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到今天,面向 C 端的消费互联网已经临近天花板,资本和技术开始向 B 端蔓延,而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今年 5G 的出现,更是让人们看到了 B 端市场尤其是产业互联网的光明前景。在国家政策支持、新兴技术的驱动下,国内掀起了发展产业互联网的热潮,以 BAT 为首的三大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将触角伸向 B 端市场。
身处各行各业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国双作为国内起步最早的企业级软件提供商之一,见证了人工智能在大数据时代的起伏发展,并坚定地在产业互联网的道路不断前行。近期,国双助理总裁彭俊接受了《数据》杂志的封面故事专访,主要对于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形态、5G 技术的影响力、本土数字化进程等话题深入发表了观点。他认为,技术的深度决定了我们赋能实体经济的深度,新兴技术是 B 端市场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而大数据、人工智能和 5G 都是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新旧动能的转化的重要推动力。
原文出自《数据》杂志 2019 年第 7 期封面故事
专访原文参考如下:
从当前情况来看,一方面是消费互联网已经表现疲软现象,互联网行业急需新的推动力来焕发生机,另一方面是体量庞大的传统产业生产潜力正待挖掘,而产业互联网似乎为两者的几何式增量发展提供了方向。
在今天,我们看到产业互联网热潮引起无数大数据企业的蜂拥而入,尽管众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扎堆并不是一个健康状态,找不到好的商业模式、没有过硬的核心技术,投入再多的资本,B 端市场恐怕也难以撬动。
1
商业模式是撬动 B 端市场的支点
这几年,BAT 在 B 端领域动作频频,从阿里成立达摩院、腾讯发力新技术端口、百度深耕人工智能这些行动中便可窥探一二,而紫光集团投资 120 亿元进军公有云市场、软银不断加持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资等情况,均可看到以互联网巨头和投资巨鳄为代表的势力,正在不断加持 B 端市场,并带入进自己的发展轨道里。但这并不意味着非巨头企业没有希望,恰恰相反,在一个全新的红利时代,任何一家能找到支点的大数据企业,都有可能撬动 B 端市场,而这个支点就是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同样是重要切入点。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和中后期的互联网发展历史中,就面临着对商业模式摸索。那个时期经历了雅虎、上海热线等门户网站爆发期,今天来看,其中很多已经式微或消亡,但究其原因并非因为网站内容做得不好,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反而是 BAT 这些互联网公司,因为各自找到了黏性极强的商业模式,成为了今天垄断社交、支付、电商、搜索等 C 端市场领域的巨头企业。
今天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这方面,正是有点像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消费互联网,更多的是在摸索商业模式、摸索经验、摸索突破口,谁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最早找到感觉,谁就能在产业互联网这一领域走得更远。
不过,令人担忧的是,资本角逐的野蛮挤压仿佛是市场上每一个新生事物不可避免的开端。对于非巨头企业来说,几乎没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商业模式不被资本强行夺取。共享经济里的疯狂烧钱战术,都曾让整个战场剩下一地鸡毛,最后获胜的,几乎都是资本垄断企业。
1
核心技术是撬动 B 端市场的工具
如果说商业模式是支点,那么技术就是撬动 B 端市场的那根棍棒,工具实用,必不可少。
从当前诸多几乎能与互联网巨头平起平坐的大数据技术公司就可以看出,由于在核心技术上领先互联网巨头,这些公司备受资本青睐和巨头推崇,同时也可以一起分食 B 端时代来临的巨大红利。从这个逻辑来看,掌握核心技术是决胜 B 端时代的关键所在。
对此,北京国双科技有限公司助理总裁彭俊认为,技术的深度决定了我们赋能实体经济的深度,仅仅将适用于 C 端的商业模式照搬到 B 端,只是一味地去中间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行业发展的动力。推动并助力传统产业升级是 B 端市场的根本落脚点,新兴技术是 B 端市场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而大数据、人工智能和 5G 都是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新旧动能的转化的重要推动力。
“大数据对于产业互联网来说,就是全新驱动力。”彭俊解释道,过去的信息化发展是流程驱动,现在 IT 信息化的发展是数据驱动。这种数据驱动就在于它可以把人的专业经验、知识翻译成计算机源代码,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建模,反过来去服务这个行业。
相比于流程驱动,数据驱动可以将人的专业经验存储起来,并进行无限次数的复制和传播,从而实现规模化服务。此外,数据联动还可以突破个人的有限经验,去解决我们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其实就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也是国家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彭俊表示。
而今年 5G 的出现,更是让人们看到了万物互联的希望。所谓万物互连,也就是世界不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人与物、物与物之间都可以互相对话、彼此理解,物可以协同人类世界构建更紧密协同的连接体。“消费互联网是基于人与人(计算机与计算机、手机与手机)的连接,解决人的信息、物品等各类消费问题,而产业互联网则是基于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需要解决企业的消费问题。”彭俊解释道。
当然,仅仅解决物与物的连接还不够,彭俊表示,连接只是数据的收集,数据收集之后,要思考如何通过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发挥数据的价值,反哺服务到具体行业中去。只有实现了这个连接闭环,才能称之为产业互联网。
1
后端数字化是撬动 B 端市场的基础
然而就当前国内产业端的数字化基础情况来看,众多企业连单向度的数据收集还未能实现。彭俊表示,如果以数字化程度来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消费互联网触及的企业营销端,国内外水平相当,一些中大型企业都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开始推进数字化。但是在企业的生产、作业、运营、维护这样的后端,国外信息化已经到达了标准化生产的阶段,而在国内,后端数字化可能连第一阶段都还没有开始。大量的中小企业甚至连互联网、连营销前端的数字化都还没有,后端的数字化更是为零。由于作业方式过于传统,很多企业的生产端甚至不具备数据采集的能力。
没有数据,大数据技术寸步难行。而传统产业后端数字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对于大数据企业来说,入局传统产业,意味着需要耗费巨大的前期投入及时间成本,这是撬开 B 端市场的第一道门槛,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基本就被拦在了门外。
当然,B 端的蓝海市场仍然吸引着一大批有实力的大数据企业耗资开垦,只不过当前整体还处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去推动企业或行业的数字化的阶段,彭俊认为这是产业互联网非常早期的阶段,成熟阶段的产业互联网则是跨企业、跨行业的,产业链上下游全部打通的状态。
但由于企业端数据安全的问题,工业生产数据,涉及到大量的核心生产工艺,都属于商业秘密,甚至涉及到国家战略安全、产业安全,“从这个角度来讲,必须探讨出一个商业模式,能够保证互联网架构下的数据安全,才可能真正地往产业互联网的成熟阶段去发展。”
再往下走,也就是在产业互联网相当成熟之后,彭俊认为,社会上就不再有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绝对割裂,“未来的状态就是 C to 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的模式,一个终端用户想要一个产品,只要他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生产端那边就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服务。”这就是标准化生产阶段之后的定制化生产服务。
彭俊表示,对于产业端的发展潜能,我们今天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的人口红利消失之后,很多人不愿意做流水线式的或苦力劳作,我们需要用技术解决。但是光解决这个问题还不够,我们需要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再往前走一步,这就是我们要实现数字化,基于数字驱动来实现产业升级,实现产业智能化。“尽管产业互联网当下还在起步阶段,但万事万物总要起步,有了起步,有了开头,就会一直往下走。”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国双 Gridsum(ID:gridsumtech)。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SeGpvIlj-C1CFxBverd30w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