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范式”视角下的开源软件演进剖析(下)

2020 年 3 月 12 日

“技术-经济范式”视角下的开源软件演进剖析(下)

上篇我们从宏观分析了开源软件出现的原因及动力问题,从中观层面分析开源软件对产业带来的影响,下篇我们在微观层面分析开源软件社区的组织特征及生产方式。


1. 微观层面


1.1 个体动机


在开源软件发展之初, 商业组织的投入很少甚至没有, 完全是靠 Richard Stallman 或者 linus Torvalds 这样的个人在努力推动开源软件艰难前行.


甚至在开源文化及商业化相当成熟之后,很多开源项目还是只能依靠个人的力量在艰难维系着。以 OpenSSL 项目(互联网中三分之二的网站会用到它)为例, 到 2011 年底,其发展了 10 多年之后, 还只有一个专职人员, 每年 OpenSSL 基金会收到的捐款不超过 2000 美元, 签署的合同收入不超过 100 万美元, 除去负担项目运转的费用之后, 所剩无几, 完全没法负担更多的工作人员. 只能靠核心人员 Stephen Henson 苦苦支撑,他自己也无法从项目中获得丰厚的收入.


那么在微观层面, 是什么动力在驱动 Stephen Henson 这样的个人参与开源软件的活动呢 ?


在 OSS 群体中存在相当显著的异质性。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动机的差异、技术水平的差异、开发成本的差异和收益的差异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差异使得整个群体显得较为复杂。但这些差异中最本质的差异在于开发成本的差异,开发成本的差异能够解释其它大部分方面的差异。通过分析以成本差异为标准所划分的细分群体的行为,为清晰刻画 OSS 的供给动机提供了可行。


两个主要细分群体:


通过对个人参与 OSS 开发的成本,我们能够清楚地将参与者分为两个明显的细分群体:高技术能力的开发者和低技术能力的开发者。这两类群体在激励动机上、在投入成本上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因而他们对于 OSS 自愿贡献的激励机制也完全不同,最终体现在对于 OSS 供给的数量、质量上的差别。


第一类群体,即高技术能力的开发者,这类群体主要由 OSS 的创建人、OSS 项目组织中的核心开发者组成,是 OSS 项目的主要管理者和程序的主要编写者。他们的数量在整个 OSS 参与者中只占很小的部分。但他们对于 OSS 有决定性的贡献。我们在后面称这类群体为精英群体。精英群体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因而,通过加入 OSS 群体进行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也不会仅仅因为获得参与的感觉而加入 OSS 群体,因为他们本身就是 OSS 的创建者和主导者. 可推断出他们加入 OSS 的主要动机,那就是:声望的提高、发送能力信号、解决自己对于软件的需求和政治信仰等.


第二类群体为低技术能力的开发者。这类群体占了 OSS 参与者中的大多数,包括具备初步软件知识的使用者、发现软件中存在 bug 的问题报告者、尝试提供部分源代码的学习者等。我们称这类群体为学习群体。学习群体由于技术能力的限制,也许投入的成本相当高,但也只能对程序的开发提供少量的贡献。这些贡献如此之小,以至于不能期望获得什么声望,也不能期望因此而被商业软件公司青睐。但是,这些成本的投入对个人能力的提高却是必不可少的。软件开发工作的学习曲线较为陡峭,只有靠不断累积的投入才能使得个人的技能提高,使投入的成本逐渐降低,他们对 OSS 贡献投入的过程就是技术水平提高的过程。因而,学习群体的参与动机和第一类群体有显著的不同。学习群体的特征入下:


  • 占OSS 群体中的大多数;

  • 技术水平低,单位投入成本较高,同时边际投入成本随着投入量的增加而下降;

  • 无法获得直接收益和选择性激励带来的收益;

  • 主要动机是获得学习收益。


a. 总供给和两类群体的演变:


精英群体和学习群体两个群体的供给量的和就构成了 OSS 的总供给。其中,精英群体虽然人数少,但贡献却非常大,而学习群体人数虽然庞大,但贡献小。但是,按照静态的分析,开发者在达到了他们的参与 OSS 的目的之后,就不再进行自愿的贡献,因而总供给就应该停止了。如精英团队的开发者通过参与 OSS 获得了声誉、工作的机会等之后,就应该歇手了;学习群体的开发者在掌握了足够的技能之后也就不会再参与 OSS 的开发了。这显然和事实相悖,主要的原因在于两类群体一直在动态演变之中。


首先,由于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程序员的队伍中,因而尽管学习群体中已经达到从业技能水平的开发者脱离了这一群体,但有更多的新的学习者加入进来,所以学习群体的规模能够得到不断的补充和扩大。


其次,部分达到目的而脱离了学习群体的开发者会受到声誉、能力信号发送等动机的激励加入到精英群体中。由于学习群体规模的庞大,即使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加入到精英群体中,也足以支撑精英群体的规模不断壮大。


b. 供给不足还是过量供给


从传统的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看来,由于正的外部性的存在,由私人供给的正常的公共产品总是低于最优的社会供给。那么这种情形在 OSS 的供给中是否也一样呢?


我们从对两类细分群体的供给行为中看到,他们对 OSS 的供给不仅仅是从 OSS 作为公共产品的动机出发的,选择性激励和学习激励使得他们有了额外的私人动机去增加对公共产品的供给,因而他们对公共产品的总供给必然大于传统公共产品理论中的供给量。


另一方面,虽然在选择性激励和学习激励的情况下,供给增加了,但由于 OSS 的开发者不是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来决定他们的供给行为,因而他们的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和社会需要的最优供给水平没有必然的关系,可能供给不足,也有可能供给过量。


所以,从长期看来,这两类群体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之中,形成了 OSS 快速发展的基础。


OSS 的供给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不需要通过价格来实现供需的平衡。只要激励的因素存在,OSS 的供给就会持续下去。我们通过对精英群体和学习群体供给变动的分析可以看到,虽然软件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但随着技术进步而导致的开发成本和学习成本的下降,以及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OSS 的供给量必然会持续增加。


1.2 开源软件的生产组织方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这样的阐述:“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开源是一种生产协作模式,在这个生产模式之上可以设计不同的商业模式。从经济学角度讲,开源带来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商品供给侧的交付效率』,通过开源软件协作网络可以更高效的生产软件商品、交付软件商品。


软件产品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其他产品一样主要有两种:企业的组织方式和市场的组织方式。以企业方式组织的生产,利用企业的资源在企业内部完成,如微软、甲骨文等公司的软件开发。以市场契约的组织方式,生产要素在市场中通过相互契约完成,如程序的外包开发等。


选择市场的组织方式还是企业的组织方式取决于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使用价格机制)的比较。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变化将使得市场和企业的规模、结构发生改变。在近二十年中,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信息成本和合作成本的大幅下降。


借助互联网再加上软件产品的特殊性质, 使得它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完全无需物理接触, 全部可以在线完成的人工产品.


按照交易成本的理论,这必然会催生出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以便能充分利用这些变化所产生的潜在利益。而这些新出现的组织方式结构可能是令人惊异的,也许是传统的企业理论难以解释的。


1.2.1 开源社区的生产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1.2.1.1 开源社区和企业组织方式的区别


开源社区群体的组织方式和企业的组织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虽然 Raymond 对 OSS 开发组织的描述很精彩,他对这种组织结构特征的描述也是正确的,但他并没有再深入下去分析 OSS 开发组织和企业组织、和市场组织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差异.



a. 非层级组织


开源社区组织和企业组织的在结构上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是其不存在层级(hierarchy)结构。开源社区虽然存在类似项目的管理者的管理阶层,但管理阶层并不意味着存在层级结构,在 OSS 开发群体中并没有层级结构中普遍存在的命令、指挥、监督体系,任何人不能够命令其他人做任何事情,组织的运行主要依靠建立在简单规则之上的个人自愿和信任,是一种非常民主的组织形态。尽管有所谓的管理阶层,但他们即没有命令、指挥的权力、也没有监督其他人的权力,只有控制信息和引导的权力。因而,OSS 开发群体中的管理阶层和传统企业组织中的管理阶层并不是一个概念。所以,开放源代码组织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层级结构。


b. 自我组织


企业是被组织的组织。企业的建立有明确的目标——获得利润,在这一目标下企业以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将各种资源组织起来进行生产活动。而 OSS 开发群体和企业完全不同,是一个自我组织。OSS 开发群体自我组织的特征体现在几个方面:组织在没有外界强制力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组织缺乏稳定性,没有明确、固定的组织目标,发展不可预期,也没有明确的组织边界。


OSS 开发组织的形成实在没有外部强制力的情况下实现的。最初的参与者为了开发出满足自己使用需要的软件或改进软件的性能而自然聚集起来,在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简单的合作规则,并不断吸引其他人参与进来。整个软件的开发过程是在简单的规则指导下,由参与者自愿合作实现的,没有任何强制性的指令、计划。参与者自愿领受任务,独自完成任务,并可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得到其他参与者自愿的帮助。


OSS 开发组织的目标中可以简单归纳为开发出能够更好满足应用需求、质量更高的软件。但这一目标是非常模糊的,因为需求是不断产生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尽头的。


另一方面,因为没有如企业那样的层级结构,所以组织中没有强有力的管理阶层,组织的发展也就没有控制,更依赖于对软件需求的演进。因而从单个项目的开发群体来看,组织的发展有比较多的不确定性。


c. 分布式平行结构


OSS 开发群体是一个分布式的结构组织。在组织中,每个参与者都是一个独立的决策中心,他们不会得到上级的指令、计划,而是根据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决定自己的行动。同时,每个参与者也是一个独立的行动中心,他的行动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不会受到任何人的监督和控制。所以,即使在一个 OSS 开发项目中,也可能会存在多个的决策中心和行动中心。OSS 开发群体的分布式结构决定了它也是一个平行的组织。在任何时点,都可以同时存在大量平行的决策中心和行动中心,这为软件开发的并行工作创造了条件。由于多个决策和行动中心的存在,可以同时承担若干个子任务。只要能够将任务尽可能多地分解成并行的子任务,就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平行结构的优势。OSS 开发组织的分布式平行结构将其和企业区别开来,更像一个市场生产组织。


1.2.1.2 开源社区和市场组织方式的区别


OSS 开发群体也不同于市场的生产组织方式。


首先,在市场的生产组织过程中,私有产权是必要的前提,是交易能够进行的基础。而在 OSS 中,所有产品都是共有产权,由于不存在私有产权,因此也就不存在基于价格机制基础上的交易行为。


其次,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二者也是不同的。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利用价格机制通过交易行为实现的。市场是在价格机制的基础上,由各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通过交易,将资源从使用效用较低的所有者手中转移到使用效用较高的所有者手中,从而实现资源的流动和配置。而在 OSS 组织中,生产资源都是无形资源,不存在消费的竞争性,所以资源可以共享。而参与者的人力资源的配置则是参与者根据其本人对使用效率情况的判断自愿投入的。


再次, 从合作实现的方式来看,两者也不同。市场中的生产是将生产分解成若干个部分,由互相独立的不同市场主体分别完成。各主体之间通过契约合同的方式进行相互的约束和合作。而 OSS 组织中的生产也是将工作分解成若干部分,由相互独立的参与者完成。这点和市场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各主体之间的不存在相互约束,合作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而不是在契约基础之上实现的。


从合作的成本来看,OSS 开发组织更接近于企业内部的合作,而低于市场组织。在合作过程中,OSS 开发组织各参与者之间不需要契约约束,信息在组织中共享开放,参与者获得信息的成本和企业内部相似,所以合作的成本要低于市场。


因此,总的看来,虽然 OSS 开发组织和市场在生产过程中有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 OSS 开发组织也不是一种市场组织。


1.2.1.3 和一般虚拟组织的区别


虽然 OSS 开发组织具备虚拟组织的三个主要特征,即存在组织成员能共享的利益或目标、在空间上分散、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进行相互沟通和管理,但是还是和现在已有的其它虚拟组织具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个是组织边界的差异。一般的虚拟组织尽管也具有柔性的组织结构,组织成员不固定,组织可以根据特定的项目或利益目标随时调整,但它们一般在项目合作期间基本都是固定的,有明显的边界,能够明确地区分出哪些是组织内的成员,哪些不是。另外,加入这些虚拟组织也具有一定的门槛,新加入者一般需要得到其它已经加入者的认可。而在 OSS 开发组织中则不一样,它没有明显的组织边界,成员的流动性更大。


第二个是组织规模的差异。和一般的虚拟企业相比,OSS 开发组织的规模更大。OSS 开放组织中由于激励问题得到了解决,在采取共有产权制度的情况下能使组织的规模无限扩大,其成员数以百万、遍布全世界,完全脱离区域的限制。而一般的虚拟组织则会随着组织规模的增大将会遇到搭便车困境,其规模扩张有限。


第三个是组织复杂程度的差异。一般的虚拟组织组织成员数量有限,合作也往往以某一个方面为主,如信息的共享等。因此这决定了它们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还是相对简单的,在协调方面容易实现。但在 OSS 开发组织中,成员数量规模巨大,成员之间的合作涉及了数十万个同时进行的项目,成员之间不存在任何固定的关系,随时在变化。Raymond 将这种复杂的关系以“一个巨大的、有各种不同议程和方法的乱哄哄的集市”来形容,这表明 OSS 开发组织的复杂程度远远不是一般虚拟组织能够相提并论的。


1.2.1.4 OSS 是自组分布式的生产组织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是,OSS 开发组织是一种既不同于企业,又不同于市场的生产组织。虽然它具有虚拟组织的基本特点,但又和一般的虚拟组织有着显著的差异。为了和一般的虚拟组织相区别,我们在这里将这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称为自组分布式的生产组织。从自我组织和分布式的特点来说,这种组织更接近于市场,但不以交易方式实现生产合作的特点又和企业相似。可以认为这种组织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情况下出现的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形态。


1.2.2 开源社区生产组织方式的竞争优势


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OSS 开发组织具备了能够和传统企业方式展开竞争的优势,并能够将这些优势保持并逐步扩大。这是 OSS 生产组织方式形成的根本原因。那么在目前的信息技术环境中,OSS 开发组织具备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a. 创新能力


传统理论认为,企业组织是产品开发和创新的中心。因为只有企业这样的组织才有机会将其开发和创新的产品销售给所有的用户,而个人创新者只能期望从自己对产品的使用中受益。另外,只有企业具备将产品广泛推广并给予后续支持、服务的能力。因而,企业才是合乎逻辑的产品开发者和创新者。然而以企业方式实现产品创新不仅存在这时间上滞后的问题,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需要使用者和企业之间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必然会产生信息的损耗,削弱了创新的基础。所以,最优的产品创新应当是由使用者自己来完成。但在传统的产品和技术环境下,由于使用者往往不具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的传播能力,因而以企业的方式实现产品创新才成为主流。从这点看来,我们可以认为以企业方式进行的产品创新是一个次优的选择。


企业之外进行的创新很多是由使用者共同合作实现的。使用者们或者通过面对面、或者通过通讯、期刊杂志等方式进行沟通联系和交流,形成一个松散的组织。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在这样组织中的个人倾向于让其他人免费分享自己的成果,并经常接受其他人的帮助。他们经常应用自己和群体的知识设计改进产品,经常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产品。这样的组织被经济学家称为用户创新群体(user innovation communities)。


用户创新群体是由一些有共同兴趣的个人以松散的方式形成,成员可以自由的加入和退出,因而这类组织缺乏正式的协作方式。从经济学家的观点看来,分布式的、分散的组织在创新方面比层级的结构更具有创新的能力。正是因为这种组织特点,创新者有了最大的创新自由,没有人会阻止他们引入新的思想,他们也不必因为要做某项工作而等待任何人的命令。更为重要的是,开发者们可以按照支持独立工作的标准协议进行独自的工作,这意味着他们不必为了某些特定的资源而被迫等待。同时,非正式和创新者自由的创新空间使得大量的信息和反馈在群体中出现,也吸引了具有不同技术和需求的个人的参与,这使得组织具备了更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aymond 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把用户当作协作开发者是快速改进代码和高效调试的无可争辩的方式”的结论。用户创新群体虽然存在已久,但并没有形成普遍的趋势。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这一形式得以改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使用者能够掌握更多关于产品的信息和技术,获得了更强的创新能力。同时,信息技术也使得使用者创新传播的能力大幅提高,增强了使用者创新的激励和共享能力。OSS 开发组织就是这种变化的典型。软件开发是一种知识密集的产业,对创新要求很高。事实上,在软件产生的初期,很多软件的创新都是由使用者完成的,OSS 开发组织的原型就是规模和数量都比较小的用户开发群体。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对创新的迫切要求使软件的用户创新群体在规模和数量上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扩张,终于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 OSS 开发群体这样一个规模庞大、在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组织。


b. 交易成本


相对于企业的组织方式,OSS 开发组织能够节省更多的交易成本。


OSS 开发组织的共有产权制度使生产资源具有了开放性。开放性使人们获得资源变得更加容易和便宜,人们可以非常轻松地为自己找到参与软件开发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也能方便地将自己的资源和其他人共享。同时,开放性消除了谈判的成本,而充分的资源降低了参与者的决策成本。


另外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 对于软件产业,模块化开发的特点使得 OSS 开发组织的生产方式能够降低交易成本。而且 OSS 开发组织比企业组织更适合于模块化的工作方式。OSS 开发组织的组织特点有效地克服了“信息隐藏”的问题,因而可以更加容易实现模块化。在 OSS 开发组织中,由于软件开发整个过程的公开性和使用免费,以及足够多的参与者,信息的交流和公开是充分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隐藏的问题。同时,由于 OSS 开发组织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柔性,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模块框架,所以在 OSS 开发组织中通过模块化将任务分解是可行的。相对来讲,软件厂商由于组织结构的特点不能很好地解决信息隐藏的问题,所以面对复杂的项目,模块化的难度较高,将会付出更高的成本。


虽然 OSS 开发组织中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但不一定就增加了组织的交易成本。不确定性导致了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产生,因而增加了交易成本。但在 OSS 开发组织中,由于组织中选择的激励机制,成员是自愿参与的。所以,即使较高的不确定性也不会导致机会主义倾向。而由于 OSS 开发组织中共有产权的制度,有限理性也不会产生在传统组织中不完全合约情况下的一系列谈判、监督和强制实施的成本。OSS 开发组织中较高的不确定性虽然对于单个项目来说是不利的,即项目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者,但对于整个 OSS 群体来讲却是有利的。较高的不确定性在群体中创造了一种更加符合自然淘汰法则的环境,在高淘汰率的情况下能够生存下来的单个项目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和市场组织相比,OSS 开发组织也具有交易成本的优势。市场组织过程是一个基本的价值发现过程。和层级式的企业相比,市场过程使合作协调的能力下降,即市场中能够有效使用信息的参与者获得信息的能力下降,也就使得市场的组织能力下降。但在 OSS 开发组织中,共有产权制度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消除了信息流动的障碍,并提高了参与者获得信息的能力。所以和市场相比,OSS 开发组织具有更强的组织能力。


c. 资源配置的效率


OSS 开发组织的工作模式提供了一种能够更有效地配置人力资本投入的方式。


首先,OSS 开发组织中“各尽所能”承担工作任务的方式有效地减轻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高了资源配置的准确性。在信息经济学看来,组织中成员的能力状况、工作意愿、努力程度等信息为私人信息 (Private Information),除了成员自己清楚外别人都不可能十分了解,这就产生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企业组织中,管理者虽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来监督、激励组织成员,但这也是要付出成本的。管理者必须要权衡这些成本,所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可能完全解决。


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组织的管理者对于组织中成员的工作能力并不能够完全了解,因而通过计划指令的方式安排给组织成员的工作并不一定能够和成员自身的资源状况相匹配,这将会造成由于对个人能力的错误评价及在此基础上错误的安排而产生的损失,以及为了修正这样的错误而发生的成本。


而在 OSS 开发组织中,采取了各尽所能的工作方式——参与者自我选择地承担任务,因此任务的安排实际上是由最了解参与者私人信息的人——参与者本人来进行的,这就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将资源和任务匹配起来,达到了较高的效率。


和市场相比,OSS 开发组织的生产组织模式既不需要价格体系的参与,也不需要契约合同(由于人力资本是隐性信息,获得于此相关的完全信息极为困难),它允许个人对自己能力进行评价,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任务。允许不受限制的人使用不受限制的资源,也不会发生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和企业中的组织成本。


其次,相对于企业组织,由于 OSS 开发组织具有大的多的规模(数百万的参与者和几十万个项目),使资源配置的可行集更大,资源流动的范围更广、限制更少,竞争更充分,因此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


在企业组织内部和市场中,各主体内部和外部之间有明显的边界壁垒,避免自己的资源流出。如企业对自己的实物资本、资金资本、人力资本有很强的控制力,即使企业不具有竞争优势,也会努力限制这些资源从自己的组织流向更具有竞争力的组织。但在 OSS 开发组织的整个群体中,项目之间不存在资源流动的壁垒,在组织内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能够更加容易吸引参与者加入,获得更多的资源。而没有竞争力的项目则无法阻止资源的流失。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群体中竞争更加公平和充分,资源能够更顺利地自动流向利用效率高的项目。另一方面,OSS 开发组织的规模远大于单个企业,所以资源实际上是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配置的,配置的可行集更大,这为配置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最后,OSS 开发组织中较高的淘汰率表明,资源的流动速度较快,能够迅速地从使用效率低的项目中流向使用效率高的项目,从而提高了 OSS 开发组织整体的资源利用效率。


d. 灵活性和适应性


OSS 的组织方式使 OSS 开发组织比企业组织具有更强的对快速变化环境的适应能力。


首先,OSS 开发组织分布式的组织结构,具有比企业层级组织更敏锐的触觉和更强的行动能力。


其次,OSS 开发组织中的各个项目团队是没有明确边界的开放组织,因而组织规模能够随着变化的需要灵活地进行调整。


OSS 开发组织的上述特点使其具有了非常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敏锐地感觉到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环境的变化,并能够很快地适应这些变化。这是 OSS 开发组织群体能够迅速壮大的重要原因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OSS 开发组织的成功有其必然的原因。在新经济的环境中,OSS 开发组织的具有的竞争优势被逐步激发出来,成为了能够和传统企业生产方式分庭抗礼的重要力量。


1.2.3 自组分布式生产组织方式的应用趋势


以分布的形式组织生产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生产过程是由在空间分散的个体完成的,那么如果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产品的零部件、半成品进行组合、装配,有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交通运输成本。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识产品比传统的产品更适于应用分布式的生产方式,因为知识的流动、转移不会产生额外的交通运输费用。而对传统的有形产品,由于分布式生产可能会额外增加大量的移动运输成本,分布式生产组织方式的应用将会受到限制。因此,在知识产品领域中,自组分布式的生产组织方式更容易实现。


虽然自组分布式的生产方式最适合于知识产品的生产,但现实中仍然存在大量的知识产品是由企业集中生产的,如商业软件、商业数据库等。这说明,必然有某些因素制约了这种自组分布式生产方式的应用。我们认为,OSS 的自组分布式生产组织方式没有能够在知识产品领域中大范围应用,主要是生产激励的问题没有能够得到解决。


共有产权制度和自组分布式的生产组织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组分布式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前提是资源的共享,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它的竞争优势才能够发挥出来。这也是私有产权知识产品的生产企业无法复制这种生产组织方式的原因。但是,由于知识产品复制和转移成本几乎为零的经济特性,相对于传统的有形产品,将知识产品资源的共享保持在局部的利益共同体中难度更大,特别是当参与分布式生产的个体规模较大时,局部的共享经常会导致实质上普遍的共有产权,搭便车的问题就会大量出现。因此,共有产权虽然对于整个群体有利,但并不能保证是一个纳什均衡,这取决于支付矩阵,即个体受到的激励程度。在 OSS 的开发中,选择激励解决了公共产品生产的激励问题,所以 OSS 能够获得成功。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的知识产业,激励问题仍然还没有被解决。


2. 如何破解网络外部性


以开源软件为代表的知识、信息经济下垄断与“传统的垄断消除竞争论”相背,厂商的垄断不仅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在更长的时间跨度、更广的空间范围和更高的程度上展开。


信息经济中的垄断者较之于传统经济中的垄断者具有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面临更多的竞争者,竞争结果的残酷性使得企业争夺垄断地位的竞争异常激烈,而垄断的暂时性使得任何一种垄断地位都不是高枕无忧的,一浪高过一浪的技术创新使得垄断厂商难以躲避激烈的竞争。经济全球化下市场范围空前扩大,相对于庞大的市场规模,在封闭市场中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厂商其市场势力显得相对渺小,对市场的控制力也是在有限范围内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拥有相似或可替代产品的垄断厂商会与其在国际市场上展开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信息经济下的垄断在短期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排斥某种竞争,但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来看,这种垄断非但没有排斥、限制或消除市场竞争,反而激化了竞争的强度、提升了竞争的高度,竞争的花样不断翻新,竞争的手段更加隐蔽。信息经济社会来自国内外的替代品提供者、潜在竞争者等诸多方面的竞争使一个垄断厂商难以也不可能置身于竞争之外,垄断厂商在与其他竞争对手竞争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地和自己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竞争使在位垄断厂商时刻面临着提升竞争优势的压力,垄断厂商只有不间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才能击败竞争对手和超越自己,才能维持和加强自己的垄断地位。


信息经济下 IT 产业中的网络外部性是大魔王,它不仅在宏观层面上对经济运行模式和运行规则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微观层面上对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竞争策略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1 IT 产业垄断形成的机理和竞争的新特征


2.1.1 形成机理


  1. 供给方和需求方双重规模经济作用下规模型垄断的形成



如图所示, 在供给方规模经济和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双重作用下,IT 产业中企业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率的最佳点有可能趋向于无边界,从而市场会表现出“一边倒”、“冒尖儿”的特征,市场均衡的结果会向某一产品或技术集中,集中的结果是市场结构不断地向垄断或寡占的市场结构转变。


  1. 产权保护和标准竞争下技术型垄断的形成



信息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和标准的掌握成为企业获得市场垄断地位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网络产品的系统性和互补性客观上要求技术实现较高程度的标准化,而技术的较高程度标准化要求迫使市场最终只能容忍一种或很少种技术的存在,为数众多的技术创新主体和数量有限的技术标准能够生存的市场竞争结局使得网络产业中技术标准的争夺战异常激烈, 标准竞争中的获胜者不仅可以占据“胜者全得”或“胜者获得多数”的市场垄断地位,而且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得标准者得天下,谁掌握了技术标准,谁就掌握了游戏规则的制定权,谁就能够获得更大的技术控制权和市场势力,从而可以掌控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获得产业领导力。


在传统经济中,标准是由标准化机构等公共机构强制推出的公权,标准制定机构在采集标准时一般会尽量避免将具有私有属性的知识产权或专利权纳入到标准之中,具有公权的标准不为某个企业所独占,而是各个同类企业所必须共同遵循的准则。由于这类标准不限制各企业为达到标准而采用的具体技术,谁的技术最高效、最易于实施,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因此这类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了企业之间的技术竞争。信息经济中,由于企业的产权保护意识很强,只要有创新就会考虑申请专利,很少有技术标准可以绕开知识产权或技术专利权。技术标准中私有产权的介入意味着标准持有者具有排他性的市场势力,其他企业若要使用这一标准,就得向标准持有者支付相关的知识产权费或技术专利费,技术标准对竞争的负面影响日益暴露,在市场竞争中标准持有者可以凭借技术标准轻易地获得市场优势。


  1. 基于自身优势和强学习效应下内生型垄断的形成



与传统垄断企业靠行政支持、并吞竞争对手等外生力量成为行业的“巨无霸”不同,网络经济社会网络企业(如微软)的垄断基本上是靠“自增长模式”且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因而是内生型垄断。企业的垄断是建立在自身的产品优势、高效的经营管理、累积的学习效应及向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等的基础之上的,是在市场竞争中遵循“达尔文生存法则”优胜劣汰的结果。


2.1.2 IT 产业竞争的新特征


市场份额(Market Share)成为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


“赢者近乎通吃”是竞争的重要动力.


标准竞争是竞争的主要方式.


锁定用户是竞争的重要策略.


联盟和兼容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2.2 竞争行为和策略选择


由于 IT 产业运行的经济环境、运行的经济规律以及影响网络产业运行结果的因素与传统产业的不同,某些在传统产业中盛行的策略性行为如串谋、限制性定价等在网络产业中却缺乏适宜生存的土壤,或至少可以说不如在传统产业中那么行之有效。根据信息经济的特征及运行规律,探讨适合 IT 产业特征的策略性行为。


2.2.1 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与主流化策略


产品主流化策略的核心和关键就是使产品成为主流产品,而能否成功成为主流产品取决于产品市场份额的大小,所以尽力扩张市场份额成为产品主流化策略的直接目标。在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张过程中,临界点至关重要,一旦产品的用户数量超过临界点以后,不需要借助外力,市场份额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自行扩张,既有用户基数的网络效应能够提供足够的效用激励更多的用户参与进来,这种正向反馈机制的作用会一直持续到获得最大均衡用户份额为止。临界点可以说是产品主流化策略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正反馈机制的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以及 “赢家通吃”和“输家通盘”现象说明了网络经济中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一个企业产品的主流化往往是以牺牲另一个企业产品的主流化为代价的,换言之,某个企业产品主流化的进程恰恰是其他企业产品非主流化的进程。因此,网络产品主流化的非定价策略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面,即促进自己的市场份额尽快尽早达到临界点的策略和抑制及延迟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达到临界点的策略。


1.加快产品市场份额扩张速度及使其尽早达到临界点的策略


a. 率先推出产品,做市场的导航者。


b. 选择性开放,充分利用开放的网络效应扩大用户规模。


c. 树立消费领袖,克服消费选择中的惰性障碍。


d.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降低临界点所需的用户规模


  1. 抑制及延迟竞争对手产品市场份额达到临界点的策略


2.2.2 用户基数的稳定与锁定策略


市场份额的扩张虽然是产品主流化的直接目标和衡量指标,但仅仅有这种量的指标扩张,产品主流化的地位未必能够持久,产品主流化地位持续时间的长短还得取决于扩张的市场份额是否稳定。由于市场竞争是动态的变化的,产品供应商会出现暂时的市场份额减少是正常的,但不能减少到临界点的用户基数以下。临界点的用户基数是正反馈机制良性循环的低线,真正主流化成功的网络企业在后续的竞争中必须能够保住其产品的用户基础,确保这部分扩张的市场份额是高稳定性的。锁定是维持网络企业用户基数稳定的有效策略。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对锁定感到头痛的不仅仅是顾客,市场后进入者也很痛恶锁定,锁定增加了其产品或技术进入市场的难度,他们总是力图打破锁定。网络经济时代市场份额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为了稳住市场份额或避免已有的市场份额被其他企业所抢占,网络企业纷纷采取锁定策略。



2.2.3 标准化与标准竞争策略


“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


标准虽不是网络经济时代的新鲜事物,但其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性在这个时代表现得最为突出,标准是 IT 企业竞争的最核心因素,赢得了标准就意味着赢得了市场,正所谓“得标准者得天下”


  1. 影响标准竞争胜负的因素


市场竞争中有赢家也有输家,IT 企业要想在标准竞争中赢得胜利,必须拥有一些关键资产。这些关键资产主要有六种:对用户安装基础的控制、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生产能力、互补产品的力量以及品牌和名誉。这六种关键资产对于企业在标准竞争中胜出起重要作用。


  1. 标准竞争策略


合理的策略提高企业在标准竞争中获胜的可能性。为了提高企业在标准竞争中获胜的概率,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标准竞争的策略进行规划和设计, 包括:


a. 设定恰当的竞争目标


b. 选择合适的进入时机


c. 培育标准竞争所需的内部资源


d. 合理的组织安排


2.2.4 产品差异化竞争和兼容性策略


产品差异性和兼容性是相对的,差异性能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但也会带来不兼容问题,在存在网络外部性的网络产业中抑制了产品或技术的网络效应的发挥;兼容性虽然可以扩大产品或技术的网络规模,但也会减少产品的多样化,降低产品的差异性。因此,网络企业必须在差异性和兼容性之间就产品或技术的定位进行决策,影响厂商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消费者的偏好。如果消费者对某种产品或技术的偏好无差别或差别不明显,则该产品或技术的价值就主要体现在网络规模上,网络规模越大越容易被消费者所选择;反之如果消费者对某种产品或技术的偏好足够大,即使该产品或技术的网络规模较小也不影响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消费者异质偏好的满足可以弥补因网络效应下降所造成的损失。


兼容性一直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网络经济中,兼容性已不再是企业的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竞争战略问题。一方面,对于某些由组件构成的系统网络产品来说,如果没有组件之间的相互兼容,系统将无法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产品的兼容性关系到产品用户规模的构建与扩大,对于新进厂商来说,如果能够与在位厂商实现兼容,就能够迅速建立起新产品的用户规模;对于在位厂商来说,与新进厂商或其他在位厂商实现兼容,既可能使其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也可能因其他厂商的介入而使其用户规模逐渐缩小。前一种情况是兼容的技术层面问题,后一种情况是涉及到企业竞争战略的问题.


兼容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其一是标准化;其二是附加适配器。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是指根据需要对某一领域的有关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以标准化方式实现兼容就是对相关产品或技术实现相融合所需要达到的统一技术标准事先进行设计(如对计算机界面或接口的统一规定),并通过协议敦促利益各方共同遵守,以使产品或技术可以互连接、互操作。附加适配器方式适用于采用不同技术标准的产品或技术之间,是在原本不能相融合的产品或技术之间附加一个转换装置使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互连接、互操作。


在兼容性的两种实现方式中,标准化相对占有优势。以标准化实现的兼容是一种事前兼容,在产品生产或技术设计的过程中就已经把统一的技术标准包含其中,使得产品或技术之间的兼容性能更好更稳定,并能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兼容,因而经济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兼容是通过标准化方式来实现的,但以标准化方式实现的兼容也可能因为事前的设计、协调、协议而耗费过高的成本.


2.3 拥抱、扩展再消灭


拥抱、扩展再消灭(英语:Embrace, extend, and extinguish)是美国司法部在微软公司内部发现的一句短语,表述了微软使用的一种发展战略,即:首先接纳广泛使用的技术标准,将产品推入市场,然后在产品中加入自己的专利扩展,最终用这些非标准的专利扩展使竞争对手处于不利地位之中。


1993 年,22 岁的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网页浏览器 Mosaic,次年又推出了著名的网景。在这之前,上网是一桩技术活儿,网景的作用是接管这个复杂的过程,为用户提供一个图形化的浏览界面。这意味着,上网浏览资讯的门槛大大降低了,只需要你有一台电脑,并且愿意为网景浏览器花一笔钱。


Mosaic 和网景开创的网页浏览器时代,很快就迎来了科技巨头:微软。1995 年,微软发布了日后被吐槽无数的 Internet Explorer(IE)。早先几个版本的 IE 在技术上仍落后于网景,但微软留有后手:将 IE 捆绑在 Windows 95 操作系统上,免费提供。1998 年前后,IE 的市场份额开始超越网景。


1998 年,网景公司(Netscape)宣布了两个决定。第一个决定并不让业内人士感到意外:未来的网景浏览器 Navigator 将改为免费提供;第二个决定则超出了许多人的意料:网景公司将公开下一代网景通信家(Netscape Communicator)套件的代码。


网景的劣势在于,它的主要产品就是浏览器,不能像微软那样,靠强大的操作系统养活浏览器项目。因此,免费既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充满风险。开源则表明了一种姿态:既然免费,就免费得彻底一点。


宣布开源的第二天,网景注册了 mozilla.org 这个网址,这个名为 “Mozilla” 的开源项目孕育了著名的火狐(Firefox)浏览器。当年 7 月,网景宣布和开源操作系统 Linux 展开合作,为未来的 Linux 系统提供开源软件。从很多角度上讲,Firefox 都领先 IE 不少,无论是功能还是技术先进性,即便如此 IE 还是有更多用户。



一切都在 Google 发布 Chrome 浏览器的时候改变了。在 Chrome 发布(2008 年 9 月)的前几个月, IE 占有超过 60%。而在 StatCounter 的 2019 年 1 月报告里,Chrome 占有超过 70 的份额 %。


Chrome 被认为是“战略性开放”的一个典范,Chrome 是开源的。它是基于 Chromium 的,任何人都可以下载这个内核,甚至是参与贡献代码。也有一些人基于 Chromium 开发了自己的浏览器:新晋者有 Brave,老牌的有 Opera,甚至是微软的新 Edge 也是基于 Chromium。


同时, 谷歌在互联网组件标准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最突出的是万维网 Web 联盟(W3C)。可以想象的是,像谷歌这样主导着 Web 浏览器市场的实体正在有意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机制的整合和标准化,从而在技术上巩固自己的主导地位。


谷歌开放了很多大型的产品,并从这种“开放性”举措中获益良多:一方面,获得了来自广大开发者社区的贡献,另一方面,产品得到了广泛的采用。Android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其实 Chrome 也是,其他的还有 Kubernetes 和 TensorFlow。


时过境迁,当时的创新势力谷歌也成了今天的互联网龙头, 她现在依葫芦画瓢,将微软的策略拿来为己所用了.


参考文献


卡萝塔·佩蕾丝. 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 2007


克里斯托弗·弗里曼.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 2007


王广凤. 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竞争–基于系统软件市场的研究, 2008


郭宇飚. 知识经济中一种新的产权制度和生产方式–基于开放源代码软件现象的研究, 2004


王玲,董振伟,吴永清. 开源软件商业模式结构化分析, 2018


鄢显俊. 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2010


信通院. 中国信息经济发展白皮书, 2016


陶爱萍. 网络产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 2009


2020 年 3 月 12 日 10:00945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发现更多内容

架构师训练营大作业二

qihuajun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交易和退款要拆开不同的表?

程序员小航

设计 开发 交易 拆表

【性能优化】小伙伴问我性能指标监控怎么做,这次我安排上了!!

冰河

tomcat 性能优化 监控 性能调优 jvm调优

小码农也有大目标,最新BAT大厂Java面试总结

Java架构师迁哥

第一周学习心得

alpha

极客大学架构师训练营

为什么我选择清晨阅读和学习

胡迪伦

学习 效率 自学编程 早起 晨型人

食堂就餐卡系统设计

Gosling

极客大学架构师训练营

大作业

Geek_196d0f

test

leesofte

test

架构师训练营大作业一

qihuajun

10大高性能开发宝石

李浩宇/Alex

超详细超级细B站视频爬取

海绵宝宝re儿

python 爬虫 多进程

第一周总结

黄立

架构师 架构总结

我在项目内使用了设计模式后,同事直呼看不懂

云流

学习 编程 程序员 架构师

拖动旋转的 3D 骰子效果

Clloz

CSS transform rotate3d

iOS面试梳理 - 2020年8月初

iOSer

ios 面试 面试题

极客大学架构师训练营 0 期 结课作业

chun1123

架构师 架构师技能

Spring-技术专题-重试机制Retry机制

李浩宇/Alex

食堂就餐卡系统设计

发酵的死神

极客大学架构师训练营

9省市新基建规划比较:区块链成标配,多地提及数字资产交易

CECBC区块链专委会

区块链 数字资产 新基建

SpringCloud Gateway 身份认证

Barry的异想世界

微服务 nacos 权限系统 Gateway spring cloud alibaba

一个敏捷教练成长必备的8项技能

华为云开发者社区

程序员 敏捷 敏捷开发 敏捷教练 技术技能树

防止重复点击2.0

老菜鸟

Vue

我把Github上最牛b的Java教程和实战项目整合成了一个PDF文档

Java成神之路

Java 编程 程序员 项目实战

食堂就餐卡系统设计

天天向上

极客大学架构师训练营

开发者说:愿为你点亮“懂环境知冷暖”智能的灯

华为云开发者社区

人工智能 物联网 NB-IoT 路灯 华为IoT平台

架构师训练营第一周--UML图练习&学习总结

我是谁

极客大学架构师训练营

解构 Dubbo-go 的核心注册引擎 Nacos

apache/dubbo-go

dubbogo

大作业

2020年最新最全BAT499道Java面试题(附答案):JVM+分布式+算法+锁+MQ+微服务+数据库【完美搞定金九银十】

云流

编程 程序员 架构师 计算机 java面试

在审计工作中如何运用区块链技术

CECBC区块链专委会

区块链 金融 审计

“技术-经济范式”视角下的开源软件演进剖析(下)-Inf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