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关于架构的思考(一)——什么是问题》中,提到了以下观点:
问题的定义:目标和现状有差异
问题的分类:异常型问题和改善型问题
问题的视角:生活中绝大多数东西都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需求)而存在,可以按照解决的问题来定义
问题的重要性: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是伴随着无数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的层次越高,发展越好
问题视角的架构定义:架构是为了解决将现实需求转换为软件实现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开放式转向封闭式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无数问题,仔细想想我们是不是犯过以下错误:
遇到问题,还没有深入分析,就凭着第一印象拍拍脑袋就去解决。
例子:线上一个接口超时报警了,小李也没多想,直接调高了超时报警参数的时间(看似解决了问题,实际上是埋下了更多的隐患,说不定哪天就雪崩了)
分析:遇到问题,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否则只是表面看起来“解决了”,且会埋下很多隐患
遇到问题需要他人协助解决,自己草率的想了一个解决方案,就去要求他人实现。
例子:李 XX,你帮我在你的业务表里面加一个字段,并且给我提供相关访问接口。(实际上可能根本不需要这个字段,或者不用在别人的表里加字段,而且直接没头没脑的去要求被人干一件事儿,多半会让人觉得很唐突。解决方案可以想,但是一定要用问题本身去沟通,解决方案是讨论的内容)
分析:要求别人协助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聚焦到问题本身,而不是自己想了一个解决方案去要求别人实现。
有人来要求做一件事,没有深入思考这件事的根本目的,就去做了。
例子:领导说,小李,帮我找个饭店,定个桌子。小李也没详细问,就随便定一个,结果领导大怒:这么低档次的饭店,我怎么好意思去招待人!(看着貌似是一个沟通问题,实际上是小李根本没有去深入思考、了解老板的目的,比如定桌子干嘛、几个人、招待的什么级别的人、偏向于什么口味的餐厅、要不要喝酒等等。。)
分析:别人要求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弄明白做这件事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并且举一反三。
上面几种情况,我们多多少少都遇到过。如何解决问题,是非常大的话题和学问,本文尽量努力表述清楚自己粗浅的一些见解,能引起一些思考就好。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和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快速学习能力息息相关。那么,开始之前,先讲一下我们认知事物的过程。
二 学习的黄金圆环
我们在探索新的事物时,一般有以下三个阶段:
1.这是什么东西
2.这东西是干什么的,怎么用
3.这东西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为什么是这样
总结起来就是如下的一个学习圆环:
学习的黄金圆环,是一个由表及里,不断迭代,不断深入的过程。
what:是什么,干什么的
how:怎么用,怎么运用
why:为什么是这样,本质是什么
在探究本质的时候,会发现新的问题和未知的事物,进而形成一个由问题驱动的学习圆环。
想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保持好奇心,不停的问为什么,由问题驱动学习,这样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三 如何解决异常型问题
首先回顾一下异常型问题的定义:
目标是现在就应该达到的
现状没有达到目标
解决异常型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问题的本质,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根因”。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来定位疾病的根源。这里我们也需要一些手段来找到根因,非常流行和通用的一种方法是“5W1H 分析法”(也有叫牛眼分析法的),这里不详细阐述,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学习。下面阐述本文的一些见解。
找到根因,最主要是要弄明白以下几个事情:
who:到底是谁的问题
what:到底是什么问题
why:为什么会发生问题
他们的关系如下:
其中的核心是找到“到底是谁的问题”,也就是问题的主体,否则后面的工作都属于无用功。大致思路如下:
1.找到疑似“问题主体”,在 3.1 章节中详细讲述
2.核实疑似“问题主体”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否是导致问题的根因,如不是,返回 1,继续找问题主体
3.核实疑似“问题主体”为什么会发生问题,是否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主体”,如有,返回 1,继续找问题主体
按照这个循环去剥茧抽丝的找,一定会找到“根因”。下面重点讲述最重要的 1 步骤,如何确定疑似“问题主体”。
3.1 找到“谁的问题”
所有的问题,都会有各种“相关者”,这些“相关者”存在一定关系,且某个“相关者”会是“问题的主体”。只有找到这个关键的“相关者”,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因此,在开始找“谁的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弄明白这个问题中所有的“相关者”,并且弄明白这些“相关者”的关系和作用。
一般来说,从问题最外层的“相关者”出发,一层一层挖掘下去,会形成一个问题相关者的“链式结构”或者“树型结构”,如下分别讲解。
问题相关者:链式结构
以一个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举例:一个 web 网页无法访问了。我们需要“挖”这个问题涉及到的“相关者”有哪些。也就是要把 web 网页的调用链弄明白,假设如下:
用户的访问终端:手机 app/手机浏览器/PC 浏览器等等
用户的网络类型:wifi,电信/移动等等
用户地域 &cdn 网络:北京用户,第三方 cdn 运营商/自建 cdn 等等
流量入口服务:lvs&nginx/haproxy&nginx 等等
服务端:web 网页 url 访问的后端服务
这样形成以下的问题主体链:
用户访问终端 -> 用户网络 &运营商 -> cdn -> 流量入口 -> 服务端
注意: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把整个调用链弄清楚,这个过程如果不熟悉,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可以参照“学习圆环”。
针对以上调用链,我们继续“挖”是谁的问题,
用户的访问终端:终端是否可以正常访问其他页面,如果是,一般不会是终端问题
用户的网络类型:用户网络访问其他服务是否正常
用户地域 &cdn 网络:该地域用户是否大规模有问题,该 cdn 厂商服务是否稳定
流量入口服务:流量入口程序是否稳定,是否有异常/错误发生
服务端:针对该 web 界面访问的 url,是否做了正确处理和返回,是否超时
按照这个范围去查,基本可以很快定位出“疑似问题主体”。
问题相关者:树型结构
上面的结构是问题相关者的链式结构,但是如果问题稍微复杂点,形成的就会是一个树形结构。比如,假设 web 界面调用的 url 在后端是多层调用,则变成了如下结构:
用户访问终端 -> 用户网络 &运营商 -> cdn -> 流量入口 -> 服务端 -> 依赖服务 1
-> 依赖服务 2
-> 依赖服务 3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依次排查是哪个依赖服务发生了故障。这里不再详细说明,总之解决异常型问题,必须先弄明白问题所有的“相关者”以及他们的关系,然后再去逐步定位“疑似问题主体”。
四 如何解决改善型问题
首先回顾一下改善型问题的定义:
目标是将来去达到的
现状没有达到目标
解决改善型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目标,并且有计划的去达成目标,我们分解为以下几个阶段去解决改善型问题。
what:核心需求、目标是什么
who: 利益相关者有哪些,以及他们的权责以及关注的利益点
how: 利用有限的资源,权衡利益相关者,去满足关键利益点
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弄明白核心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否则从一开始方向就错了,做再多的事情也是白瞎,下面分别讲解。
4.1 what-核心目标是什么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太多的例子,我们在没有弄明白根本目的之前,就急于开工,但是殊不知从开始就是错的,就像引言中的例子一样。
所以,在接到一个要求或者需求时,一定要问“为什么要这样”,得到回答之后,根据回答再问“为什么”。如此循环,直到弄明白真正的“核心目标/需求”。
我们用引言中的例子来说明:
老板:小李,帮我找个饭店,定个桌子
小李:为什么
老板:我要招待几个客人
小李:为什么
老板:XX 项目需要他们帮忙搞定
小李:为什么
老板:因为他们是某某部门的负责人
小李:为什么
老板:你复读机啊!= =#
其实问到第二个为什么,这个例子的核心目标我们就清楚了,核心目标是“XX 项目需要客人帮忙搞定”。
划重点:接到要求和需求,至少问两个以上为什么,弄明白真正的核心目标/需求
4.2 who-明确相关利益者
4.1 章节中,我们讲了如何获取核心的目标和需求。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人员、资源等。我们必须在真正行动前,弄明白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的“权责”和“关注的利益”,这样才能做到分清主次、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取“枚举法”,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罗列出来,并且一定要弄明白他们的“权责”和“真正关注的利益”(可以利用 4.1 章节的办法来弄清利益点)
还以引言的例子来说明,在 4.1 章节中,我们弄明白了老板的核心目标是“XX 项目需要客人帮忙搞定”,我们列举一下相关利益者:
客人 1 某局长:
权责:对 XX 项目有生杀大权
关注利益:项目是否符合规划
客人 2 局长秘书:
权责:局长助理,亲信,有一定话语权
关注利益:不知
客人 3 司机:
权责:给局长开车,熟知局长习惯以及生活
关注利益:不知
老板:
权责:陪同局长一行人,尽量搞定项目
关注利益:以最小的代价搞定项目
小李:
权责:辅助老板搞定项目
设想,小李本来是一个基层员工,如果他弄明白了老板的核心目标,明确了这些“利益相关者”,并且针对重点人员,有目标的制定计划,最终帮助老板以最小的代价搞定了项目。只要老板不傻,一定会对小李另眼相看,升职加薪是顺带的事儿。
划重点:可以采用“枚举法”列举核心目标实现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并明确他们的“权责”以及“真正关注的利益点”(多思考多问为什么,)
4.3 how-如何满足关键利益点
首先我们要在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中,根据同“核心目标”的关系,明确“关键利益者”,从其关注的众多利益点中明确“关键利益点”。并且对其余利益者和利益点做一个主次排序,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尽量满足。
还以引言的例子来说明,4.2 章节中,我们一眼就看到,客人 1 就是“关键利益相关者”。但是在他关注的利益中,没有更多信息。但是在客人 3 司机的权责中,我们看到司机熟悉局长的习惯和生活。小李拍拍脑袋,私下去找了司机,给了些许好处,司机就告诉小李,局长的儿子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局长为此很烦恼。
得到这个关键信息,小李立刻告知了老板,并且根据从司机那里打听来老板的餐饮习惯,定了最合适的酒店。结果不言而喻,老板帮局长搞定了他儿子的工作,局长也帮老板搞定了项目。
划重点:利用有限的资源,优先满足“关键利益者”关注的“关键利益点”
分割线,故事完结,上面的例子不太好,仅为了引发思考,还请见谅。
上面我们提到的解决“改善型问题”的方法,可以用在绝大多数的场景里,也可以运用在一个系统或者项目的全流程中。
本文只提供一个大概的思路和方法,有不少以偏概全的地方,希望大家见谅,能引起一些思考就达到本文的目的了。
五 关于人性
我们日常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和人相关,以上章节中讲述的是排除了“人性”因素的,解决和人相关的问题,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人要做到“洞悉人性”,并且“反人性”。(比如临危不乱、少说多做等等)
举个例子:
和女朋友吵架了,这个算一个异常型问题。如果这时候去追究到底是“谁的问题”,那不是找死么
女朋友不高兴,你的目标是让她高兴起来,这算一个改善型问题。那解决这问题的时候,你如果去问她为什么不高兴,回答一定是“不为什么”
因此解决问题的高手,一般来说都是是情商很高的人(技术/专业领域,不和人打交道的除外)
关于人性是一个更大的话题,这里就不多讲了,只作为引子提一下。强烈推荐《人性的弱点》这本书,反复看,反复思考,反复反省。
ps:最近正在看一本《思考,快与慢》的书,强烈推荐,有助于提升控制情绪的能力。
六 总结
总结一下,本文主要阐述了以下观点:
学习的黄金圆环:what-how-why 圆环
解决异常型问题:最主要的是找到“到底是谁的问题”(前提是先弄明白问题相关者的结构(链式/树形结构))
解决改善型问题:必须弄明白“核心目标”到底是什么,明确“利益相关者”以及其“权责”以及“真正关注的利益点”
关于人性:解决和人相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要做到“洞悉人性”和“反人性”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滴滴技术(ID:didi_tech)。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YlDKAFUZhdT8HQNyVx7Olw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