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 所有的理念都是基于现有应用系统展开的,不管是对服务的梳理还是服务之间的交互,都是以现有应用系统为载体的,中台不同于 SOA 的地方在于:中台是一种平台化思维,它并不是从系统集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从架构层面上重构了整个 IT 生态。相比之下,中台无疑是一种更深刻、更底层的变革,因为它完全破除了应用之间的壁垒,把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中心化”,把它们提炼并沉淀到中台的各个业务中心上,而不是面向单一业务方向或渠道的应用系统上。这在 SOA 架构下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中台的业务中心与 SOA 的服务载体(即应用系统)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它们的定位和服务对象都不同,这些区别决定了 SOA 依然是一种相对松散的分治式的架构,很难与中台这种更加中心化、更为强力的架构体系相抗衡。
烟囱式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今天才突显出来的,很多企业已经被这个问题困扰多年了,并且尝试过各种措施试图进行改善。回顾企业的 IT 生态变迁史,一段不得不提的历程就是 SOA(面向服务的架构)。本文核心观点援引自作者所著的《大数据平台架构与原型实现:数据中台建设实战》一书,全书对数据中台的理念、架构和具体实现做了详细论述。
大概在 2005 年前后的七八年间,随着 SOA 理念和相关技术(如 ESB)的不断发展和完善,SOA 在当时被认为是改善僵化的 IT 生态、解决烟囱架构等弊病的终极方案而被业界寄予厚望,很多企业在那个时期纷纷上马 SOA 项目,希望凭借 SOA 将企业的 IT 生态拉回到一种理想的状态。十多年后回首当初那场 SOA 热潮,我们发现最终在 SOA 改造上取得成功的企业少之又少,即使曾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伴随后来新业务系统的冲击,当年辛苦建立的 SOA 生态也大都名存实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
人们很早就意识到点对点式的系统间交互是非常糟糕的,在 SOA 起源之前,已经出现了基于消息队列的“消息总线”架构,各个应用系统与消息总线连通,由消息总线负责将消息路由到接收方,从而让应用系统通过中心化的消息总线完成交互,这样就可以消除点对点式的系统交互。但是消息总线用于系统集成时在某些方面依然有所欠缺,例如消息都是静态的、预定义的、无法自描述的,消息接口无法被注册和发现。同时,另外一种以“服务”为视角看待和思考系统间交互的架构思想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后来,随着 Web 服务(Web Service)技术的兴起,IT 系统的对外接口逐渐向平台中立的第一代 Web 服务标准(WSDL+SOAP)靠拢,这为实施这一架构打开了大门,这就是 SOA。
从系统集成的角度看,SOA 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方案,SOA 体系的两大核心如下:
对系统提供的对外交互进行提炼、组织和梳理,通过封装、组合与编排,将接口以“服务”的形式发布出去;
系统间的交互统一通过中心化的企业服务总线(ESB)完成。
典型的 SOA 架构如图 1 所示。
图 1 典型的 SOA 架构
SOA 成功的基础是对“服务”的提炼、组织和梳理,只有服务足够灵活才能支撑各种外部系统的复杂需求,而这一工作需要建立在对业务的深入了解之上,同时要融合良好的设计思想才能达到要求。
SOA 中的“服务”在技术上以 Web Service 为载体,但是在粒度(或者说抽象程度)上会有所不同,主要有如下三种粒度的服务:
基础服务:最细粒度的服务,最基本、最原子的服务都会在这一层,从服务数量上看,这一层也是最多的;
复合服务:是基于多个基础服务组合叠加而成的粗粒度服务,多用于封装并简化由多个基础服务组合实现的共性服务;
业务流程:是通过工作流引擎将多个服务编排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这是一种粒度更粗的服务,常用于实现一个标准的、可复用的大尺度业务流程,如审批等。
在应用系统之间,SOA 依靠 ESB 实现系统集成,ESB 是治理点对点式的系统集成的核心手段,它肩负着如下重担:
实现系统间的连通;
数据转换;
智能路由;
安全控制;
可靠性控制;
服务管理;
监控与日志。
以上是对 SOA 的一个基本介绍,SOA 针对烟囱架构的治理主要依赖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立足于每个应用系统,要求系统对提供的“服务”进行提炼和抽象,确保其灵活、可重用,这是让服务满足外部复杂需求的根本保障;
另一方面是通过中心化的交互媒介——ESB 来约束系统间的交互,消除点对点式集成的负面影响。
但令人感慨的是:走到今天,SOA 已经很少被人提及了,回看企业曾经在 SOA 上做出的尝试和努力,最后的效果多数都不够理想。在完成 SOA 改造之后的若干年间,受到后续各种新系统的冲击,很多企业都没能坚守住自己的 SOA 体系,最终又回到了烟囱架构下的野蛮生长状态,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
沟通与协作成本高:新系统迫于业务需求和市场压力,急需上线,对负责的团队而言,与周边系统的对接和调试属于外部不可控因素,团队总是倾向于在内部可控的范围内解决问题,因此会刻意避开对外部服务的依赖,选择自建相关功能,这样一来,系统间的交互会向着衰减的方向发展,重复建设也因此随之蔓延;
组织架构制约:团队往往缺乏为响应其他系统的诉求而改造和升级自身服务的意愿,因为新系统与他们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企业也缺乏适当的奖惩机制促使各团队之间的积极协作,本质上,这是组织架构决定的;
缺乏长效机制:SOA 改造常常是作为一个项目实施的,项目结束之后就不再有专门的组织和团队对 SOA 架构进行持续把控了,后续新的系统在融入 SOA 生态时受到的支持就减弱了,而新系统本身提供的服务也缺乏必要的梳理和管控,有的新系统甚至不对外提供服务。
这些问题并不是 SOA 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些普遍的现实问题,也是治理烟囱架构过程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 SOA 在企业的落地和持续发展。所以说 SOA 是曾经的“救赎”,企业 IT 生态现在面临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作者介绍
耿立超,架构师,14 年 IT 系统开发和架构经验,对大数据、企业级应用架构、SaaS、分布式存储和领域驱动设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热衷函数式编程。目前负责企业数据中台的架构设计和开发工作,对 Hadoop/Spark 生态系统有深入和广泛的了解,参与过 Hadoop 商业发行版的开发,曾带领团队建设过数个完备的企业数据平台,个人技术博客:https://laurence.blog.csdn.net/ 作者著有《大数据平台架构与原型实现:数据中台建设实战》一书,该书已在京东和当当上线。
建设数据中台系列
企业数据能力测评:认清现状,布局未来丨建设数据中台系列(一)
评论 3 条评论