服监管问题,Libra 一开始就定位那些金融设施比较薄弱的国家,正如美团王兴评价“Facebook 推 Libra 的策略很清晰,柿子捡软的捏”,先把全球 200 个国家中的弱国的货币系统逐步替代掉,碰到极少数强国当然是该低头就低头,该合谋就合谋。
对金融理念的影响
近些年来,金融机构对数据越来越重视,各个金融几乎采用相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相同的数据训练,建模,除了防范风险,我们更期望能更接近用户的需求,吸引用户购买更多的理财、投资、存款等。当单一机构数据模型不理想时,我们理所当然的向互联网巨头阿里,京东、今日头条等合作,期望构建更好用户信用体系。但是建立在用户过去时的行为数据是否真的可以预测明日的用户行为,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Facebook 推出 Libra 项目,一开始就抛弃了通过获取用户隐私数据的理念,其白皮书中也明确提到,“开发和推广一种开放性身份标准。我们认为,分散而便携的数字身份是实现金融普惠和竞争的先决条件”,可以理解 Libra 期望建立一套开放而实时的信用体系,有点像阿里的芝麻信用,而这种数字信用并不是建立在大量获取用户隐私基础上。
我们普遍相信供应链金融是未来金融行业新的增长点,金融同行们纷纷与各大优质的核心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但是供应链金融行业始终存在过渡依赖核心企业,信用无法多级穿透、真实贸易背景审核程序繁琐等问题,Libra 中的稳定 Token 质押模型,多机构有效衔接的区块链架构,能否对未来的供应链金融带来一些启发。同样资产证券化市场,也始终存在多机构信息不一致,底层资产包不透明,资产无法多级流转等问题,过去传统的思维模式,让我们很多人产生了等待的惯性,等待监管成立中心化的枢纽来解决这些问题,问题是过度中心化的模型,也会牺牲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或许,对于中国的金融和互联网行业而言,Libra 应该给我们带来居安思维的危机感。
最后,Libra 看上很美好,但也注定是一场耗时耗力的变革之路。对待这种新的变化,我们即使做不到战略上藐视,就先战术上重视吧。
作者简介:
王连诚,民生银行信息科技部创新技术研究院,区块链实验室负责人。
张梦涵,民生银行信息科技部创新技术研究院,区块链实验室项目经理。
评论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